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老子的宇宙创生观与现代量子宇宙学杨克忠,沈有根一、“道”的两重性质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老子第一个赋予“道”以宇宙本根的含义,①《老子》之简练精深却令人扑朔迷离。误解甚多。我们认为,在《老子》中“道”的本根意义是通过用“无”与“有”这两个概念来确定其理...  相似文献   

2.
以近年出土的竹简和帛书《老子》文本为依据,结合传统中国哲学思想的特点,整理了《老予》中“无”的众多涵义和用法。“无”在《老子》中是一个极重要的形而上的概念,是生成宇宙万物的本源;在宇宙生成论上虽“有”、“无”并举,但《老子》中更强调“无”的重要性;“道”与“无”在某些方面含义相同,但“道”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特征,是《老子》哲学思想最根本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老子的学说源于古代的道术。这些古代治理天下的原则与方法,相当多地保存在《尚书》中。《尚书》中多次以涉渊水比喻治国,《洪范》篇更总结了人们对水性的认识,给予老子以深刻影响。《尚书》历记夏、商、周时期人们天命观的演变,由《商书》的天命失落到《周书》的敬德保民,“德”的范畴被老子继承发展,诸如不争、忍、柔、谦下、慎初与慎终、保民,这些都构成了老子伦理政治学说的基本内容。老子在《尚书》“含德”、“重积德”的基础上提出了“孔德”、“常德”,以此为中介,进而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玄德”。老子继承了《尚书》中的道,井把它上升为宇宙本源和自然法则。  相似文献   

4.
文章探讨了上博楚简《恒先》篇的思想内容,并与《太一生水》、《老子》进行了比较,指出三者分别以“恒”、“太一”、“道”作为宇宙的主宰者,提出了各自的宇宙生成论。三者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并立关系。《恒先》的成书时间最晚必须是战国前期。  相似文献   

5.
《太一生水》之主旨并非在于论述天道的宇宙生成论,而是在强调人道的无为而治,且整个篇章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对《太一生水》与《老子》丙本内容的分析比较可知,二者具有相同的旨归,只是《太一生水》在以天道明人道方面补充了《老子》丙本在天道论述方面的不足,继而在理论上阐明了天道无为与圣人无为而治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完善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在上承老子之学的同时,《太一生水》又在一定程度上启迪和影响了后来以《黄帝四经》《鹖冠子》等典籍为代表的黄老之学。  相似文献   

6.
(一) 《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这是学术界所公认的。“道”在《老子》思想体系中,可以说是一身而数任,既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又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同时也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应该遵循的准则。作为规律、准则的“道”,比较好理解,但作为宇宙  相似文献   

7.
《老子》中“道”的本义近乎对立统一规律,亦即宇宙的根本规律;而“德”是君主或国家领袖(“圣人”)与“道”相合的品格,其内容的诸方面可以用“无为”来概括。就其一般意义而言,“德”的实质与毛泽东晚年所说的“设置对立面”有契合处。因此,毛泽东哲学思想与《老子》的历史智慧一脉相承,实际上是对《老子》“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8.
老子将自然科学与哲学融为一体,表述了丰富的自然哲学思想。(老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了宇宙生成论,其后经淮南王和张衡发展,成为道家和中国宇宙发展论的主旋律k老子)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包含着天道自然的哲学观念;而(老子)对人类生命科学、冶炼术、交通工具等等的探索和成就,不仅表明老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位自然科学家,也推动了中国古代哲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有许多对宇宙、人生和社会的思考,韵味无穷,精妙玄远,"玄之又玄",极富哲学意味。当今社会,《道德经》提出的致虚守静、上善若水和曲全枉直等修身哲学与处世智慧,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老子》一书的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科学价值。本文通过分析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含义及其“有”、“无”统一的特征,对照西方现代物理学和宇宙学的“真空不空”、“宇宙创生”及“质朴性原理”等三个理论的创立及阐释来揭示老子“道”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老子》是中国古代的文本,科学一般被认为是现代西方的产物,但是两者所要诠释的最终对象或者探索的目标,都是宇宙的真理,即“道”。哲学具有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就决定了《老子》中必然包含着探寻“道”的途径,与现代科学存在着一致性,包括有机整体思想、动态变化观念和直觉思维方法。《老子》中所包含的思维方式的三方面,不仅对中国古代科学形成独特的模式具有重要作用,对今天人类文明的发展仍颇具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论述老子《道德经》的自然逻辑思考对宇宙学的意义。老子论道并不局限于一般的人文社会层次,而是涉及到更广大的宇宙空间。自然逻辑不承认永恒的法则与规律,宇宙的形成和发展所遵循的是无确定性规律。文章从道的最基本概念出发,探讨道的深化意义,并且力图说明自然逻辑的思考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老子并非姓李名耳,《老子》其书的作者为春秋末期的老聃,老莱子、太史儋与《老子》一书并无干系。郭沂提出的楚简《老子》的作者是老聃,今本《老子》的作者是太史儋的观点是难成立的。  相似文献   

