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个人价值理念和国家价值理念之间存在辩证关系,能否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国家价值理念有效的实施;必须提高国民素质,不断完善国家和社会价值理念,使其规范并彼此和谐,形成合理的个人和社会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2.
民法基本理念的历史渊源及其在我国缺失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法基本理念是指民法所体现的深层次的人文价值追求和内在的人类基本精神意蕴,它以主体平等、意思自治和追求公平为最高理念诉求,调整着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市民社会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秩序。民法基本理念的形成和发达在西方具有悠久的历史,而在我国,由于缺乏其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和法律环境,它们从来没有成为社会政治和民众生活中的主流意识,因此,中国正在制定的民法典必须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
直接关注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价值的体育理念 ,是体育科学的灵魂 ,是指导体育实践的理论基础。一定体育理念的形成和发展 ,受制于当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 ,尤其是社会的文明氛围和文明状况。研究近代以来西方文明中关于体育理念的形成状况、基本内容和价值取向 ,并在其中再次审视顾拜旦的奥林匹克精神 ,自觉地进行辩证否定 ,对于我们今天形成反映时代要求的社会体育理念 ,发展社会主义的先进体育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其借鉴意义可谓深远。一从西方文明史看 ,其体育理念达到并逐渐形成相对独立的思想体系 ,始自“文艺复兴”时期。…  相似文献   

4.
袁三标 《天府新论》2010,(2):110-114
当今世界,伴随着西方强势文化和社会思潮的全球性扩张与飙兴所形成的多元文化冲突与较量态势,挤迫着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滑向“边缘化”和“弱势化”。面对挑战,秉持合法性与包容性原则,转换思维视角,提炼核心价值理念,优化教化整合功能,提升国际话语能力,是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理性权威建构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所蕴含的基本价值理念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理念应概括为:人本、民主、公正、开放、和谐.人本,即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基础,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具体表现为民主、公正、开放、和谐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6.
生态与政治的联姻推动着生态政治的形成与发展。生态政治的重大价值追求是生态安全。生态安全观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安全观的新安全观,也是一种新的政治观和新的人权观,对于政治价值观、政治结构、政府职能、政治稳定以及公民社会的建构都具有重要影响。执政党的生态执政观、生态型政府建设、生态型公民社会的培育,是推动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生态安全理念建设、生态安全制度建设以及生态安全行为建设形成强有力的合力,推动着生态安全保障型社会的到来。  相似文献   

7.
构建和谐社会与政治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化认同是共同体的社会成员在对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的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心理倾向和价值取向,实质上表现为一种政治满足感。我国正处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时期,政治文化正经历着解构与变迁,构建和谐社会亟需创新和整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这种新型政治文化应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精神,具体而言,就是要培养自主性公民意识、强化竞争性生存理念、树立法治性治理精神、确立公正性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编者按:儒家政治哲学是以"仁"和"礼"为理论基底,强调以"理想人格"为价值取向,以"德治"为施政手段,以"安邦定国"为现实目标的理论化、系统化的学说体系。儒家政治哲学产生于先秦,在中国传统社会,不仅积极地引导着统治者的为政理念和施政之方,在有效解决诸多社会问题中,发挥着意识导向作用,而且传播于东亚,促成了中国儒学国际化的形成。至今,在韩国,一些儒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不懈致力于探讨政治哲学,深入挖掘传统儒学的价值精髓和普适意义,在儒家修养论、理想国家论、社会思想、共同体思想和经世论  相似文献   

9.
“STS”是一种新的学科建制,更是一种科学研究教育的新潮、新学术理念和面对当今全球问题的新思考方式;它高度表现出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在当代凸显,这有深刻的科学和社会实践原因;对科学技术的研究高度贯彻着哲学人文审视,体现着崭新的价值理念,对于传承人类文明、建立协调发展观和新的科教文化观具有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0.
人们生活在世界上,总是要为着自身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断地进行各种各样的价值追求和创价活动。在进行着创价活动的人们周围,是否存在着一种客观价值环境?我们认为,回答应当是肯定的。过去,我们虽然指出了不同阶级对同一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认识,却忽视了客观价值环境对人们的社会认识的制约和影响。事实上,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不同的价值环境不仅制约着人们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认识,而且还突出地影响着不同群体人格的形成,特别是社会价值的环境“失度”,还将成为塑造“矛盾人”、“畸形人”、“异化人”等群体人格的重要社会诱因。  相似文献   

