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locha,满语也写成lokcha、lochan、lucha、luchan,译为"罗刹",或者"罗叉"、"老枪"、"罗车"、"罗沙"、"罗叉"等;oros,又写成oroso,译为"鄂罗斯"、"俄罗斯""厄罗斯"、"阿罗斯"、"翰鲁思"或"兀鲁思"等。"locha"和"oros"都是对俄罗斯、俄罗斯的、俄罗斯人的称呼。"locha"一词借自于汉语,属于民间用语,在清初的官方史籍或者地方著述中时常出现。"oros"一词来源于蒙古语,官方史籍早有记载,当"俄罗斯"一词代表主权国家时,使用"oros"。  相似文献   

2.
李德成 《中国藏学》2013,(S1):91-95
元代北京藏传佛教佛事活动诸如祈福禳灾之类,种类复杂,名目繁多。根据《元史·释老传》记载,元代北京一年之中藏传佛教佛事活动主要有30余种。但是有些提法不够准确,文章根据目前藏传佛教较为规范的提法加以考释,如"亦思满蓝"、"搠思串卜"、"鲁朝"、"牙蛮答哥"、"斟惹"、"歇白咱剌"、"且八迷屯"、"睹思哥儿"、"收札沙剌"、"阔儿鲁丳卜屯"、"撒思纳屯"、"南占屯"、"卜鲁八"等。除提法不够准确的以外,其余的名称或内容,亦根据目前藏传佛教较为规范的提法加以解释,如"庆赞"、"施食"、"回遮施食"、"酬神施食"、"静坐"、"自受主戒"等佛事活动的有关提法。  相似文献   

3.
先秦时期,儒、墨、道、法等各派诸子的民族观经历了一个从多元存在到相互兼融的历史过程。在华夷对立格局的影响下,儒家提出了以"仁"、"礼"为准则的"和夷"民族观,墨家倡导以"平等、互利"为标准的"兼爱"民族观,道家主张以"无为"为途径的"自然"民族观,而法家力主以"称霸"为宗旨的"攘夷"民族观等,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战国中后期,"华夷一体"、"大一统"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促使诸子民族观相互汲取和交融,在"德"、"和"、"大一统"等方面达成诸多共识。《吕氏春秋》对此进行了理论总结。  相似文献   

4.
吏治思想是南宋著名思想家叶适的重要学术思想之一。针对当时吏治存在的问题,叶适提出了改进吏治的总原则,并就"资格"、"铨选"、"荐举"、"任子"、"科举"、"制科"、"新书"、"吏胥"八个方面,对吏治的具体措施提出改革意见。叶适的吏治思想对今天的干部队伍建设,仍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保安族传统婚姻习俗既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着相同的内容,即提亲、订亲、送聘礼和娶亲,又有较为独特有趣的一些礼仪,如"四色礼"、"叫客"和"转客"、"奴工木哈钱"、"五色米"、"贴对联"、"抬钱"等。  相似文献   

6.
回顾了费孝通先生民族研究曲折、光辉的历程,深邃博大的学术思想,缅怀他比国忧民、矢志报国的济世情怀,"行行重行行"、关注民生、"志在富民"、"知行合一"的精神以及"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围绕"费孝通先生的民族研究与国际学术交流成就"、"民族政策、民族关系与边疆民族政治"、"学科与国际视野"、"民族文化、生态资源与居民权益保护"和"学科建设与应用研究"五个主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德育教育主要是教育学生,培养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本文根据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备"、"教"、"读"、"背"、"写"、"议"、"考"等七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相似文献   

8.
《论语》是儒家经典,历来笺注解读之作品,层出不穷,汗牛充栋。我们从社会学理论的视角,选取《论语》中五个关键词:"信"、"礼"、"仁"、"义"、"利"等,进行新的解读,跳出了原来的以纯文献文本解读或者形而上的解读套路,把孔子所讲的"信"、"礼"、"仁"、"义"、"利"等引入到社会场域中来,从社会结构、社会角色等视角予以新的解读,希望能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更为本质性的特点方面作出进一步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粤北连南排瑶的几个称谓:排、排瑶、瑶排、八排瑶等,在解说和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分歧.本文通过梳理和辨析,认为"排"由动词"排年"、"编排"演变为名词"村庄"、"村寨",后来又指基层行政组织;"瑶排"、"排瑶"、"八排"、"八排瑶"语义明确,理解一致;"瑶排"、"排瑶"最早的出处是李来章的<风土记>,"八排"曩早出现于明末朱若适文;"八排瑶"最早出现于清·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它与"排瑶"相通、与"八排"不同,但它们在使用上有交错代替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王颋 《民族研究》2007,(2):90-96
有元伯牙吾氏人泰不华,缘史学大师陈垣先生的涉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然而,由于记载的零星和问题的复杂,不少答案仍然不甚清晰.本文从以下方面切入:一、泰不华的民族,系徙居台州路的"蒙古伯牙吾"人;所以,不能入列"华化"的"西域人".二、泰不华的仕履,先后任集贤修撰、台州路达鲁花赤等,并曾主持祭祀山川的典礼,参预黄河治理的讨论.三、泰不华同时在"文学"、"书法"上卓有成就,而其篆书,得与赵孟頫、周伯琦并列.四、泰不华的交游,十分广泛,分别有官员、"布衣"、"幕僚",部分与其有书信往来.至于泰不华的性格,当以乐于"荐贤"以及平常时所表现的"介"、"直"和临危时所表现的"忠"、"贞"为最突出.  相似文献   