14.
在《老子》中 ,老子提出了宇宙生成论 ,并表现出对自然的偏爱 ,倘从中国古代思想家独特的思维方式 ,即以自然说明人文的特点 ,并具体结合老子哲学观念构建的基本方式来考察 ,老子的这种偏爱自然的倾向 ,其实从另外一个方面显示出老子的人本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5.
帛书《老子》三段另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帛书《老子》与通行本《老子》文字上的一些细微而又关键的差异,使用语言分析和逻辑分析的方法对帛书《老子》中的三段文字重新进行了解释。所得的解释与目前流行的解释很不相同,甚至是完全相反。新解释消除了《老子》释义中的自相矛盾的现象,使得《老子》一个章节中的内容有了一个完整的意思,而且各章之间、各段之间、各句之间也不再互相矛盾。这是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自战国以降,老子之学一直是中国学术思想中的显学。一方面,老子开创的道家学说对中华民族的宇宙观念、人生理想、思维方式影响深远,大凡有一定建树的思想家都对老学有所借重。另一方面,《老子》五千言文约意丰,极具阐释空间,历代解老著作见仁见智,各有千秋。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老子与道家哲学受到众多学者的青睐,研究成果蔚然可观。近来,许春华教授推出的《天人合道—一老子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是近年老学研究的一部新作;也是一部以老子道论为研究主题的力作。与同类研究成果相比,许著的贡献和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淮南子》成功地将儒、法、阴阳、名家等学说熔铸于一炉,使道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是对《老子》书中的道论、宇宙生成论、无为思想和认识论、形神和养生等内容作了详细的论述。其道论、宇宙生成论代表了战国以来黄老道家思想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老子与庄子都认同道在宇宙中的本根地位,并发现通过内敛的思维方式能予以体认,他们由此向往原始、质朴的生活,贬抑造成文明的欲望和知识,对于充斥着异化现象的现实则权以柔顺处之。然而,老学偏于宇宙观的描述,庄学更关注人生论问题;老子从宇宙学哲学推演出政治哲学,庄子则致力于阐发精神澄明之学;这种差异与老、庄的立场和社会地位的不同有关;在此基础上还形成老子注重处世策略而庄子主张率真,《老子》出语严谨、规范而《庄子》出语汪洋、恣肆诸特点。他们对后世的影响一者主要在政治上,一者主要在艺术上,并且合力铸就中国古代文化的内在超越性和外向柔韧性的特质。  相似文献   

19.
《宋史·儒林传·朱震传》载:“陈传以《先天图》传(种)钟放,放传穆修,……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领程颐。”(《宋史》见于《二十五史》)《太极图》推演宇宙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为: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男女──万物,而这个推演图式的思维方法就是《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论思维翻版。此外,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在设定“太极”这个本体范畴时,从表象上看也是推衍《易经》,而实际上是在思维的方法论上承继道家的宇宙生成论。因为,《易经》从先秦历经魏晋走向宋代,已经是经学玄…  相似文献   

20.
《老子》之“道”作为宇宙的最高原理及终极存在,乃无形无象无限之大全;“言”因指涉经验世界而落于形迹。“言”之表达的有限性与“道”的无限性之间存在着距离与冲突。为了解决“道”与“言”之间的紧张,《老子》提出象征、“正言若反”等言说方式,以方式之改变来战胜“不可说”之困境。然此皆为“方便法门”,惟有于“无言”之静默中方能臻入“道”境。另外,《老子》之道言观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思维方式、科学等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