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听觉意象同视觉意象一样,都是诗人构筑意境、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种种听觉意象作为融合着民族心理性格,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和丰富的情感意味的艺术意象,它具有类型性、集体共识性、虚拟性、情景性、寓意性、象征性和视觉、听觉综合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文学意象本质初探葛中义目前关于文学意象概念的阐释,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意象概念,只是对古典诗词艺术评价的一个范畴,既没有明确而相对稳定的定义,又无比较一致的用法。所谓文学意象,一般以为是作品中意蕴与具象的融合,或谓意中之象,或等于对意...  相似文献   

3.
鸟类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译者在英译时应该把它与诗人的情感、诗词的主旨联系在一起,把它作为文化语境的一部分进行分析。从文化的视角讨论鸟类意象在古典诗词作品中的英译策略,有助于向目的语读者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由诗人情志、表现对象和语言音象等三个基本元素媾合生成。诗歌的语言音象包括词语的语音音象(声、韵、调及其书写形式)和诗律音象(体制、韵式和格律)。它们贯串于诗歌意象的孕育、形成、传达和接受赏评流程中。没有语言音象,意象便无所附丽。因此,语言音象可以看作是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生命的第三元。本文拟就语词音象与诗歌意象创作构思,声、韵、调音象与意象情感意味,以及诗词格律模式音象对意象营构、意境综合效应和接受赏评的积极意义三个相关问题,进行一点粗浅的推测,以期小助于这个诗学命题的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历代诗人常常借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在众多的丈人诗词中,蟋蟀是一个频频出现的重要意象.笔者认为,蟋蟀在古代诗词中以"悲秋"这一文化心理为基础,包含了人生失意的愁苦、相思离愁、怀乡等丰厚的内涵,具有特点鲜明的文化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6.
赵娟 《学术探索》2014,(6):147-151
"芙蓉"与"梨花"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两种意象。本文对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出现的意象迥异的两种花——芙蓉和梨花展开分析,重点阐述它们在诗中所包含的文学意蕴以及在文学叙事方面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7.
西方的“image”和“意象”概念并不对等,其内涵处于语象与意象之间.在语象中,语言的中介不可抛,而意象必须“得意忘言”.作为符号的意象与语象,与语言符号处于跨层关系之中,两者区分源自符号化对象的质的差别,语象形成于语言的再度符号化,分为实体语象和转义语象,意象则形成于事物或情境在语言作用下的符号化过程.这既是西方诗与中国古典诗在成诗方法与诗歌美学上的差异,也是中国现代诗与古典诗的重要分野标志.中国古典意象理论中就已蕴含语象与意象之别,因受限于传统语言观,未能发展出语象理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针对古诗词英译中意象翻译策略进行探讨,先阐述和分析了诗词意象的翻译原则,然后重点对古诗词英译中意象翻译策略进行了论述,主要包括直译保留原意象、直译加注意象、替换对应意象以及省略原文意象等,将诗词中的意象向译语读者进行有效的传递,并通过借助不同的英译方式,让汉语古诗词的韵味和内涵得以淋漓尽致地显现,进而使外国读者充分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围绕诗歌意象问题,长时期来形成了一系列的纠结,亟需梳理。"意象"作为诗的本体性范畴,其确切的界定应是"表意之象",作用在于表达人的诗性生命体验。意象不应当混同于诗中名物,表名物的词语有可能产生表象,但难以揭示人的情意体验;只有在表象的关联与组合中构筑起张力,让诗人的活生生的感受得以在某种程度上显露出来,意象始能成立。诗歌意象的构成材料亦不限于物象,举凡事态、情状、理致都有可能用为意象,从而体现出意象艺术在古典诗歌中的普遍适用性。而由意象向意境的延伸,即从"立象尽意"进入"境生象外",更标志着古典诗歌意象艺术的自我圆成。  相似文献   

10.
朱恒 《理论界》2007,(7):139-141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中存在着明显的“重月轻日”现象,其形成有着深刻的文化原因;“日出而作”的农耕文明形态,“射日”、“奔月”的日月神话,“日为人君”的社会伦理观影响等规定了日月意象在诗词中的不同地位。  相似文献   