11.
释“息”     
本文主要就几本工具书中的"息"的解释进行了分类,得出一共有两个"息"字:一个是基本义为"呼吸",并由此引申出"蕃滋"、"子女"、"利息"等诸义的"息";一个是表示古方国名和娃的"息",它们是同音字,并且指出这种同音关系是一种偶然,二者之间没有联系.还简要分析了"息"与"媳"、"熄"、"癔"、"螅"、"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黄石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和国务院批准的沿江开放城市,素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青铜故里"、"钢铁摇篮"、"水泥故乡"、"服装新城"和"山水家园"之称。2007年,根据湖北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黄石市接替孝感市开  相似文献   

13.
<正>笔者三上湘西自治州泸溪县巴斗山,听人们说起老兴支书(兴隆场一带人们对杨兴刚的昵称)时,听到最多的是一个"苕"字。比如:老娘叫他"苕儿"、老婆骂他"苕背时的"、兄弟管他叫"苕哥"、女儿称他"苕爹"、外甥叫他"苕舅舅"、村民也有称他"苕人"的……原来,老兴这个"苕子"用了8年时间,带领村民靠炸药、钢钎和肩挑、背驮、手刨,修通了一条长达14.2公里、通往巴斗山的"Y"字形天路,其间"苕事"不断。  相似文献   

14.
"东干"名称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小鹏  沙勇 《民族研究》2007,2(1):75-81
历史上的"东干"一词曾用来指称我国西北地区的回民."东干"一词既不是突厥语"留居"、"转变"之意,也不是从"东甘"、"潼关"、"敦煌"、"东岸"之类的地名转变而来."东干"应是陕甘方言"东安"的音变,原指陕西东府地区,当地人(包括回民)以"东安人"自称,维吾尔等突厥语族借用来指称清乾隆年间以后迁入新疆的陕甘回民.同治元年回民起义首先在东府地区爆发,新疆维吾尔族和俄罗斯人遂用"东干(安)"称参加了起义的西北陕、甘、宁、新广大地区的回民,"东干"成为陕甘回民的别称之一.  相似文献   

15.
作为多学科分析的一个焦点,"表演"是"艺术性的"、"反思性的"、"表演性的"、"传统的"及"呈现中的"。具有不同学术谱系的"表演研究"正在趋于融合,"表演研究"的任务就是理解"表演"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区别,阐释这些"区别"在社会生活中的形式、意义与功能。  相似文献   

16.
"文化民族性"双关文化理论和民族情感,对它的解读有三种颇具代表性的理路:冯友兰的"以理论事"路径,通过"性、习、情"的判别明晰"民族性";张岱年的"中国哲学"路径,以传统"体、用"范畴阐释文化的"民族主体性";庞朴的"文化寻源"路径,借用西方文化学的"发生、阶段、模式"说,从理论上厘清"民族性".学理探究与现实关怀紧密关联,三种不同的解读理路目的一致,即为了"民族自主"的情感重构.  相似文献   

17.
陈嘉庚教育思想和陈嘉庚精神博大精深,历久弥新,与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取自儒家经典思想的校训校歌、嘉庚式建筑命名以及眉头警语等,形成了陈嘉庚教育的校园文化特征,体现了陈嘉庚深厚的儒家思想情怀.陈嘉庚秉持的"有教无类"、"教育立国"、"重义轻利"、"尊师重教"、"知行一致"、"诚信公忠"等等教育理念,处处体现着儒家思想精髓"古为今用"的实践价值,展示了儒家思想文化强劲的生命力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时代之现代性与文化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梳理了"全球化"的历史阶段和概念,在基本界定了"现代性"、"文化认同"的内涵基础上,分别论述了"全球化"与"现代性"、"全球化"与"文化认同"以及"现代性"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并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周泓 《民族论坛》2012,(8):14-19,28
本文概括庄孔韶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方法论诉求之意义:一、与传统民族志撰写方式对话,提出中国"文化的直觉主义"理解论和"不浪费的人类学"。二、与传统社区研究对话,提倡人类学区域研究,提出中国社会动态结构与"新平衡论"和"中国历史民族/民俗区";以过程研究,提出"文化关联反观法"和"回访再研究范式";力主问题研究,与科学领域对话,提出"文化力量介入科学"和"作为文化的组织"。三、与西方汉学人类学对话,提出中国动态宗族模式"准—组合家庭"、"理念宗族"与中国乡村人类学。四、与社会史和民族史对话,提出"历史人类学的原则"与"传统激活"。  相似文献   

20.
民族志的“真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实性"历来被视为民族志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当代"反思"原则的作用下,人类学展开了对传统民族志以"科学性"和"客观性"为原则的反思和批评,探讨人类学是否科学,是否承认民族志在写作过程中人类学家的"主观性"和"解释性".针对民族志的"真实性"问题,本文集中从历史记忆、民族志范式、民族志修辞、民间戏剧、舞台表演、影视作品、仪式等方面对"真实性"问题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