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说文》研究的开山之作--王夫之《说文广义》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文广义》是明末清初哲学家王夫之研究《说文》、解说汉字字义的著作,历来研究者甚少。该书在论述汉字形体演变、汉字本义和引伸义、假借义、汉字虚字的来源和意义、同义词辨析等方面,见解独特,深入浅出,通俗简明,是清代《说文》研究的开山之作,应该确立它在“说文学”和汉语史研究中应有地住。  相似文献   

2.
字元是造字的最小单位,“人”是《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重要的构字字元。本文分类统计《说文》中与“人”字元相关的汉字,运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研究方法,从以形说义、因声求义、声亦表义三方面讨论《说文》中含“人”字元汉字的释义方式。由此得知,无论何种释义方式均为汉字表义服务,多数情况下含“人”字元汉字的核心含义由“人”字元外的字符赋予,“人”字元起类属作用,不表示具体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字典,同时也是一部重要的文字学著作。该书以首创部首为世人瞩目。全书收篆字9353个,字数虽多,但“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分别归入540个部首,使汉字有史以来第一次形成科学系统。汉字,尤其是其中的非形声字,是怎样归入部首的呢? 《说文》部首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说文》研究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本文拟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4.
汉字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书写符号,应是形音义的统一体.自汉字发生,经数千年孳乳流变,至秦初始因“书同文”而把字形规范于小篆,但是汉字的形音义的本初联系,却因语音的发展、字义的引申、形体的变化和假借而逐渐不为人知.到东汉许慎时代,“小学不修”,久矣“莫达其说”,诸生说字解经,多凭臆说解,穿凿附会.许慎因穷二十二年之心力著成《说文解字》.该书以六书为原则,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说明字的本义.本义明而知引申通假借,不仅于读“经”,而且对阅读古代其他文献莫不具有重要价值.该书发明部首排列法,“据形系联,不相杂厕”,9353文以次入座,浑然成一整体.精密的构思,巧妙的编排,  相似文献   

5.
《说文》意义体系与成体系的中国上古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文》意义体系与成体系的中国上古史宋永培引论:运用整体贯通的方法揭示《说文》意义体系记载的上古史体系《说文》贮藏着精谛宏美的汉字意义体系,这个由9353文的整体联系铸而成的意义体系,隐秘而详审地记载着近人认为事迹茫昧、且古代文献不可得详的成体系的中...  相似文献   

6.
本院中文系讲师华学诚所著《潜斋语文丛稿》,最近由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刘君惠为该书封面题字并作序,扬州教育学院教授赵航也为该书写了序。《潜斋语文丛稿》是作者十年间代表性学术论文的结集。全书约23万字,共收入十六篇文章,分别为“反训”研究,《说文》研究、上古语法和古籍校释、《方言》注家研究四个单元。该书所收文章,材料翔实、论证缜密、观点独到,是作者十年潜心涵泳的结晶,在训诂学和训诂学史的研究方  相似文献   

7.
“(革处)”见于《吕氏春秋》,应是地名.但是注家没有明确指出它在何处,字典、词典收“(革处)”字的也是这样,它的形音义都不清楚.其实,一些资料足以说明它是“闻”的籀文“(?)”的讹体,而今本《说文》“(?)”又作“(?)”,因而难于辨识了.原来“(革处)”就是闻乡的闻.(?)乡又作阌乡,汉末曾改作闻乡在河南陕县西.先引《吕氏春秋》及注,再引文字学家对籀文(?)的解释来论证.《吕氏春秋·介立》:  相似文献   

8.
宗传璧、周烽同志的《从“斯”字看<论语>》一文(载《复旦学报1989年第六期,以下简称“宗文”)根据段注《说文》等证据,认为“斯”字的本义当为“析”义,“斯”字作为“此”义是从宋代开始的,因此《论语》“先王之道,斯为美”之“斯”应当是“分析”之义。宗文的这一见解其实是不能成立的。一、《说文》探究的是字的本义,但字义不一定等于词义,正如“岁”字许慎释为“木星”,并不等于上古“岁”字就没有“年岁”、“年成”之义,“叔”字许慎释为“拾也”并不等于上古  相似文献   

