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对中东政策的演变轨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本的对中东政策在经历了从“以经济外交为主”向“经济外交与政治外交并举”的转折,形成了“对美协调”、“确保能源”、“扩大影响”三大支柱。21世纪初期,日本将在多大程度上全面、均衡地实现这三大目标?归根结底将取决于日本对政治、经济两大领域和“日美阿以”四边关系的驾驭能力。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中国企业形成了独特的规模演进轨迹.改革开放前,在建立工业体系的过程中,逐步在经济结构中形成以国有大型企业为核心内容和主导地位的国有经济一元化格局.改革开放后,市场路径逐步成为企业自主创业、成长的主要方式,多种性质企业百花齐放、相互竞争、竞相成长的生动活泼局面业已形成.长远看,大型企业继续做大、做强、做久,中小型企业进一步做专、做精、做特;企业家的制度创新能力对企业持续成长至关重要;以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中小企业坚持以低成本战略实现扩张升级.  相似文献   

3.
熊淳 《日本研究》2011,(4):85-89
尽管近年日本受国内经济持续低迷的影响大幅削减了ODA的预算总额,但其对非洲的援助力度和规模不减反增。从日本对外援助体制的确立到其早期对非提供援助,日本先后经历了“请求主义”与“自助努力”原则下的援非外交被动时期、综合安全保障政策下的援非资源外交的积极时期与国际责权分担政策下的援非政治外交的黄金时期。这三个历史时期日本对非外援政策的演变,并非源于短期的外交利益所驱动,而是基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对非外交指导思想,即树立良好国际诚信、谋求政治大国发展;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确保本国经济大国地位;建立互惠合作的外援机制,避免强势外交形象。  相似文献   

4.
杨劲松 《日本学刊》2005,(1):125-139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人论"著述开始大量出现.日本人论的繁荣与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环境和文化心理密切相关.在明治维新、中日甲午战争、二战失败和成为经济大国等重要历史阶段,日本人论的内容随之在"肯定日本文化特性"和"否定日本文化特性"之间摇摆,其演变反映出日本知识界对日本文化和民族性格认识的历程.  相似文献   

5.
姜爱林 《唐都学刊》2003,19(3):77-82
近年来有关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土地政策发展演变的研究日见升温。为进一步推动这一工作,将改革开放前1949年-1978年土地政策划分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徘徊时期等四个阶段,将有助于我们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7.
美国货币政策的演变轨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货币政策演变可分为三个时期 :战后至 80年代初是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时期 ,主要采取“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 ;80年代是新自由主义货币政策时期 ,主要采取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 ;90年代是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货币政策的“折中”时期 ,主要是采用灵活微调的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运行。  相似文献   

8.
美国对台政策的演变:一个历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对台湾政策演变的历史表明,调整的核心是维护美国的战略利益,每一次调整和变化都同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联系在一起。由此判断,美国将继续加强同台湾的政治和军事关系,会发展到何种程度还有许多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9.
李三虎 《探求》2009,(1):28-37
中国30年技术政策的历史演变源于执政党意识形态转换与技术经验积累的实践过程,并逐步接近于一种民族技术自治、创新人才激励、技术创新扩散和产业优势培育整体推进的"四重奏"模式:在技术全球化背景下,借助国家或政府投资创新系统和重大专项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追求识别、利用和管理跨国创新,不断积累自主创新的核心能力,形成自主产权的技术和品牌,在区域创新竞争与合作网络平台上,推动国内企业发挥商业性研究开发与产业性研究开发的互动作用,逐步、有效地将我国既有的智力或知识资源变成新的产品和服务,提高技术进阶水平,进入全球高端产业链条中,取得长远竞争优势,在相应权力治理与制度安排下,以自主产权的技术和标准影响技术全球化方向。这表明该模式并不能在意识形态意义上被简单概括为(新)技术民族主义或(新)技术全球主义,而只能在技术经济实践意义上被看作一种融技术全球本土化与技术本土全球化为一体的民族—国家时空行动。  相似文献   