11.
自然美问题不论从现实还是理论上都有着诸多的困惑,那么"自然"何谓?"自然"何以美?"自然"又如何能美?本文沿着中国古典美学自然观的理路进行探讨,力图提供一种视角以反思自然美理论,反思自然本身及生命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闫霞 《兰州学刊》2008,(12):180-183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宋诗虽然没有唐诗的耀眼光芒,也算是别有天地,但是在明代,宋诗是一个被严厉批判的对象。为什么会这样呢?文章拟从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一、在明人看来,宋诗多劳心之直陈,少形容之妙;二、宋诗过于纠缠于理、道,思维方式上重思辨,违背诗的形象思维规律,创作少兴少象、少情少趣;三、宋人好用典故,好以文为诗,诗主意主理、少韵少味;四、与明人的政治、文化诉求及诗学理想有关。这些因素共同酿成了明人根深蒂固的反宋诗情结。  相似文献   

13.
语用充实的触发因素是什么?如何确定语用充实的方向?语用充实过程是怎么进行的?充实过程何时终止?以关联理论为指导,应用其话语理解程序对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充实过程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部诗群在20世纪80年代崛起,是世界东方古老土地上最具中国特色,也最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中国西部诗群以表达坚忍不拔的生命意志和开拓精神,抒写着昂扬奋进的时代精神和独特的艺术风采,以其特有的意境和格调影响着中国诗坛和世界诗坛,其审美追求是中国西部文学乃至整个当代文学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15.
赵丙立 《阴山学刊》2021,(1):1-5,49
古典文论范畴气象根植于传统气论,但不由气论直接衍生,也不由文气论创造。受制于古汉语由单音词向复音词的历史演进,气与象各自的哲学意义均出现分化,具象性特征渐趋明显,气象由“气像”到气之象开启了向“特征之特征”这一语义的衍化过程,进而被古典诗文创作和批评所引进。气像论于唐渐入诗歌理论,于宋臻于兴盛,最终由哲学理论演变为表示诗歌审美空间或审美形象的审美品格的代称,并在情景交融之作与纯粹论理之作中产生了用法的分化。  相似文献   

16.
毕登程  隋嘎 《学术探索》2013,(2):111-114
像一切原始时期的民族一样,佤族的远古历史也主要曲折地隐藏在它的神话故事和神话史诗中。通过对佤族反映远古时期生活的神话史诗《司岗里》和《司岗格——西念壤》的解读,我们便可弄懂这样几个重大历史问题:什么是司岗里?佤族怎样走出司岗里?为什么走出司岗里的佤族叫阿佤?什么叫司岗格——西念壤?佤族怎样在大洪水后分出另一个大支?为什么耿马、沧源的佤族新支自称为巴饶?弄懂了这些关键问题,佤族远古历史的路径便已基本清晰。  相似文献   

17.
"镇管社区"经历了从单一试点、多元试点到全面试点三个阶段,20年的试点探索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治理结构模式。这一模式在发展形塑过程中的主要特征是社区实体化运作、非行政化、精细化服务、多元共治、不设固定模式等。社会治理理念下的"镇管社区"还存在"镇管社区"生命周期长短;如何做实社区;社区的"分类管理"与"一镇两制";镇与社区关系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丁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意象,是美丽、高洁、忧郁的象征。自唐代开始,以丁香为题材的作品增多,它作为一种意象也进入诗人的创作视阈,其审美意蕴和情感、思想内涵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从历代关于丁香的文学作品分析,丁香意象的意蕴是多样性的,有着丰富的人文或社会内涵:或为高洁情趣的象征,独立人格的载体;或借以抒发愁怨、忧伤之情;或烘托恋情等。但是,对丁香意象多义的解读不能忽视其"幽怨"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19.
新诗占据诗坛主流地位后,旧体诗仍在延续,且不乏佳作。但近人旧体诗基本属于古典美范畴,即使像杰出的旧体诗人聂绀弩,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有明显缺陷:长于传达理性深度而拙于表现现代人的丰富内心世界;有诙谐之趣却模糊了悲剧性底色;有古典语言美却难以发挥现代汉语的特长。造成其局限的原因之一是,旧体诗必须遵守以语音规则为核心的外在律,因而不能不拒斥以诗情的抑扬变化为基础的内在律。近人旧体诗不具有充分现代性,因此不宜纳入现代诗歌史。  相似文献   

20.
许兰雪轩是朝鲜古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性诗人,她在诗中展现了几种古代女性的丰满形象,即聪慧开朗、充满幻想的少女形象,不满现实的怨妇形象,遨游在幻想世界中的仙人形象,关心民间疾苦的女性形象。通过这些侧面,我们看到了诗人的成长历程,诗人的自我艺术形象也在诗中呈现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