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性格的刻划、情节的发展、人物认识发展的逻辑过程及作品的叙述方法等方面,对作品的意识流手法运用的特点进行了系统分析,对作品及其意识流手法的艺术价值作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2.
意识流小说《喧哗与骚动》在结构上由相对独立的四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以一个人物为中心,每个人物有各自不同的意识活动特点及语言风格.这种多视角的结构结合意识流小说在时间上的错乱安排反映了生存现实的混乱与意义的虚无,从写整个人类的这一角度看,这种多视角结构反映了人们对同一行为不同的理解,反映了人类面对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时所持的四种不同的反应和态度. 相似文献
3.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书中打破了传统以钟表时间为顺序的情节构思。通过对时间的巧妙处理展示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本文从小说的叙述时间、心理时间以及叙述者对时钟时间的情感倾向三个方面展现了福克纳对时间的非凡的驾驭能力和艺术才华。福克纳对时间的处理成为其表现内容、展示主题的主要手段。它使作品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自问世以来一直被众多的评论家所推崇,其新颖独特的艺术手法,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不仅标志着作者文学事业的顶峰,也开创了美国文学的新时代.小说通过班吉、昆丁、杰生兄弟三人的视角,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完整、真实的凯蒂的形象,本文通过兄弟三人与凯蒂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力图理解作品中这一虽未出现但却贯穿始终的中心人物.凯蒂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其实不过一念之间. 相似文献
5.
“南方”在美国文学中不仅仅关涉地缘,而且指蓄奴庄园长期以来培植而成的一种文化,一种优雅、陈腐颇具封建意味的文化;它与北方现代工业文化背道而驰,或者说,这是注定被现代工业拖入理性轨道的一种现实模式。当然,在转变的过程中你所听到的还有凄怨哀伤的挽歌。粗野的福克纳却注重那些将逝的原始与纯朴,并将其深置于人性的底层,试图跨越现代理性,走向对基督的膜拜。福克纳祈祷的是人性之光的闪烁。《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投诸感情最多的是康普生家的黑人女佣迪尔西,福克纳抛开种族偏见的思想,对其极力歌颂,这个黑人女性的原型是福克纳幼年… 相似文献
6.
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昆丁从小的时候到他在北方哈佛自杀的成长来看,其间经历了许多康普生家族没落的事件和妹妹凯蒂的堕落。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暗恐理论,分析《喧哗与骚动》中人物昆丁自杀的暗恐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7.
周慧芳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3(4):115-117
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在意识流写作技巧方面达到创新。通过多重视角的转换,时间、空间的叙述跳跃以及控制语言流动的速度展示出意识流动的复合效果,使读者重建时空顺序,增强了参与度和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8.
威廉·福克纳作为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曾经在 1 94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 ,也是其花的心血最多、最喜爱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被分成四部分 ,分别为班吉篇、昆丁篇、杰生篇和迪尔西篇 ,即从这四个人的角度叙述了汤普森家 1 8年的历史。凯蒂虽然在书中没有专门的篇章 ,但是书中人物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她展开的。班吉是凯蒂的小弟弟 ,他是一个先天的白痴 ,但却有着惊人的记忆力。虽然我们发现由于福克纳在这一篇里大量地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 ,使得人们很难读懂他所叙述的那一篇 ,但是福克… 相似文献
9.
"信达切"三原则由已故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刘重德先生在对严复的信达雅标准扬长避短的基础上提出并经过三次逐渐完善的阐释,在文学翻译理论研究界引起强烈反响。该原则的适用性可在李文俊对《喧哗与骚动》的汉译中找到明证:在内容上,译者字斟句酌加上必要的注释,毫无偏差地忠实于原文,完全地实践了"信"的标准;在表达上,归化和异化,简短地道的口语与庄重冗长的书面语完美融合;在再创原文风格上,紧切原文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最佳地切合了原文独特的风格。因此,"信达切"三原则适用于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10.