9.
《说文》中百分之八十的形声字,包括会意兼形声字,许慎创造性地采用“从某某声”、“从某某亦声”、“从某某省声”等方式标注字音,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为上古音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此外,对部分形声字和象形、指事、会意字则采用“读若”、“读同”等方式拟出该字汉代的读音,从中可以看出汉字读音古今演变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0.
同系声内部可以互转 ,舌音也不例外。下面以舌音端透定泥来内部互转为例 ,进一步论证这一重要的语音规律。从谐声关系看隹及以隹得声的谐声字全部在端透定内部互转。隹 ,《说文》云 :“鸟之短尾总名”。《唐韵》 :“职追切。”中古照三微韵。上古端母微韵。中古照三 ,上古归端的还有锥、骓。隹声字堆、碓 (用脚踏舂米的杵 ) ,《唐韵》 :“都队切。”端母字。推 ,透母。椎 ,中古澄母。上古归定母。谁 ,中古禅母 ,上古亦属定母。中古喻四字唯 (《易径》用“唯”)、惟 (《尚书》用“惟”)、维 (《诗经》用“维”)上古皆归定母。可见隹及隹声字…  相似文献   

11.
西汉重要典籍《史记)、《汉书》、《说文解字》等称引“古文”屡见,但所指多不明确或不准确.千余年来,学者多昧而不觉、惑而无解乃至妄解.王国维独具慧眼,对古文献所称“古文”一名异实详加论证,揭示了真实内涵,并对《说文》作者讲慎以为孔宅壁中书为苍颉所创上古殷周古文的误解,以及《说文》研究者的以讹传讹,从根本上予以纠正、廓清.其论证方法和结论给学术界留下了宝贵的教益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由于对汉字文化的隔膜,加之校录的粗疏,以收录敦煌禅籍为主《大正藏》之第八十五卷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左景权先生曾评述该卷有七个方面的“可议之处”,指出其“误字满纸,句读不成文理”。在录文的诸多讹误之中,字词的讹误占有很大的部分。笔者尝试对其中一些误录的字词进行考辨。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的国学大师章太炎,作为清代古音学研究之集大成者,不仅在上古韵部研究上贡献卓著,而且在上古声纽研究方面也创获良多。章氏的上古声纽研究,在承袭钱大昕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结论的基础之上,根据典籍文献语言用例及个人的审音经验,将传统的三十六字母进行重新的分合归并,即:娘日归泥、精组归照、喉牙互易、喻母并影,提出了汉语上古音研究史上第一套完整的声母系统,解释了其间的声转关系,在我国语言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章氏的上古声纽说,与其上古韵部说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形成了声韵兼顾、正变互补的古音研究。这种古音学说与其“语言缘起说”、“转注假借说”一道,共同组成了植根于汉语汉字特点、具有鲜明中国语言文字学特色的字源学理论体系,为其后撰作系联《说文》同源字族的《文始》奠定了必备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慧琳音义》为唐慧琳法师所著,该书是佛经音义之集大成著作.琳法师耗时二十余年,“内持密藏、外究儒流,印度声明、支那训诂靡不精究”,同时采录玄应、慧苑、云公、大乘基等各家音义,著成《一切经音义》一百卷.慧琳之书引《韵英》、《考声》、《切韵》以释音,引《说文》、《字林》、《玉篇》、《字通》、《古今正字》、《文字典说》、《开元文字音义》以释形义,此十书若不备,则取诸经史百家、参合佛意以定之.其价值非他书所能比者,“诚小学之渊薮,艺林之鸿宝”.就文字学研究来看,对《慧琳音义》的开掘还相当不充分,与之作为一部专释汉魏至唐五代佛经用字的“小学”工具书的地位是极不相符的.从《慧琳音义》一书的性质来看,具有如下一些重要的研究价值.首先,作为一部“小学”专书,具有专书文字研究的重要意义,通过整理《慧琳音义》的文字,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取出佛经中的文字现象.其次,可以推进近代汉字的整理与研究,有利于建立完整的汉字学体系.再次,有助于楷字形体流变研究.第四,有助于文献整理及大型字书编纂.第五,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字料库等理论.第六,是汉字国际编码的现实需要.基于上述原因,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辨慧琳所沟通的文字现象:考证疑难未识、考定字际关系、考探文字来源、考求字形流变、考查文献使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对两条《经》、《说》的校勘和诂释。文中,在考察前人成说并指明其正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主要有:(一)校“知”条《经》的“间”字并《说》文的“闻”宇作“问”,从而根除了前人从《说》校《经》作“闻”而与“身观焉”的“亲”纠缠不清之弊.(二)释“知”条《说》文“志行”的“志”、“行”即《小取》篇“以辞抒意”的“意”和“抒”,“志行”就是意志(对事物的断定)能够表达出来,也就是思想的沟通。又校本条《经》《说》为“知、问、说、亲”和“[辞]名、实、合、为”两条。这样,就解决了前人以《经》《说》所述为七种知识的种种格。(三)训两条《说》文的“观”字为“游”,即身临其地的“游历”、“交游”,略似今语的“实践”;并纠正了历来认为下条与上条直接有关之误。  相似文献   

