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并不是从工业文明时期才开始出现,人类历史上那些或消失、或衰落了的古老文明即是明证。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摆脱自身困境的抉择;是人类发展观和文明观的变革,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的超越,是人类理智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人类的生存困境是人类政治思维的起点,追求合理的人类生存秩序则是人类政治思维的最终目标.在亚里士多德、霍布斯和马克思的国家起源理论中,由于对人类生存困境的理解不同,他们有关国家起源的理论建构也存在不同.他们的政治思考的共同之处在于对人类合理的生存秩序的孜孜不倦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现代国家的正当性不断受好古者的质疑,他们认为是现代国家把人类生活不断碎片化,把人类不断引向了堕落。对文艺复兴时期人类精神生活的分析发现,人类的精神孕育了现代国家,而不是现代国家塑造了人类。对现代国家的指责,恰恰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精神的忽视。  相似文献   

4.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生态价值是生态客体对生态主体的有用性.人类中心主义将人类作为生态主体,而将自然作为生态客体,其生态价值观则是自然对人类社会的有用性判断.  相似文献   

5.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是对全球治理理念和模式的一种革新,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念的全新探索。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既是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也有利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话语传播体系,有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致力于全人类参与的共建、共享、共赢的价值导向,以包容互鉴的态度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是对人类命运的历史思考,也是对当前全球化深入发展的现实回应。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承载着对人类命运的历史思辨,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6.
负熵是物理学领域提出的一个概念,耗散系统需要通过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以获取负熵来抵消系统熵增态势。负熵是生命维持和进化的必要条件,负熵对人类个体和人类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就人类个体而言,人类高度发达的大脑是自然负熵的产物同时又是社会负熵之源,人类语言是大脑思维的信息外化,对于人类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意义重大,人的生理、心理、精神需求在本质上是对负熵的需求。就人类社会而言,负熵对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具有决定性意义,社会系统遵循负熵最大化原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是负熵积累在社会系统中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7.
在乔姆斯基看来,语言是一种心智活动和表现;语言机制是心智的组成部分,进而是大脑的组成部分;对人类语言的研究就是对人类心智,最终对人类大脑的研究.乔姆斯基"语言-心智-大脑"研究的意义在于:将语言研究转到人脑研究,这是语言学的一大进步,有助于认识人类思想和智慧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阳方虎 《理论界》2007,42(4):162-163
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人类中心主义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思潮,现代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也是在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和批判中逐步形成的。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对促进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但随着人类私欲的日益膨胀,其消极作用也突显出来。  相似文献   

9.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伟大的理论构想与全球性战略,需要对一些前提性问题进行反思,否则会偏离本真抑或成为盲目行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前提是人以"类本质"而存在,类本质使"人类"成为可能,类的依存性进化,使人类共同体成为可能。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另一个问题是人类的"共同善",要求正确处理好人类行为与非人类存在、理念善与制度善的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是如何正确理解"人类命运",人类命运就是基于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大势与机会,马克思主义为此提供了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李春 《松州学刊》2001,(5):22-23
文明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成果。它标志着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开化与进步的程度。物质文明: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界创造的物质成果,人类智慧的物质结晶,劳动的产物。精神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成果。在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来都是在相互作用中发展的。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是物化的精神文明,是精神文明的物质载体。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又有巨大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晓荣 《兰州学刊》2007,(5):34-35,66
学习能力是人类传承文明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人类智能的显著特征.但是关于人类是如何学习和学习的本质是什么,若干年来学者们一直没有定论.文章试图从哲学的视野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通过对认知主义学习论、行为主义学习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论进行解读分析,试图得出关于学习本质研究的新进路.同时通过对人类学习本质研究的局限性引出了机器学习这个概念,从哲学角度对两者比较分析之后认为计算机仍是无法完全模拟或实现人类学习的.  相似文献   

