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罗蒂(1931-2007),美国新实用主义的领军人物。他对西方传统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进行了批判,倡导一种后哲学文化。他认为,柏拉图的形而上学和基督教神学对普遍人性的探讨是陷入误区,却又构想了一个将个人创造和社会正义弥合的乌托邦:“本书的目的之一,就是提出一个自由主义的乌托邦的可能性:在这个乌托邦中,反讽主义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普遍性。”罗蒂分析了两类知识分子,一类是致力于社会正义的,如哈贝马斯等人;一类是主张自我创造的,如尼采和福柯。罗蒂试图调和二者,“自由主义的反讽主义者”就是他的理想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2.
王伟 《东南学术》2012,(5):224-234
罗蒂心目中的理想知识分子应该既是反讽主义者,又是自由主义者。前者与顺从常识的普通人及钻研本质的形而上学家区分,后者和拒绝解放企图这一哲学传统中的尼采等人相别。这一知识分子形象中的反讽部分遭到了舒斯特曼的激烈指责,然而,细看其立论依据后可以发现他要么是对罗蒂断章取义,要么是在批判时无视罗蒂在他处更为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董山民 《东岳论丛》2019,40(7):102-109
罗蒂与启蒙思想家不一样,其对自由主义的设想不是从"理性"和"自然"出发,而从历史和约定出发。休谟要求发现属于人的客观而可靠的知识,把对人的研究科学化。罗蒂认为这种做法混淆了哲学叙事和政治叙事,强行让前者成为后者的基础,造成了基础主义幻像和政治一元论。在罗蒂方案中,公共领域只需加强外部建设,以对话代替对抗,达成包容性的共识。但是,在拒绝普遍主义的同时罗蒂思想内部也出现了张力。  相似文献   

4.
罗蒂的后哲学美学是介于欧洲大陆唯理论与英美经验论之间的新实用主义美学形态,其性质属于社会与文化美学.罗蒂的后哲学美学有两个精神维度:第一,消解审美形而上学,抵制理性化、逻辑化、知识化、形式化的审美文化形式,反对本体论层面的本质主义及认识论层面的基础主义、表象主义,反对镜式美学及其所追求的深度模式;第二,建构多维文化目标,确定新的文化美学主题.从真、善、关的角度说,其目标是促进社会进步,增进人民幸福;从解释学的角度说,其目标是加强对话,减少痛苦;从反讽与教化的角度说,是逃避通约,走向创造;从哲学文学化的角度说,是偏离概念,关注人生.消解与重构两个维度紧紧围绕一个目标:营造和平、幸福、优雅的生活,如果民主、幸福与抽象观念发生冲突,那么,"民主先于哲学".  相似文献   

5.
徐志国 《理论界》2012,(2):69-72
在理查德·罗蒂看来,主流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是基础主义的,主张人类有着固定的人性,对自由的追求可以找到某种客观的知识根据。他从后现代的知识视域出发,深入地批判了主流自由主义的这种基础主义哲学,并在反基础主义哲学的基础上为自由主义政治辩护。罗蒂主张一种最低纲领的自由主义,将那些希望减少人类社会"残酷"和"痛苦"的人看成是自由主义者。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想象力及情感的进步,推动社会进步的英雄不是哲学家,而是强健诗人与革命家。  相似文献   

6.
罗蒂哲学有两个基本承诺,一个是对后现代主义的承诺,一个是对自由主义的承诺。但是这两种承诺之间存在着紧张关系作为后现代主义者,罗蒂对启蒙提出了强烈的批评;作为自由主义者,他又在极力地维护启蒙。罗蒂的后现代自由主义实质上是以非理性主义来解释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7.
罗蒂立足后现代主义、相对主义、过程哲学和日常生活哲学建立的后现代实用主义,批判了传统哲学的概念化、教义化和虚假观念;肯定了解释学的认知功能和有关同情心与道德心的重要作用;否定真理观上的绝对性、永恒性和不变性;反对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和文化一元论,主张解构形而上学,创立无冕哲学,提倡自由主义、平等主义、多元主义、人道主义、审美主义、浪漫主义,及幸福主义。  相似文献   

8.
拉-墨以话语为起点瓦解了经典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基础,罗蒂以反讽为基点建构了最低纲领的自由主义。话语和反讽的哲学基础都是反实在论。拉-墨和罗蒂在此基础上构筑的后现代政治景象异曲同工。前者由多元决定、霸权争夺的逻辑走向了激进民主,后者则从强调民主政治的偶然性滑向保守主义。拉-墨的激进民主扩展了民主的内涵,把民主放在优先于社会主义的位置;罗蒂认为进步依靠不同文化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对话,坚持实用主义的政治观。在何为政治本质的问题上,他们的立场殊为不同,前者强调对抗的意义,后者推重协同性。其实表面上不同的政治立场预设了同样的目标:放弃总体性革命,退向微观领域的改进。其批判资本主义的力度相比经典社会主义者和杜威皆有减退。  相似文献   

9.
王俊 《兰州学刊》2008,(10):17-20
由于罗蒂哲学的影响,反讽成了一个流行概念,但是,罗蒂的反讽思想有着其时代的虚无主义背景,只有深入把握虚无主义与反讽之间的内在关联,反讽才能得到确切的理解。从时代的虚无主义背景去把握反讽,我们发现反讽既是对形而上学的逃避,也是对被彻底偶然化了的世界的无奈;它多现艘陛筹划之失败的体现,也是对它的反抗。  相似文献   