16.
一、释鬼、甶《说文》释鬼字:“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所谓“鬼头”,即鬼字所从之甶字。《说文》释甶字:“鬼头也,象形”。今按《说文》释鬼、甶之形、义皆可疑:鬼魂本无形可象,何来“象鬼头”?此可疑处一。鬼魂、鬼物既然虚无,则脱离鬼物而存在的“鬼头”(我们只好姑且理解它是鬼魂的脑袋)更是罕见寡用之物,频频以通假济文字之穷的古人何以特意为之造字?此可疑处  相似文献   

17.
说凵     
(音kan或qian)是一个重要的汉字部件,由它充作义符,孳乳了一批汉字。但是,由于的形、义从许慎《说文》开始即遭曲解,在汉字整体演化中它又变化出几种形态,致使与其相关的许多字至今得不到科学说明,殊为憾事。《说文》:“,张口也。象形。”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一说坎也,堑也,象地穿。凶字从此。”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卷二:“日象坎陷之形,乃欢之初义。”前殖按:朱、杨之说近之,然仍略差一间。U乃远古房坑之形。大量考古发掘证实,远古人类居室,多于平地挖数尺浅坑,夯实、置柱,再沿周边垒短墙,然后苫盖。U即…  相似文献   

18.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小学史上一部颇为独特的著作,它既是字书、字典,又是训诂专著,并且是独一无二的以训释本义为主旨的专书。《说文》以540部统率9353字,始于“一”而终于“亥”,列篆文,合以古、籀,即形求义,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开山之作。其篆文,是连接契文和隶书的桥梁,是研究契、铭文的参照体。《说文》的部首分类一直被沿用到明代(梅膺祚《字汇》始分214部),依据文字形体系联汉字并训其义,也以《说文》为首创。《说文》也是训诂之书。我国的训诂学,萌芽于先秦,到汉代正式形成,并迅速走向鼎盛,《尔  相似文献   

19.
侮”字的归部在上古音研究中是个争论不体的问题,从《说文》“古文从母”及马王堆帛书通假字来看,当归之部;《诗经》中“侮”与侯部通押说明它在《诗经》时代已转入侯部。《楚辞》中从“母”之字归之部。“侮”字归部问题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讨论某字归部时,应综合考虑时、空因素。  相似文献   

20.
陶翊之同志在1964年第8期《学术月刊》上发表了《忠王李秀成的评价问题》一文,反驳戚本禹的投降说和罗尔纲的伪降说,提出了自己独创的“收降”说。这一“收降”说的性质在“宿命观点”和“保民、保部众观点”的错误论证下,认为与叛徒的出卖革命利益、卖身投靠是有“根本的本质上的不同”,最后得出“李秀成被俘后没有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