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史记》中的“太史公曰”,写在文首的称之为序,置于文末的称之为赞,习惯统称论赞。这些论赞,就史论说,它是司马迁藉以抒发己见的一节文字,通过它,可以了解司马迁对历史人事的爱憎感情,是非态度,是研究司马迁史学思想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材料就;文学而言,这些论赞是司马迁呕心沥血、惨淡经营的苦心力作,几乎字字珠玑,篇篇精美,是经久不衰、脍炙人口的古典散文佳品。所以,从唐宋刘知几、郑樵、倪思以后,尤  相似文献   

2.
《北齐书》问世不久,刘知儿就从体例、论赞、史法、李百药对魏收及其《魏书》的述评等方面予以评论,论中不乏微词。认真分析刘知儿的言论,可以发现:刘知几所论虽有中肯之处,但因主观意识较强,“词复有激,诋诃太甚”,故有失公允、客观。  相似文献   

3.
刘知几的《史通》,为历代史学家推崇。然其《惑经》《申左》两篇的论述与其余诸篇截然不同。学界对刘知几经史观的考察多侧重经学或史学的单一角度,鲜有合而论之的全面研究。他在《惑经》篇中"以史论经",即以史的标准考订《春秋》,提出"十二未谕",且认为后人对《春秋》多有虚美。在《申左》篇中"以经论史",即以经的理念极力推崇《左传》,提出"三长五短"之说。这种全新的论述反映出刘知几特殊的经史观,极具探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刘知几是唐代杰出的史学家,其《史通》充分体现了他的治史态度和史学批判精神,在《疑古》、《惑经》篇中反对盲目崇拜古代、迷信史书,批判史书为统治阶级隐恶扬善的虚伪性,同时也反对盲目迷信"圣人",对孔子进行了勇敢的批判。开创了中国史学批判的正确道路,对后世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5.
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著有《史通》一书,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古代史籍作了全面深入的探讨,系统地叙述了历代史官的建置和史书的编撰。其中《疑古》、《惑经》两篇,对他认为是孔子所作的《尚书》、《论语》、《春秋》提出疑惑,显示出刘知几大无畏的反传统精神。为什么刘知几敢于对圣人及其所修经典进行在封建社会中不多见的大胆尖锐的批评?其中缘由很多,但是,他能在初唐“不拘守先儒章句”的有利思想  相似文献   

6.
唐代史学家刘知幾与其友人论道讲学,互相影响,在事实上形成"刘知幾学派"。在当时史馆修史弊端丛生的情况下,他们发扬"无所阿容"的批判精神,坚守"彰善贬恶"的史家职责,主张"善恶必书"的直书原则,展现出史家"以史为鉴"的忧患意识。这种史学风范不仅对当时史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而且也深刻影响着后世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京兆试慎所好赋》作者《全唐文》题为刘知几.洪业从该赋在《文苑英华》的“失次”、“阙名”,赋自身的“气味”及刘知几参与府试的地点,试赋的题目、题型、“韵脚”七个方面对作者提出质疑.然从《文苑英华》的编选体例、刘知几的生活和求学经历、京兆府试的命题特点及作答文风等方面可证《全唐文》所题为实.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史学理论大家刘知几、章学诚均提出了有关史家修养的理论,刘知几认为史家应具备"才、学、识",章学诚在继承刘知几史家修养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史德",丰富和发展了史家修养理论。刘知几、章学诚均重视"才、学、识",但刘知几最重"史识",章学诚尤重"史德"。比较和分析二者的史家修养理论,不仅能使我们发现他们理论的异同,深刻理解史家修养理论,而且对当今史学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启示功用。  相似文献   

9.
刘知几史学思想和理论主要反映于《史通》中。《史通》包括众多关于《国语》的论述。刘知几对《国语》的接受和研究构成了《国语》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刘知几对《国语》的作者、《国语》和《左传》的关系、《国语》对《史记》的影响、《国语》作为国别体的典范之作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翔实明晰的阐述。刘知几认为《国语》作者是左丘明,产生于左氏解经的需要。他已开始将《国语》从汉儒经学传播体系中摆脱出来。  相似文献   

