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作者书写"风花"的文学姿态,民国初年骈体小说中的骈文选择了齐梁风格,多用典故、讲究音韵、重视藻饰,形成了阴柔的抒情体式;骈文风格影响到散文语言体式的选择,使散文的表述也呈现出阴柔抒情的特征;语言体式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小说的叙事方式.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最终营造了含蓄蕴藉、诗意抒情的美学风格,成为一种别具特色的诗化小说.  相似文献   

2.
回族作家石舒清继承了书写死亡的文学传统。在其小说创作中,死亡书写对象丰富,表现手法多样。风格特色鲜明。其小说创作以鲜明的民族个性表现了回族特有的生活风貌、独有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素质,以及在传统文化熏染下与众不同的审美眼光和生活趣味,突出弘扬了宗教正面的精神与教义。  相似文献   

3.
《东岳论丛》2017,(10):161-166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叙事策略发生了从建构到解构的骤变。"十七年"至1980年代初期,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以宏大叙事、理想化形象塑造和集体记忆的书写为主要内容,建立个体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之间的同构关系,获取政治认同;1980年代中期以后,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在叙事策略上呈现出明显的拆解意图,作家以对重大主题的规避、"反英雄"形象塑造和个人叙事立场确立了解构的叙事策略,体现了当代作家对知识分子身份认知的深化和个体意识的觉醒。1990年代以来,作家对知识分子精神价值过度消解,漠视理想和意义的存在,非但无法获得反思的深刻,也使小说陷入了祛魅的歧途。  相似文献   

4.
姚皓华 《东岳论丛》2006,27(3):143-146
运用小说叙事学观点和方法对中国现代重要小说家郁达夫的小说叙事风格进行研究,可以看出郁达夫小说在叙事风格方面与中国传统小说有着本质区别,郁达夫小说呈现出散文化而非史传化的叙事风格,对中国小说现代转型作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5.
艾尤 《贵州社会科学》2007,(10):101-104
20世纪80、90年代的台湾女性小说,无论在思想内容、表现手法或叙事技巧上,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化特征和美学风格,尤其是欲望书写的现实策略和文化建构欲望,更值得深入探讨.分析台湾女作家们如何通过欲望书写介入台湾社会政治、历史、经济、文化、道德、伦理等各个层面,梳理这一时期台湾女性小说的欲望书写发展演变.可见,她们在解构男性权威话语的同时,借助叙述策略建构女性话语的象征体系.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6,(9):96-100
莫言对中国传统叙事中的"宗于情感""情景交融"的叙事内容产生了共鸣,通过叙事技法、情节结构、人物刻画等手段传达出他的志情倾向和某种意旨。莫言积极发掘中国神话中的民族精神,把神话作为寻求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品格的文化之母,从六朝志怪、唐传奇、元曲到明清传奇以及近代新兴的民间传统戏曲,他都积极借鉴与吸收,从中找到民族复兴的动力源泉。多元叙事结构与视角的融合从人物故事场景、叙事策略到语言形式全方位地塑造了莫言的小说文本,在一个新的层面上突出了"中国叙事传统"的意义,从而确立了莫言小说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7.
李芳凝 《社会科学家》2023,(11):126-131
《爱弥儿》是法国启蒙哲人卢梭的代表性哲理作品,被誉为一部“教育小说”,它融合了理论论述与小说叙事两种书写策略,在文本中呈现出一种论述拖出叙事,叙事承载论述的动态互动模式。在此模式中,小说叙事始终服务于哲理的阐发与接受,实现了修辞意义上“劝说”的功能性运用。一方面,小说叙事通过演绎抽象的理论论述,用故事对理论观点进行论证。另一方面,小说叙事将文学想象与虚构内嵌在文本的整体性中,从整体上提升了哲理作品的文学性与美学价值,并借此在读者接受上发挥优势。由此,通过分析《爱弥儿》中独特的小说叙事,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启蒙时代哲理与文学之间的交互关系,为重估文学在启蒙中的重要价值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小说中,死亡叙事文本中如铁屋子、家、旷野等特殊意象与中国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和知识分子精神困境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这些文化场景包含着人类精神世界的信仰和特定的文化价值观,沉淀着现代作家特定的心理感受,体现出对生命敬畏的历史性内涵,拓展了中国现代小说死亡叙事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9.
葛娟 《北方论丛》2010,(5):33-37
严歌苓在大众文化普及化和具体化时代,其小说创作以市场为导向,在坚持传统的文学审美观念的基础上,凸显大众文化的质素.小说以"快感式叙事"方式突出其故事性,并将故事作视觉化呈现;"电影化的想象"既为文字的小说寻找了附加值,也会使小说趋于平面化;面对消费时代的物质化和视觉化现象,严歌苓无法回避女性书写被大众文化"催眠"的效应;而小说的历史感表明了严歌苓以历史文化消费者态度对历史的观照和书写策略.严歌苓作品所昭示的日渐稀缺的理想主义精神品质,正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联系和融合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女性书写是北美华文小说的一道独特风景。在这一系列女性小说的想象图谱里,包含了性别叙事的细腻笔调、国族寓言和身份属性意识,同时也绘制了华人移民群体充满断裂与突围的情感场域。  相似文献   