吴敏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5(1):76-80
<喧哗与骚动>艺术表现手法的独创性和多样性是令人惊叹的,威廉·福克纳为了能准确描写及传达出美国南方的没落和精神世界的危机,以看似混乱矛盾的"多角度"、"时序颠倒"、"意识流"、"象征"、"引喻"、"反讽"等叙事和表现手法,来强调叙述者混沌迷乱的内心世界,以及叙述者所生活的外部世界的激烈的历史性变革. 相似文献
11.
从《喧哗与骚动》看福克纳小说中的俄底浦斯情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中的主要人物昆丁和凯蒂兄妹之间所发生的畸恋及其心理活动进行剖析,从中解读潜藏在他们身上的俄底浦斯情结,并探讨这种俄底浦斯情结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美国汉学家葛浩文翻译了九部莫言的小说,其中《红高粱家族》是葛浩文翻译的第一部莫言小说,也是在英语世界最广为接受的莫言小说.在此探讨了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在翻译《红高粱家族》时使用的翻译手法,以及对某些文化信息词的误读. 相似文献
13.
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以班吉为叙述人是对现代小说艺术形式的一次积极的探索和实验.白痴视角的选择,使作品中的意识流描写更为客观化,并造成一种陌生化效果.作为被排斥的边缘人,班吉的叙述是一种倾诉,本质上是一种对爱的吁求.它不仅试图表达南方人郁积的情感,还体现出福克纳对人类普遍境遇的思考.班吉形象对福克纳作品的艺术风格和主题选择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红高粱家族》是具有新时期文学转型意义的一部作品,莫言以知识分子的"民间"想象创造了一个神奇的"高粱地"世界,并以精英文化的固有品质激活了民族种群的生命意志,进而在"自然"中"自由"地展示了"自为"精神,创造性地表达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红高粱家族》打破了传统叙事的时空界限,颠覆了红色经典的审美法则,其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与大胆的反抗叛逆情绪,直接奠定了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地位。 相似文献
15.
钱钟书《围城》与阿道斯·赫胥黎《滑稽圆舞曲》描绘了战争语境中陷入精神困境的中西知识分子群像。两部小说在空间书写上具有内在联系性,突出地表现在四组相互对应的空间意象上:伦敦穹顶模型与三闾大学、实验室与家宅、地下室与箱子、乡村与城市。这些空间意象折射出战时知识分子建构的乌托邦想象,关于社会的“圣化构想”或“悲观构想”,以及“疯狂症”或“失语症”。两部小说在叙事模式上都采用了圆形结构,与人物循环往复的挣扎状态互为呼应,与其间压抑、封闭的空间情境氛围相互契合。小说标题亦具有强烈的空间隐喻色彩,传递出中西小说家对战时知识分子“围困”处境和“滑稽”命运的共通体验与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6.
强制性并置使《荒原》从诗体结构上形成陌生化。《荒原》的强制性并置主要表现为人物指称的强制性并置、典故的强制性并置和意象的强制性并置。 相似文献
17.
在《边城》和《瓦尔登湖》中,沈从文和梭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水气氤氲的世界。在这里,水不仅仅是其创作的背景和源泉,也是作家认识世界、礼赞自然和思索生命的载体,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原型意象,是其作品的灵魂。因此,探究作家创作同水的关系以及他们笔下水的意象与表现,是解读其作品的钥匙。 相似文献
18.
19.
《神圣家族》中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唯物史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真正的群众实践运动,是群众的、世俗的社会主义,它同批判的精神的社会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内在矛盾必然导致自身的灭亡,而无产阶级才能真正承担起消灭私有制、扬弃人的异化、解放自己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0.
《神州集》之中所体现的诗歌意境(意象)属于李白等中国诗人,而诗歌形式则属于庞德本人的创造,因此,《神州集》的成功得益于李白因素和庞德因素的共同作用。中英诗歌互译时,诗歌意境(意象)的可译性较强,而句法和形式的可译性很差。过于夸大《神州集》中的个别有意或者无意的"误译",从而否定《神州集》的翻译性质,无疑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