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杨纪平 《兰州学刊》2010,(12):158-161
美国南方天主教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对西方传统神学进行了独特的透视。在她的著名短篇《背井离乡的人》中,奥康纳的神学观得到了集中的彰显。奥康纳通过这部作品表明,推翻了上帝的权威之后,部分女性主义神学家将女性的解放寄托在上帝之子耶稣基督身上的观点同样是行不通的,传统的基督已经成了一个"背井离乡的人,"对传统基督的依赖只能是女性主体性的再次丧失,导致"女人的失语",进而导致"女人之死"。  相似文献   

2.
刘慧姝 《学术研究》2012,(7):147-150
克氏的文化异化思想蕴含着抨击现代性的后现代思想,他批判大众传媒建构虚假的生活方式与社会活动。克尔凯郭尔的异化思想在社会文化领域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时代的异化、主体的异化、社会活动的异化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克氏救赎的手段是通过宗教个体的精神飞跃,具有浓厚神学色彩和乌托邦特质。克氏的异化思想不无偏激之处,但无疑指出了现代性社会弊端以及大众媒介的消极作用,有助于当代人反思消费时代的生存境域,改变异化的生存状态,实现理想人性和完满自我,重构和谐健康的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列奥斯特劳斯和卡尔施密特的“启示神学”和“政治神学”这两个概念为核心,展开了对“法的精神”的讨论,意在反省自身在时代处境中的心境情调,以期引起大家对中世纪神学与启蒙运动中的世俗化倾向的重新思索,其中自然也涉及到中西、古今之争中的现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施米特研究领域出现了一种神学化转向,认为施米特政治理论的根本基础在于其基督教信仰。针对这种神学化解读方案,需要全面梳理和分析施米特政治神学概念的意义,从概念上为深入理解和讨论施米特的政治理论奠定基础。所以考察施米特对政治神学概念的使用、政治神学与世俗化问题、政治神学与主权决断、政治神学与政治概念以及后人对施米特政治神学概念的借鉴和批评,澄清对神学化的误读。施米特的政治概念依然是其政治理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卢梭既是启蒙现代性思想的开创者,又是肇始于浪漫主义时期的审美现代性思想的始祖,其美学思想具有双重现代性内容,是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共同的起点.他一方面站在启蒙的文化立场,用人颠覆了上帝,用科学颠覆了神学,表现出启蒙现代性的一面;另一方面,他又站在后启蒙的文化立场,用感觉颠覆了理性,用审美颠覆了技术,开审美现代性先声.这对现代性矛盾构成卢梭美学思想的独特张力,并不断引发后人的阐释、争议、创新.  相似文献   

6.
世俗化:现代性生成的历史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俗化进程,指的是西方近代化发端时期,传统宗教的超验秩序解体,中世纪神学被一种文化祛魅精神所拷问,神性世界被一种日趋工业化、商品化、货币通约化的新的社会惯例所溶解,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个人概念逐步确立、个人能力与价值的逐步显现并带动西方近代形而上学自我意识哲学启蒙和发展的过程。世俗化过程与现代性的生成过程密切相关。神圣权力向世俗权力的转移确立了现代性社会结构中的三个重要维度: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权力和行为边界。世俗化发育的精神内核乃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具有现代意义的个人概念的充盈,它客观上输入了现代性生成的历史事件的主体,也构成了现代性不断得以绵延的精神动力与根据。在此意义上,现代性的生成就是世俗秩序的生成。  相似文献   

7.
欧阳若涛 《理论界》2010,(8):100-101
柏拉图晚年写作的《法律篇》一书中,充满了浓重的神学色彩。柏拉图对古希腊宗教进行的神学革命、家庭宗教向城邦宗教的过渡都可以在《法律篇》第十卷的文本中读到。这两个变化集中展现了柏拉图力图用神学革命整合城邦政治生活,进而拯救希腊政治命运的意图。正是这种神学革命,为基督教中具有现代性意义的"个人观"开辟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海德格尔与莫尔特曼对现代性危机的思考进行比较分析,指出探索现代性危机的不同路径,分析两种回应方式的差异性及其相关性,从而昭示哲学与神学在面对现实问题凸现的现代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9.
王兰平 《西域研究》2014,(3):132-137
台湾学者曾阳晴著《唐朝汉语景教文献研究》在神学思想内容研究方面有所进步,比较系统地探讨了唐代景教的神论(三位一体论)、救赎论、基督论、圣灵论、人论、末世论,此外还将所有唐代景教文献综合起来,从纵向角度考察唐代景教神学思想传承、演变轨迹等,在这些方面均有一定独到之处,但此著在历史学研究方面却存在较多的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0.
基督宗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其在新世纪中应有的作为和走向为爱国守法,荣神益人;进一步实行本土化;参与中国当代新文化建设;参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神学体系;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  相似文献   