11.
诗化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再度繁荣,随着社会思潮和美学风格演变,20世纪80年代诗化小说在诗意内涵和叙事模式上都发生了变化,这突出表现在叙事空间由前期的完整统一裂变为后期的多维杂存。叙事空间的裂变适应了当时社会文化心理,与传统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或后工业社会的演变逻辑相适应,是受到形式主义美学思潮影响的结果。诗化空间的裂变蕴含着丰富的意识形态内涵,它既是一种抵制僵化的现实秩序的方法,也是诗化小说应对现实和摆脱边缘化文体地位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2.
从民俗叙事角度来看,"东北作家群"小说呈现出共时性复合叙事的形态特征.多形态叙事在不同作家身上具有鲜明的侧重点.概括起来讲,萧红主要以启蒙叙事见长;萧军重在凸显民间叙事风格;而端木蕻良则是典型的"社会分析"叙事.  相似文献   

13.
文、武是中国古代男性气质的核心,是男性气质的重要体现。宋明话本小说中的男性气质书写呈现出了明显的偏重性、阶段性,实为一个持续构建的动态过程,与不同阶段的文化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因果关联;而女性气质书写乃至女性形象塑造则更进一步地受制于男性意愿,在相当程度上实为基于某种男性需求而对当时的男性气质、男性形象所做的有益补充,是为男性意愿下的进一步"被书写"。受制于文化形态的男性气质书写、男性形象塑造与进一步受制于男性需求的女性气质书写、女性形象塑造彼此搭配进而构成了这一时期文本表现中具有代表性的两性关系模式,并在两性关系的构建上体现出了这一时期的文化选择与男性意愿。  相似文献   

14.
传统侠文化以"潜文本"的方式"隐潜"在"寻根小说"的部分文本中、侠的精神气质积淀在部分"寻根小说"作家的精神气度中.20世纪80年代部分"寻根小说"在小说叙事模式与人物模式上与侠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显示了创作主体在集体无意识中对侠文化的体认和传承.这在"寻根小说"的代表作,如<棋王>和<神鞭>中,分别表现为主人公所具备的"侠"精神及叙事上所采用的武侠模式,以及"寻根小说"的"根"与"侠"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琼州学院学报》2019,(3):91-96
王韬涉海小说中的海洋书写分作整体性海洋叙事与点缀性海洋元素。《仙人岛》等受报刊连载的创作方式影响,叙事中融合"误入异域"与"才子佳人"两种模式。《因循岛》等通过意象化的海洋环境在海洋叙事中植入个人情感。《海外美人》继承前代"航海远行"叙事模式,表现对近代中国新型海洋环境的认知。受困于晚清社会淡薄的海洋意识与匮乏的海洋实践,王韬涉海小说虽完成局部新变,却始终无法从思想精神层面实现对于海洋的真正认知。  相似文献   

16.
作为石黑一雄的开山之作,《远山淡影》已展现出其独特的创伤书写风格.作者不仅通过想象叙事构建出对创伤记忆的表达性陈述,还构建了积极疗愈创伤的叙事策略.将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积极想象"运用于小说的叙事分析,有助于挖掘想象叙事表达和疗愈的双重功能,并由此追寻作家对人类精神福祉的人文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17.
杨黎红 《东岳论丛》2008,29(1):85-88
当代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对童话思维别出心裁而又得心应手地运用,使其创作在后现代的先锋小说中独树一帜。他一方面高度重视童话思维的幻想品格,保持叙事的诗性气质,一方面以"间离"的方式关注现实,负载起深邃而凝重的审美内涵,从而成功实现了他"轻"的美学理念,为小说在当代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可行之径。  相似文献   

18.
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家约瑟夫·海勒作品中的“黑色性”,主要是指小说中的死亡书写.海勒的小说人物展示了人类在精神对抗物质的生存困境中的挣扎,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在死亡威胁面前挣扎着生存下去.由于对死亡的恐惧,小说人物产生了对时空的错乱感.尽管死亡是海勒小说的中心主题,但是死亡并不是其作品的最终归依点.海勒的小说总是蕴含了“再生”的希望,可以被称为“充满希望的黑色幽默小说”,这也是海勒区别于其他黑色幽默小说家最重要的一点.  相似文献   

19.
鲁迅女性身体叙事的文本,撕裂了遮蔽在女性身体之上种种神秘的帷幕,透过对女性驯顺之躯、缄默之躯和死亡之躯的叙述,不仅批判了男权社会对女性身体的管制与形塑,而且极力恢复女性的地位和尊严、肯定女性的生存权利和生命价值,更为重要的是透射出男性角色在对待女性问题上所作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女性驯顺之躯的叙事,揭示了现实存在于两性之间复杂、隐蔽的权力关系,以及女性"内化他性"自觉接受男权社会和文化的"驯服",使身体呈现出"非我"的异化形态。女性缄默之躯的叙事,透过话语分析揭破男性话语霸权,以及女性在话语上被歧视与挤压而陷入"不能发音"的困境。女性死亡之躯的叙事,揭露了在"并非人间"的"此世""存在"中男权对女性身体的戕害与精神的虐杀,揭示女性在无法救赎的死亡命运中对男权社会与文化执著、坚韧的隐性抗争。  相似文献   

20.
鸦片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历史、社会及文化现象之一,因而近代小说对此多有反映.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题材,近代小说的鸦片叙事呈现出一条明晰的由滥觞到发展、勃兴最终走向式微的弧形轨迹.近代小说的鸦片叙事存在着三个显著特征,展现了不同时期作家对鸦片主题的不同处理方式及其书写鸦片时的心理嬗变.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鸦片叙事在近代社会乃至毒品走私与消费依旧猖獗的当下中国具有相当重要的文化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