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泽厚与陈炎对于儒道为什么能互补、如何互补、互补的结果、如何评价这一互补等问题 ,有着不同的回答。比较而言 ,李泽厚为适应“自然人化”理论 ,针对“儒道对立说”的偏颇 ,更强调两家的同一 ,并选取了多种方法来阐发自己的主张 ;陈炎坚持“价值中立”、“方法多元” ,以区别于周而复始的重新评价和单一的“学术规范” ,因而能够从严格的学术意义上解释儒道之间相互补充的辩证关系 ,揭示这两大文化源泉在民族历史及美学史上的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2.
网络社会--虚拟与实在的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会有太多的虚拟,而种种虚拟又离不开实在。虚拟和实在之间有脐带相连。虚拟与实在并存,虚拟与实在互动。真实世界为虚拟世界搭建舞台,创造条件;虚拟世界为真实世界提供方便,丰富内容。人们需要虚拟,虚拟帮助人们,但有时也愚弄人们,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3.
实在论是一切形而上学之基础,依据对实在的不同理解,可区分为内在实在与外在实在。这一区分的意义在于梳理实在概念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从而起到为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清理地基的作用。在梳理的过程中,哲学对实在的理解显示出从外在实在到内在实在,再到过程实在的逻辑过程。  相似文献   

4.
为理清李泽厚的美学思想体系,研究其治学方法及其理论根基,有必要对李泽厚吸收与采纳的各家各派的学说进行一番梳理和分析。分析认为,众多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先贤的美学思想是李泽厚美学的思想根源,但这些思想又都经由李泽厚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进行了成功的嫁接,这就是李泽厚所言的"创造性转换";在接受外来美学的过程中,李泽厚巧妙利用"误读"来满足建构自己理论的需要;借用外国美学时髦的名词术语,"克隆"出自己的美学体系,实现了外来美学理论的中国化,这是李泽厚美学的特色;李泽厚美学在西方哲学和中国本土文化的根基上形成了包括唯物主义历史观美学、积淀说、心理本体论、实用理性、人类学历史本体论、情本体的乐感文化等内容复杂的美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5.
19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也是文化碰撞的时代,掀起了当代中国美学的第二次热潮,无疑厚积薄发的李泽厚就是引领这个时代的思想家和美学家.拟将梳理他美学思考的轨迹,反思他美学理论的深化,总结他美学历史的探索,力图呈现一个意气风发的李泽厚.  相似文献   

6.
对学校的“实在管理”就是在管理过程中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从实事做起,以身作则,方能做出实效  相似文献   

7.
自笛卡尔以降的近现代哲学传统,都有着鲜明的以认识为导向的特征,至当代分析哲学、语言哲学的盛行,“语言转向”又统领了一切。李泽厚基于儒家哲学,认为人的生存先于认识,生存经验大于语言,“情本体”的提出,是他在对以往哲学批判的基础上对这一倾向的扭转,展现出一种不同于近代西方哲学路径的“实践转向”。李泽厚的“情本体”展现出三重维度的含义:在先验与经验向度上,不同于宋明理学及现代新儒家,“情本体”主张以生存经验为主,拒斥将儒家超验化与形而上化;主体向度上强调“情本体”学说下的人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人,而非康德、海德格尔主张的理性主体;情理向度上,主张以情为本,情理交融,而非“存天理灭人欲”。这三点突出体现了儒家哲学以“人的物质生存—生活—生命”为核心、重视生存经验、实践的特征。李泽厚寄望“情本体”能使哲学走出认识,“走出语言”,走向实践。  相似文献   