10.
李秀石 《日本学刊》2006,(1):105-117
日本的“两个中国”政策,顺应美国的对华战略需要,并服务于战后重经济、轻军事的国家发展总体战略。为了在周边构筑日本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源供给地与产品市场,日本在台海两岸之间制造出彼此相互防范、敌对、竞争的局面,从中坐收两岸中国人争取日本之利。本文从国民党政权“以德报怨”对日外交的失败,分析日本对华战略的实质与特点,以及其现实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1.
拉丁美洲地区的汇率政策经常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最近兴起的国际金融的政治经济学(PEIF)进行解释.通过对巴西的案例分析发现,国际金融政治经济学为我们理解国际金融领域的政策和各种新问题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日本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及其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美国次贷问题引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不断加深, 日本经济也开始出现了衰退.对此, 日本政府积极采取了危机应对政策.日本银行也认为为了稳定金融市场,持续不断地积极地提供资金是非常重要的.在积极推行一般对策的基础上, 日本银行陆续出台了一些非传统措施, 以支持企业融资和金融机构贷款.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后, 日本经济曾陷于"资产负债表"衰退,在应对此次危机时,为防止经济陷入恶性循环,应该借鉴泡沫经济留下的经验遗产,认真思考危机应对政策的效果与成本.  相似文献   

13.
中华(中国)多元一体观念不仅是一个政治概念,也是一个学术概念,符合中国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实际。中华多元一体格局之内的华夷两大势力经过碰撞、冲突,以至此消彼长、互为主导,加深了各方的了解和民族认同,淡化了华夷之辨、尊夏贱夷等观念,促使各民族逐步凝聚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华夏汉族王朝和夷狄族王朝的文化建设,都不仅仅是一元化的汉文化继承和选择,而是对前朝及同时并立的各民族王朝的多元文化作出重新选择、吸收和整合工作,从而建立起一种有别于以前的汉文化、同时也不同于西方学者所说的第三文化的新质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不断选择、吸收和整合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种多元文化的选择、吸收和整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的研究自 2 0世纪 80年代兴起后 ,一直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局面。其中有关近代中国沿海、沿江地区城市历史的研究已是成果累累。与之相比 ,关于近代东北地区城市史的研究则相对薄弱 ,特别是整体性的专门研究尚不多见。近日出版的曲晓范所著《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1年 1 1月出版 )可称这一领域的一部力作 ,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 ,体系科学 ,结构缜密。东北地区地域广阔 ,城市星罗棋布 ,如何从整体上把握住近代东北地区城市发展与变迁的趋势和特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者不是简单…  相似文献   

15.
马孆 《南亚研究》2008,(2):33-36,43
西亚在印度外交中向来占有重要地位.以印以建交为标志,印度对西亚政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一边倒",即倒向伊斯兰国家;第二阶段实行"平衡外交",即在伊斯兰国家和以色列之间保持平衡.印度在西亚政策上的变化,乃是时代变迁和国家利益考虑所致.  相似文献   

16.
以往的研究对葛兰西的实践哲学思想缺乏总体的和根本的认识,仅仅停留于把它理解为葛兰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这样既不能把它看作是囊括葛兰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总体的思想,也不能真正理解在怎样的意义上它能够成为表现葛兰西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性质和特征的理论内容.为了能够从总体上把握葛兰西的理论和正确认识其本质特征,本文提出应以更为宽广的眼光看待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即在看到它的哲学的和马克思主义观的意义的同时,把具有直接实践意义的领导权思想和"阵地战"的战略纳入实践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费尔普斯是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大师,他最有影响力的成就,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将基于不完全信息和预期的微观经济分析引入到宏观的就业理论与工资和价格动态上,从而为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特别是就业与供给方面提供了一套"微观-宏观"分析方法,阐释了非均衡的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二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实施的是赶超战略,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指标,重积累轻消费。第二个阶段实施的是脱贫战略,其特点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区域非均衡发展。两大战略的实施,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奠定了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和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9.
徐蓝 《浙江学刊》2003,(6):131-139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美国的全球扩张大战略和苏联的保障国家安全大战略之间发生了直接碰撞。两国依据不同的大战略而实行的相互对立的外交政策最终导致冷战的爆发并走向高潮。 2 0世纪 5 0年代 -60年代出现的新形势使美苏各自的外交政策进行了有限调整 ,从而在东西方关系中形成了缓和与对抗并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王凡 《学术交流》2004,(4):167-172
二战后,当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学校德育的历史轨迹经历了一个由兴盛到衰落再回归复兴的过程。反对道德灌输是西方道德教育理论最基本的特点。其学校道德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向是:日益重视学校德育,把德育改革提高到关系国家命运的高度来认识;学校德育的内容日益丰富;德育形式综合化、网络化、实践化,德育方法多样化,德育手段科学化;日益注重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各派道德教育理论日趋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