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9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我国新刑法对旧刑法关于正当防卫的条款进行了适当的修改,作出了有关无限防卫权的规定,这在法律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因此引起了实施上的问题,因此应对无限防卫权进行相当严格的界定和限制。新刑法关于无限防卫权规定的条款中还存在用词方面的不足之处,应对此进行必要的修改,进一步完善无限防卫权之规定  相似文献   

2.
重点研究和探讨了对正当防卫限度条件的理解和司法适用;认为限度条件不完全等同于“必要限度”。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应当理解为防卫行为足以制止不法侵害行为,没有明显超出必要限度,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不应有的重大损害。并对刑法第20 条第3款是否为“无限防卫”进行了探讨,认为我国刑法中并不存在所谓“无限防卫”的规定。此外,对“行凶”、“暴力犯罪”等规定进行了较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3.
我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对对于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的正当防卫作了特别的规定。学者们普遍认为这在我国确立了无限防卫权 ,并对其是否具有正当性进行了争论。本文作者认为 ,首先应当澄清的是 ,本款规定是否确立了无限防卫权。进而从防卫权的起源与本质、影响防卫权范围的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 ,认为我国刑法的规定并不是“无限防卫权”,也同样存在防卫过当的问题。它与一般正当防卫的区别在于对防卫限度的判断标准不同。  相似文献   

4.
“无限防卫”之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限防卫”的规定是刑法价值的体现 ,中外刑法对此多有规定。在借鉴外国立法例的基础上 ,我国 1 997年刑法规定了“无限防卫”制度 ,其优点在于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和规范法官判案 ,其缺陷主要在于立法语言的不准确 ,容易引起歧义。若时机成熟再次修改刑法时 ,可以采取明确列举进行表述的方式给予完善  相似文献   

5.
法律的要旨是为正常的社会秩序提供有效的保护,为正当的权利行使给予合理的空间,它应当是正义的张扬者,刑法的无限防卫权正是体现了这样的法律精神。对于无限防卫权的认识在学理界有一定的异议,正确认识和把握无限防卫权的价值是刑法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6.
当前,社会各界对正当防卫和防卫限度问题正在开展新一轮反思。针对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的防卫行为,学界的称谓千差万别,主要有无限防卫(权)、特殊防卫(权)、无过当之防卫、预防性正当防卫等。从语言逻辑关系和刑法条文规范表达的角度看,“特殊防卫”的称谓更符合第3款关于防卫限度的特殊规定。第3款内容在实质侧面受正当防卫认识、防卫限度要件的约制,在形式侧面符合规范用语的体系表达,不是第1、2款内容的拟制性规定,而是提示性规定。防卫的权利性质受权威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国家范式的影响。在我国弱的权威主义和法律家长主义的影响下,特殊防卫带有明显的义务性质,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无限防卫权”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以法律解释学的一般原理为理论基点,以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的内涵和标准为切入点,对现行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指出其不应解释为无限防卫权,而应解释为对本条第一款和第二款的补充和解释。  相似文献   

8.
防卫权的立法根据主要有自然根据、社会根据、法理根据;其成立条件可从前提条件、基本条件及限制条件三个方面把握;我国现行刑法关于防卫权的规定用语不规范、“必要限度”的表述过于抽象,而无限防卫权的设立可能带来对正当防卫权的滥用,因此应当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9.
刑法第20条第3款确定了无限防卫权,在鼓励公民更好地利用防卫权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由于法条本身存在的模糊性和矛盾性,无限防卫权的规定使司法实践中对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防卫不适时等的区分失去了公正的价值标准,给司法裁量带来一定困惑,进而影响司法审判的权威性、公正性.本文通过对一案例的分析,对上述条款所确定的无限防卫权提出质疑,旨在强调司法实践中应从严把握无限防卫权的规定,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10.
1997年修改的刑法第20条第3款专门规定了针对一定范围内的暴力犯罪的无限防卫权,为此,刑法学界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本文就行使无限防卫权是否存在必要的限度这个问题作以探讨,指出正确认定和把握无限防卫权的必要限度,更有利于实现我国刑法“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对正当防卫限度与"无限防卫权"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刑法>出台后,理论界关于正当防卫的限度问题的探讨焦点主要集中在该法第20条第3款之规定方面.绝大多数观点认为该款规定的就是无限防卫权,也有部分观点对此表示反对.要正确把握新<刑法>关于正当防卫权的防卫限度规定,需对新<刑法>第20条所含3款之间的关系、正当防卫的防卫限度以及"无限防卫权"的提法可能产生的后果等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有关机构应及早对该款作出立法或司法解释,以统一司法实践中对该款的适用.  相似文献   