8.
西田哲学是以东方思想特别是禅佛教为基础、西方哲学思想为素材,用西方哲学的方法创立的一种融合东西方思想的哲学体系。将其置于世界场域中与其他哲学进行比较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着重阐释西田哲学体系基础之"实在论",分析王阳明"良知"学说对西田的精神提撕作用,并通过"统一力"与"良知"等概念的对比,考察西田哲学及其与阳明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李泽厚与阿伯拉尔都属于思想史上暗淡时期寥落的孤星.他们与现实的冲突,并非一种信仰和理念的冲突,而是思想内部进步与保守、弱小者与权势者的冲突,这就使得他们的命运更加富于悲剧色彩.比较他们的思想和命运,可以呈现出一个文化和思想发展的普遍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塞尔认为只要说话者心有所想并有意向地说出如此这般的话就能够指称成功.马蒂尼奇秉承了塞尔意向指称的实质内容,对指称的涵义和目标做了进一步的区别,并通过考虑听者因素提出了成功指称的4种情况,这可以看成是对塞尔意向指称理论的有力补充.但塞尔和马蒂尼奇的分析都没有对说话者和听者发生识别错误时如何能够达成有效交流作进一步的说明,为此通过引入语境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爱因斯坦与玻尔物理实在观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因斯坦和玻尔都是实在论者 ,持有物理实在观。爱因斯坦认为物理实在是定域的、可分离的、因果决定论的 ;玻尔则是在量子力学的科学基础上认为物理实在是非定域的、不可分离的、统计决定论的。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美学界具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社会美”从上世纪40年代提出,经历过大量中国学者的手足胼胝地研究,已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审美类型。然而上世纪80年代至今,“社会美”概念的具体范畴在不同学者的理论体系中各有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社会美”范畴理论成果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3.
淘宝体是近来流行的一种网络语体,最初只是出现在“淘宝网”的交易中,随后在朋友们的闲聊中也时有出现,最近甚至在教育、交通和政府部门的公文中也被采用.“淘宝体”的话语同其他任何话语一样,都是在话语主体的意识的意向性的统制下产生出来的.“淘宝体”的语言运用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结构性“错误”,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交际主体的错位、交际环境的错置和交际话语的错序.但这三个“错”都不会对“淘宝体”的使用造成全局性的制约,“淘宝体”语言运用的基本特征表现为“错”与“不错”的糅合.“淘宝体”之所以流行,一方面是个人意向性转换为集体意向性的结果,另一方面是“淘宝体”作为一种语言范型,其规范性要求比较容易满足所致.  相似文献   

14.
李泽厚与邓正来对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在当代中国思想界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李泽厚讨论的主体性指的是人的主体性,而邓正来讨论的主体性指的是中国的主体性。从李泽厚“主体性的人”到邓正来“主体性的中国”的变迁意味着当代中国思想自我意识的恢复,这对重塑中国社会的价值与秩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泽厚学术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思想,李泽厚美育思想从20世纪50年代的关感二重性始即已萌芽,到20世纪90年代倡导“情本体”已成熟完备,形成一个以心理视角为切入点的、重视理性与感性和谐统一的美育思想体系。“情本体”的美育性,既体现了李泽厚对自己先前美育思想的承继,又体现出在更广阔的人类学历史背景下的新发展;“情本体”将李泽厚的美育思想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它是李泽厚美育思想发展的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6.
网络流行语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它们储存在人们的长期记忆里,成为一种常规意识。在类似的语境中,人们运用常规意识去描述另一相关的事物,这属于一种意向性能力。土豪的流行是个体意向性整合成为集体意向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新世界观原创特质的深刻意蕴在于,马克思通过诉诸"自然-社会"对象性实在的物质本体论的精湛论辩,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非对象性和反对象性,将基于对象性实在的物质本体论的理论批判最终归结为消灭资本私有制的国际共产主义现实运动,实现了社会历史科学精神与社会革命实践意志的高度统一.这一意蕴在当代自有其继续革命的创新阐释的历史视域和现实任务.  相似文献   

18.
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美学发端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时期所倡导的客观社会说,它既是在本土语境中对黄药眠生活实践论美学以及革命文艺传统中毛泽东实践论思想的继承发扬,更是在以苏联为师的外部语境下对社会派美学的话语移植。但在萌发后的理论发展走向上,却发生了偏离与变异:与苏联社会派美学逐渐冲破认识论防线而纵深走向价值论不同——中国实践美学受本土意识形态钳制始终无法摆脱认识论模式,还在客观存在的路线上裹足不前,这种路径偏离所致的主体性缺失,直至新启蒙语境下通过对西方美学的补接、吸纳与改造才得以弥补。这也正意味着实践美学除原点上受苏联模式渗透影响外,其理论发展与建构方向上的不同格局与本土追求。  相似文献   

19.
20.
在承继20世纪50-60年代“实践派”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李泽厚于20世纪70-80年代对其“实践论美学”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提出了一种“主体性实践哲学”的美学思想.这种美学思想的主要观点,可以被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用“外在自然的人化”和“美是自由的形式”来考察“美的本质”;用“美感的矛盾二重性”和“积淀说”来论述“美感”;用“从形象出发”和“三层面”来分析艺术.走向“充实和完善”的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哲学”美学,不仅表征了20世纪中国美学“从介绍转向理论建设迈出的一大步”,而且也使得李泽厚本人成为了实践论美学在中国的首要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