11.
周智 《齐鲁学刊》2005,1(6):134-136
社会公正是衡量社会的合理性和进步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它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从理论的维度看,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它与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宗旨具有一致性。从现实的维度看,社会公正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首要价值要求,也是维护社会主义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要求。因此,我们应强化社会公正这一理念,并明确地将其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核心。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实现有效治理的社会政治心理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元梓 《文史哲》2004,(1):154-159
实现有效的治理,使之成为现代中国理想的政治模式,必须坚持协商主义、合作主义、妥协主义原则,建设民主政治,奠定有效治理的社会政治心理基础。在此社会政治心理基础上,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政治制度,从而实现国家与社会的有效治理。在协商主义的基本原则下形成的有效的治理运作程序,与有效的治理的价值体系和制度架构一起,共同决定有效治理的最终形态。在合作主义的框架下,社会成员按照社会分工组成功能性团体,与政府机构一起,通过协商、谈判、妥协、协助的途径,共同制定公共政策,实现国家与社会的有效治理。妥协主义原则以渐进的方式推进着现代国家有效治理的制度化水平的提高。妥协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平等竞争和协商的过程。通过妥协,现代社会获得了自由主体得以和平共处的基础,形成了社会实现有效治理的公共价值和基本共识。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指导。用以人为本来指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用以人为本来检验构建和谐社会的实效。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是谋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总体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做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实现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根据目前我国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描述,和谐社会是个极为复杂的社会有机体.是个具有多样性的统一体,也是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社会,我们应遵循系统性、以人为本、代表性、可操作性、可比较性、可发展性的原则,构建好和谐社会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5.
针对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中出现的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错位的情况,认为培养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应结合90后大学生的特点,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原则,在确立90后大学生责任主体地位过程中,培养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正确教育自我的能力;在引导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充实和完善自我价值、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良好的社会氛围中,培养90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要建立全方位的权责体系,为增强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供必要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在表征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意义上,有大小两种社会形态范畴。大社会形态范畴表征社会历史发展的大阶段,即原始社会、阶级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小社会形态范畴表征社会历史发展的小阶段,即大阶段的阶段,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这两种社会形态范畴,直到现在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还没有得到应有的研究。真正弄清楚这两种社会形态范畴的含义,对正确理解整个人类社会的社会结构、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社会形态的历史转变时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杨巧蓉 《学术探索》2007,(6):97-102
概览西方市民社会的悠长发展历程,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之发育、发展、生成始终与西方国家社会转型保持着相互照映的密切关系。其经验、理念中的一般性内容,可为中国社会转型提供经验参考,可为中国市民社会生成所借鉴。中国作为后发展中国家,特殊的历史背景、制度环境和当下社会境况,注定中国社会转型与中国市民社会必将依循一条符合现实国情的道路,即中国社会转型所生发的现代因素催生市民社会的自身发育、市民社会的成长为中国社会转型提供动力,二者互动发展,共生共强,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18.
张旭  宋伟卫 《河北学刊》2012,32(3):166-171
刑民冲突是刑法与民法在同时调整相同的法律关系时,在两者之间产生矛盾的现象,它一般表现为两类形态,对于因同一法律事实涉及的法律关系的冲突,由于法律规定的模糊以及司法观念问题,在司法实践中不容易解决。由于市民社会社会契约、人权保障、自由的理念决定刑法应该从偏重社会保护转向对个人权利的保障,且在市民社会中,刑法发动的滞后性以及民事制裁和民事责任实现方式的惩罚性赔偿也具备惩罚与预防的功能,因此,在解决刑民冲突时应遵循"民事优先"的一般原则。在处理刑民冲突的具体案件时,还应当考虑被害人的意愿、社会公众的情感、社会形势等因素。  相似文献   

19.
罪刑法定原则作为刑法的基本原则,是经历了长期而又艰难的考验与争论后,在中国立法史上取得的阶段性胜利。然而,罪刑法定原则的真正最终实现却依赖其在刑事司法领域中的适用。目前,罪刑法定原则在刑事司法适用中还存在着种种缺憾,为了克服罪刑法定司法化的障碍,其理想设计即是规则与解释和裁量的平衡适用。塑造其坚持在罪刑法定原则实际代价中的人权保障与罪刑法定原则框架下的社会保护相统一的刑事司法品格,从而树立起罪刑法定原则在刑事法治领域内的权威,使其名符其实地成为刑事法律中的帝王规则。  相似文献   

20.
在风险社会中,既存在着普遍性风险,也存在着特殊性风险,考察特殊性风险的形成与分配应从微观层面入手。文章从风险社会学的角度研究L市边缘地带H社区的地质灾害风险。在梳理技术资料获取地质灾害风险形成的自然致灾因素之后,运用口头访谈方式直接从被访问者处获得一手资料,了解其个人生活史、进入社区的不同原因与方式、居住条件、生计方式等内容,探求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该区域地质灾害风险形成的社会因素,最终得出该风险的分配原则:社会地位直接决定其风险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