10.
吕思勉先生所著《史通评》是对古代史学理论家刘知几《史通》一书的专门评论,他对《史通》的研究主要通过逐篇评论的方式,通篇来体现自己的史学史及史学理论观点。本文选择其中四篇有关古代史学发展沿革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11.
编年体与纪传体是刘知幾《史通》中史学系统的正史之体, 正史之余则为非正史, 即用以编撰正史的史料。小说发展至刘知幾时, 仍体现以记言、记事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特点, 被刘知幾援子入史, 纳入史料范畴。故刘知幾《史通》并无论述小说之本意, 刘知幾小说观念未超越以《隋志》为代表的唐人小说观念。《杂述》篇“偏记小说”10类是刘知幾对其泛史料观念的分类体现, 而并非是小说分类。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史传》篇是我国第一部史评文献,与刘知几的《史通》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同为我国史学批评的经典。本文从整部《文心雕龙》入手,结合《史传》篇的撰史思想,从"质文并重,述志为本","文约为美、辞尚体要","首尾圆合,条贯统序"三个方面对刘勰的史书撰写之叙述三美:文质相称之美、要约之美、整体之美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九十年代以来,各种史学理论著作层出不穷,不少书中讨论史学研究者的素养时,着意强调史识的重要性,以为史家的各种素养中,“史识尤为重要”。还有的把这种认识追溯到刘知几,说到刘知几已“最为重要史识”了。这种“史识”至上论倾向,对史家的德、才、学、识,无异于分出了前后轻重。这种意见,既不利于青年学子史学修养的全面培养,也不符合历史实际。故此,不能不一辩。 唐朝刘知几首先提出“史才三长”:才、学、识。《新唐书·刘知几传》有一段刘知几回答郑惟忠提问的话。他是这么说的:  相似文献   

14.
刘知几的《史通》一书中,蕴含着中国史学更革变化的思想。《史通》研究者多注意刘知几讲史法义例一面,很少有人说到他对于史学更革的研究,偶有言及也都语焉不详。吴怀祺先生在近著《中国史学思想史》一书中,从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本文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唐人刘知几所著《史通》,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史学理论专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刘知几的进步历史观及其在史学理论上的主要成就,前人已多所论及。本文主要拟对刘知几对历史文献编纂理论特别是对档案文献编纂理论所做出的重大贡献进行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16.
许著《刘知几评传》略说任士英刘知几是唐代杰出的史学家,其传世名著《史通》,堪称不朽。知几为人风采独具,卓然不凡;为学则求通识、敢于疑古、惑经,所论“才、学、识”尤令后世艳称。对于刘知几及其思想的探喷,学界一直着墨颇丰。列于“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中的《...  相似文献   

17.
刘知几的《史通》是我国第一部以史学批评为主要内容的史学理论专著。他在书中倡导秉笔直书、善恶无隐的实录精神,但又激扬名教,袒护为君亲隐讳;他对孔子及儒家经典敬仰推崇,但又疑古惑经,直陈其虚美隐恶等不实之处;他肯定人事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但又不排除灾祥符应的存在。刘知几的史学批评有诸多矛盾之处,对这些矛盾加以归纳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刘知几及其《史通》。  相似文献   

18.
刘知几不以《左传》名家,却对《左传》研究做出了突出成绩。《史通》中不少篇章论及《左传》,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刘知几把《左传》从经学纳入史学的范围,开拓了《左传》研究的新视野,在历史观念、史书体裁与编撰、叙事与语言诸方面都对《左传》作了相当精粹的论阐,改变了过去专从微言大义评衡三传的传统习惯,树立了新的评衡标准和方法,对唐以后的《春秋》经传学的研究有不小影响。  相似文献   

19.
唐代文人学者对言意关系的阐述 在刘勰等人“言外之意”这一文学语言理论的影响下,唐代文人学者在说诗论文时,不同程度地阐述并发挥了言外之意这一文学创作和欣赏的原则。就连“重实录,直书”的史书也追求言外之意,唐代杰出的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叙事》篇中提到了“晦”这一修辞手法:“晦也者,省字约文,事溢于句外……夫能略小存大,举重明轻,一言而巨细咸该,片语而洪纤靡漏,此皆用晦之道也。”在刘知几看来,“晦”就是用极少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言外之意。而如何才能做到“晦”呢?通过刘知几在分析《尚书》、《左传》、《汉书》、《史记》等书时所学的例子可以看出,多用比喻、委婉、节缩、夸张等手法都能达到“晦”。刘知几还指出了“晦”的特点及其在审美中的作用:“斯皆言近而旨远,辞浅而意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相似文献   

20.
刘知几的代表性作品《史通》,作为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和史学史专著,第一次对唐中叶以前中国封建史学的发展作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和批判,揭露了自孔子以来传统史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他根据自己多年修史的经验,论述史籍源流、体例,史官建置和旧史得失等,有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他从史学理论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史学史的研究和史书编纂学的探讨,树立了基础和规模,其中不少观点至今仍不乏借鉴意义.自《史通》问世以来,对其评价有毁有誉,而总的来说褒多于贬.这里仅就《史通·本纪篇》谈谈刘知几的史学观点以及本人学习过程中一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