12.
围绕如何处理防卫伤及第三人的案件,主流学说间对立激烈,但均未能全面评价案件中存在的“不法侵害人⇌防卫人→第三人”三方关系,难以提供一套可行的解决方案。为此,在解构防卫的对象要件后,原本对防卫结果发生对象的要求可以纳入防卫限度,“对象外的防卫过当”宜得到承认。这符合我国《刑法》第20条之规定,也契合防卫过当“不法侵害人需要为过当结果承担相应责任”的规范本质,具备形式与实质根据。在具体审查此类案件时,法院应遵循以下流程:首先,应基于打击错误的理论排除行为人的故意;其次,若认定过失,需进一步判断是否成立防卫过当。其间,应特别注意第三人的身份核查、防卫限度的判断标准、第20条第3款的适用可能性以及第三人行使防卫权的限制。至于行为人具有故意的情形,应根据故意的不同形态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刑法学界对假想防卫的存在范围的认识是有分歧的 ,假想防卫与防卫不适时、防卫第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假想防卫与刑法中的认识错误的相互区分等问题 ,学界的认识也是比较模糊的。文章对上述问题逐一进行探讨 ,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当防卫的界限游离于"正当"与"过当"之间,缺乏清晰的界定,是法律上存在的一个较大的空白点。刑法理论界对正当防卫必要限度的界定莫衷一是,司法实践中在涉及防卫行为限度的判定时也常常难以准确把握。文章在阐述正当防卫与过当防卫界限的基础上,深层次发掘司法实践中正当防卫难以判定的原因,有针对性地从司法、立法等层面改变"结果唯一论"。结合防卫行为限度的适当性要求,对正当防卫必要限度认定的条件进行综合性考虑与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建立检察机关提前介入侦查机制、司法审判时排除行政干扰等建议,为正确使用正当防卫制度、公正处理案件奠定法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无限防卫权是我国刑法关于对正在进行的,严重地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的防卫行为不受强度限制,并对防卫产生的结果不负刑事责任的规定。无限防卫权是相对于有限防卫权而言的,我国新刑法第20条2款是关于正当防卫中有限防卫权的规定。即:“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我国新刑法第20条3款对无限防卫权作了规定:“对正在进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刑法学界对假想防卫的存在范围的认识是有分歧的,假想防卫与防卫不适时、防卫第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假想防卫与刑法中的认识错误的相互区分等问题,学界的认识也是比较模糊的。文章对上述问题逐一进行探讨,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新刑法第20条对正当防卫增加规定第3款后,我国刑法理论界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此款规定表明,对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实施防卫在防卫手段和限度上没有要求,此规定为无限防卫权。笔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此款规定并非无限防卫权,而应为特殊或特别防卫权。  相似文献   

18.
假想防卫不当是指客观上不存在不法侵害,行为人误以为存在而实施所谓的防卫行为,但该防卫行为相对于误想的不法侵害而言也是不当防卫的情形。其实质上是假想防卫与其他不当防卫的竞合形态,具体包括假想防卫第三人、假想防卫不适时和假想防卫过当三种情形。其主观罪过要结合行为人对前提事实和不当事实的心理内容进行规范上的整体考察,具体评价主客观背离的规范非难程度。量刑时应在惩罚犯罪和促使行为人规范意识觉醒之间作衡平的抉择,依据其善良之意予以从宽处理。  相似文献   

19.
假想防卫是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相分离、防卫动机与防卫效果相分离的一种不当防卫行为.假想防卫不同于防卫不适时、防卫第三人、故意侵害行为,也不同于假想防卫过当.假想防卫只能构成疏忽大意的过失或者意外事件或者一般违法行为,而不可能构成故意犯罪.  相似文献   

20.
挑拨防卫在刑法理论中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行为,它表象上与正当防卫有相似之处,我国刑法理论一般简单地认为挑拨防卫属于故意犯罪,显然有失偏颇。如何正确理解挑拨防卫与正当防卫的关系、挑拨防卫中双方行为人的行为性质以及罪责,对于研究正当防卫和其他一些刑法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