10.
也论鲁迅的脑袋和自由主义的帽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观点认为胡适是自由主义者,而鲁迅则不是;相反意见则认为鲁迅而非胡适才是真正的自由主义者。以上两派各执一词,迄今没有一个圆满的答案,成为现代文化史上一个仍没有彻底解决的悬案。其实,胡适和鲁迅都和自由主义有关联,胡适属于原典自由主义,鲁迅属于个性自由主义。原典自由主义是完全意义上的自由主义,个性自由主义则是不完全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它只具备原典自由主义所有原则中的重要一端,即其中之一的"个人主义原则",注重个性自由,而其内涵近似于"哲学自由主义"。鲁迅的脑袋能戴上自由主义的帽子,但帽子的款式却是个性自由主义,而非胡适式的原典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11.
以想象力作为基点的诗性文化是理查德·罗蒂最重要的思想建树之一,对其诗性文化的理论审视,和诗性文化所承载的伦理价值的考察将极具文化意义。论述诗性文化的具体建构进程,和基于诗性文化所倡导的个人完美及人类团结视野下的叙事伦理,再对罗蒂叙事伦理的具象呈现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对意识形态范畴的不同态度,标示着罗蒂与伊格尔顿迥然相异的理论路径。这种差别具体表现为三大方面。其一,面对意识形态与形而上学的纠葛,罗蒂认为应该弃用意识形态概念,而伊格尔顿则奋力捍卫并予以策略性地使用。其二,与前述紧密相连的是,罗蒂对意识形态批判不以为然或评价较低,伊格尔顿的看法相比之下显得较为公允。两人在文学研究中究竟应否进行话语分析的问题上分道扬镳,并为此提供了生动证明。其三,尽管罗蒂与伊格尔顿都在肯定文化左派所取得显著成绩的前提下又对其展开了激烈批评,但他们给出的解决方式或替代方案则大相径庭。我们一方面应肯定罗蒂微观改革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更应看到其内在的保守性,并重申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整体批判。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思想偏差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典自由主义把私有财产权和市场机制作为政治和社会文化自由的基础与动力,而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却只要求政治与文化自由,在经济上则普遍排斥私有财产权和市场机制。其原因在于:在自由主义被当作救国工具的前提下,其核心价值不能不被时代性的民族主义夙求所遮蔽;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道德至上倾向和对经济生活的陌生与鄙视、政治全能主义、大同理想,也深刻制约了中国自由主义者的价值偏好;知识分子对社会转型的不适应和对扭曲的市场经济的抗议,而产生了超越市场经济的道德幻想;同一时期世界性的左翼思潮及对统制经济的迷信,也影响了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者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后冷战时期美国学术界在对政治伊斯兰的认识方面,分成了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两大阵营。自由主义者认为,伊斯兰教与民主是兼容的,伊斯兰教并不内在地反对西方,政治伊斯兰也不是西方的威胁,西方政府应该与伊斯兰主义者妥协;保守主义者则认为,伊斯兰教与民主制充满了内在的矛盾,当代政治伊斯兰对美国构成了威胁,建议美国政府对政治伊斯兰采取强硬的对抗政策。  相似文献   

15.
夏纪森 《社会科学》2013,(7):133-142
社群主义者与自由主义者分歧的焦点在于对个人与社群关系的解释。新自由主义强调了道德的自主性,社群主义者强调了社群的价值;儒家一方面强调个人具有价值自觉的能力,价值之源在心性之中,而非社会化的产物;另一方面,良知、良能可以在社会的过程中有进一步的发展。儒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新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之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化解之道。  相似文献   

16.
当代西方社群主义及其公益政治学评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社群主义是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最新发展,它在批评新自由主义的过程中产生,并与新自由主义形成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两相对峙的局面。有人说,70年代政治哲学的主题是新自由主义者的正义,80年代则是社群主义者的社群。在90年代,正义和社群同时成为政治哲学的主题。社群主义无论在方法论上还是在理论范式上都与新自由主义形成了明显的对照。本文集中考察了社群主义的政治哲学,包括权利观、公益观和国家观。限于篇幅,对于社群主义政治观的理论前提伦理观和哲学观略而未论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自由主义中,权利主义是主流。同时,也有一些自由主义的理论家对权利主义不满,他们试图为自由主义提供一种不同的证明。拉兹就是这些自由主义者的代表。拉兹提供的证明是反对权利主义的,它以“幸福”为基础,主张“善”优先于“权利”。拉兹的证明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新功利主义”。  相似文献   

18.
以赛亚·伯林是一个"古典自由主义者",他坚持价值多元主义是对自由主义进行辩护的最好基础。关于价值多元主义,伯林和韦伯都认为它是现代文明固有的本质,但他们却在三个方面产生深刻分歧。通过对伯林与韦伯的价值多元主义进行比较研究,能够发现支持自由主义的伯林的价值多元主义观念的那些特征。  相似文献   

19.
论古典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丛日云 《文史哲》2002,(3):56-59
个人主义是古典自由主义的精神基础。个人及其权利是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基石。自由主义者都从个人及其权利出发思考国家权力的来源、性质和范围,确定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的界限。以个人为政治思维的原点,在自由主义者那里表现为理论上的不自觉和文化上的无意识。  相似文献   

20.
自由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出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主义和保守主义在 90年代初期 ,进行过激烈的交锋 ,到了世纪末的最后三年 ,学术界谈论的“主义”则主要是“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诸多联系 ,以及与民族主义、社群主义的若干关联 ,使得自由主义成为世纪末中国思想论战中最为尖锐的场域。本文通过分析自由主义在当代中国出场中所形成的三种不同姿态 ,即自由主义的推进者、自由主义的反对者、自由主义研究者的考察 ,认为自由主义在当代中国社会中有其自身不可否认的合法性 ,但仍需要寻绎自己的有效性边界 ,使自己成为中国当代政治经济文化转型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