12.
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人类活动的族类本能与常识观念是不可摧毁的,而且,试图摧毁人类中心论的观念所持的非历史、非文明的思维前提也是值得质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人类中心主义不需作出内在的批判。相反,人类中心主义需要重新定位。正是自现代以来对“现代性”的盲目追逐日益膨胀了主体性,使人类中心主义变成了一种无限的实践意识并使得当代人与社会发展陷入生存论困境。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同时需要自觉地 导向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这一点对于发展中国家确立发展的自我意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人类对影像的认知是十分古老的,但由于对影像复制能力的局限,影响了古代人类影像认知能力的发展.在影像复制技术和影像传输技术全面发展的今天,人类基本实现了用"视觉判断"来理解世界的古老梦想,"影像化生存",在今天的社会里已经不是神话.但我们人类对人类影像文化的理解并不深刻,有影像化语言支撑的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文化,是用两条腿走路的文化,它能与原有的语言文字符号系统一起结构人类文化的未来.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的思想是对现代人类本质及其未来的深切思考。现代人拥有现代性意识,现代性意识起源于形而上学。现代性意识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现代性的集中表达。人类在现代性的驱迫下已经实现了完全的技术化。技术造福于人类,但又使人类脱离生存之本质,并将人类的大地性全部铲除,真正消灭了人类赖以维系的根基。因此,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可以说是对克服形而上学的思考,这是对现代性意识的真正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我国教育与人口关系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是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教育是延续人类社会(培养人)的基本活动。这两者都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都是伴随人类社会始终的永恒现象。研究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无论对教育还是人口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关涉人类命运的共同体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社会发展趋向的时代展望,自由人联合体是对美好社会的终极追求,基本内涵的差异构成二者理论张力的存在根据。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自由人联合体关怀人类命运核心议题、"问题意识"与改变世界思维逻辑,以现实利益为基通达路径的承继,成为彼此理论张力的基本呈现;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渡型共同体本质、包容性时代内涵、相对具体的实践方略则构成二者理论张力的突出表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自由人联合体理论张力的实践价值呈现为前者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意义,即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重要启示,为全球治理供给中国智慧,为审视人类解放贡献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尼采的认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尼采关于人类认识的性质及其可靠性的理论是尼采认识论的主要内容 ,他倾向于怀疑所有的所谓人类知识 ,认为没有真正的人类知识 ,有的只是对人类有用的信念 ,一切都是我们想像力的虚构物 ,人类认识的可靠性是不能被证实的。但我们并不能由此就认为尼采是怀疑论者 ,他只是一个激进的批判者  相似文献   

18.
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环境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淮论坛》2001,(1):20-23
“人类中心主义”这一外来词 ,自西方传入我国理论界后 ,人们对它的涵义众说纷纭。其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是用其词而不究其义 ,且对它的认识往往偏离现代西方生态伦理学的主流 ,而仅仅局限在传统观念上 ,甚至把“人类中心主义”等同于“人类征服主义”、“自我中心主义”等等 ,把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出现的主观根源都归结为“人类中心主义” ,进而从根本上否认现实的人类实践活动。为此 ,本文试图为“人类中心主义”正名 ,在着力把握“人类中心主义”的真实内涵 ,反思引起生态危机的原因的基础上 ,论证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出发可以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人类的一种实践态度和人类生存的永恒支点 ,是不可超越的  相似文献   

19.
了解人类发展中对环境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发展的历程,从中找寻并验证真正适合人类长远生存的重要发展模式,最终实现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通过对人类发展历史中环境观念的追溯和各个发展阶段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比较分析,文章得出了人类发展到目前为止,经历了对环境忽略、对自然进行征服统治,最终正视环境、与环境和谐共处,形成循环经济全新理念,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这一历史结论.这对于探讨人类与环境实现和谐共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佘正荣 《江汉论坛》2007,(10):64-70
内在价值论不能证明人类对自然负有道德义务,而只能说明非人类生命是具有生物程序性的内在目的的生物主体.生物主体的目的性因缺乏主观性和社会评价系统,不能成为生态伦理中的道德主体,但生物主体具有成为道德主体关心的道德对象的可能性前提.人类对自然的义务根源于生命共同体中人类生命与非人类生命利益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对这种利益关系的价值评价.人类对自然的义务包括对所有非人类生命的直接义务,也包括对它们生存的生态环境的间接义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