11.
启蒙应具备三个维度,即理性、感性和神性.中国的启蒙主义也应该具备这三个维度.中国现代主义文论主要参与了启蒙的感性维度和神性维度的建构.中国现代主义文论最早的形式是以译介方式出现的.对尼采、叔本华等人著作的译介构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论的哲学美学基础.一方面,中国现代的启蒙思想家王国维、鲁迅等将当时西方最时髦最具先锋性的哲学美学和中国的启蒙建构结合到一起.中国现代主义文论是在两种现代性即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悖论当中建构了启蒙的感性维度.另一方面,中国现代主义文论还承载了建构启蒙的神性维度的重任.这主要体现为以象征主义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学所具有的神学来源.例如,作为基督徒的中国现代主义诗论家梁宗岱的"纯诗"诗学观,发掘了象征主义诗学和基督教神学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群像与融通--吉登斯对现代性理论范式的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等思想家的现代性思想的诠释,吉登斯归纳出古典现代性理论的三种典型范式:资本主义、工业主义和理性化。以这些范式为基础,在参考晚期现代性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吉登斯建立起新的现代性理论范式: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控和军事力量。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范式既体现了对古典现代性理论的融通,也体现了对晚期现代性社会图景的重绘。  相似文献   

13.
汉语基督教哲学术语的创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开端可以追溯到明末来华的耶稣会士.以罗明坚、利玛窦为代表的第一代传教士,重视文字传教,以语言为桥梁,以翻译为手段,促进了明清时期中西互识与会通.在他们所撰写的中文著作中创立了很多汉语宗教哲学词汇,因此系统梳理明清之际的汉语神学概念演变史,对于研究明清外来词、汉语基督神学以及世界汉语教育史等方面深具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传统认为,神学就是关于神的学问。“神学”(theology)一词由希腊文合成,与今天所谓“神话学”语义相近。古希腊人以通晓诸神的性质及故事的人为theologos。亚里士多德以“神学”一词指他的“第一哲学”,即“形而上学”。中世纪初期,曾以辩证基督神性的论述为神学。在各种世界宗教和民族宗教中,只有基督教的神学最为发达。基督教神学在论证神的存在及本性的同时,也讨论神与世界、神与人的关系。对于自然界第一因的思考,使一部分哲学家转归于对神的认知。对于神的认识,断乎不是来自人对自身的了解。相反,对人的认识,却来自对神的…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规范、反思、建构--对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今全球化的现代性语境中,如何建构一套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意识和话语系统,从而明确中国的现代性选择,是一个关系到未来中国现代化健康发展和走向的问题。我们通过对现代性概念的分析及其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可以探讨如何充分吸收现代性的合理价值,矫正西方现代性的弊端,建构中国的现代性模式。  相似文献   

16.
社会理论语境中的审美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集中从社会理论角度探讨了审美现代性问题,通过现代性的总体性到地方性概念辨析,进入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张力结构。文章强调社会理论对美学研究的新思路,改变美学研究传统的经院化和抽象化的局限,凸现审美现代性思考的价值论立场和反思态度。  相似文献   

17.
东汉初期的神学作为一种理论构成,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起到了关键作用。而最高统治者的大力提倡,是儒学走向神学化的直接动因。儒学神学化对东汉初期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作品既热情赞颂帝王的"真命",又着力发扬帝王的"儒学",刻画出统治者"外王内圣"的形象。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本身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对差异的追求和肯定,二是对总体化的追求和肯定.西方现代性的差异性来自于公民社会,其总体化来自于启蒙;中国的现代性也体现出差异性和总体化两个侧面,其差异性来自于地域文化,总体化则来自于国家意志.毛泽东的现代性追求同样体现着中国式现代性的特点,即在策略上充分利用地域文化的差异性,而在终极目标上始终追求国家权力的总体化.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这种现代性亦得到体现.20世纪中国文学中存在着两种意义论:一是对异质性地域文化经验的表现,二是对总体化国家意志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杨雪梅 《理论界》2009,(9):157-159
"汉语神学"自从出现以来,关于"汉语神学"本身的问题以及合法性问题一直存有较大的争议和分歧.关于什么是"汉语神学"?是否存在一门叫汉语神学的学科?它和西方的神学有何区别与联系?如何理解"汉语神学"的汉语问题?大多数的质疑和争议有一部分集中在这些问题上,究其原因,大致在于"汉语神学"区别于本色化或本土化的叫法以及对"汉语神学"出现的历史和所要面对的问题不是非常清晰.本文从"汉语神学"出现的历史文化语境背景出发,尝试从理论上分析"汉语神学"的"汉语"的问题来回应"汉语神学"由名称而引发的概念理解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蓝希峰 《理论界》2010,(8):87-90
明恩溥与利玛窦,两个相隔三百年的来华传教士,在面对中国政治、文化的挑战作出回应时,提出了相似的主张,采取了类似的策略。二者来华的时代背景、传教地域、传教对象和历史任务都具有互补性的差异,在一定意义上,明恩溥是利玛窦经验的重拾者,又是利玛窦经验的补充论证者。二者差异互补的传教经历和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对于当今中国基督宗教神学的意义仍然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