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有必要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国泰君安数据库的统计数据,分析民间投资的结构分布和增长态势。同时,综合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使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6和统计学软件Spss,对民间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民间投资和经济增长是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即经济增长是民间投资的Granger原因,民间投资非经济增长Granger原因。  相似文献   

2.
我国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多大,理论研究存在分歧。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生产函数法对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回归和协整分析,结果认为我国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其产出弹性小于私人投资的产出弹性,公共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小于私人投资。  相似文献   

3.
人力资本投资和物质资本投资 ,都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二者在质上的关联方式和量的比例关系相对最优时 ,对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否则会出现制约经济增长的现象。人力资本投资在经济增长的起点上优先。目前我国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依据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际数据,运用内生增长理论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对政府的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及研发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了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发现:三种政府投资具有不同程度正向经济增长效应,并且其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亦不相同。政府物质资本投资主要是通过资本积累效应拉动经济增长,而公共人力资本投资及研发投资则是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及外部性效应促进经济增长。并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三种政府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及驱动机制又有所不同。针对实证结果得出结论及政策建议,进而为优化我国政府投资结构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呈快速增长态势 ,有 60 %左右的经济增长是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 ,扩大投资对拉动我国的经济增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通过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也有副作用。事实上 ,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必须要在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量力而行 ;投资过热投资波动频繁对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是十分有害的 ;制定投资政策时 ,以提高投资效益为目的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确保投资的效率和效益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公共投资的经济增长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内生增长理论的框架下分析了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认为公共投资通过提高私人投资回报率,可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中国的公共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回归的结果认为中国的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的促进作用,但在统计上并不是很显著。对该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之后,本文提出的相应的财政政策建议是加强公共投资管理以提高公共投资效益和在总量上保持国家财政对教育和科学研发投资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7.
经济增长是我国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我国多年来坚持的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的数量扩张型增长模式,而高投资、高增长则以高宏观成本积累为代价。高投资、高增长、高宏观成本的发展模式揭示出:我国未来投资的增速不仅取决于经济增长的预期目的,而且更多地取决于资金、技术、资源支撑和环境容量,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转变。  相似文献   

8.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我国长期的经济增长过程中,总量生产函数表现出规模收益递增的特征,物质资本积累与人力资本积累产生了正的外部性,因此中国的数据支持内生增长模型。但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明显高于政府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而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为促进经济的增长,不仅要扩大政府投资,更重要的是要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刺激企业的投资增长。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经历了长期的高速增长,但从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的格兰杰非因果分析中可知,经济增长主要由投资拉动.但是对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图和方差分解表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没有相应地成为经济增长的误差冲击.而且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货币经济模型的基础上,从投资流量与资本存量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的这种投资依赖陷阱导致了中国宏观经济各个方面的结构性失衡.  相似文献   

10.
运用1978-2006年的省际数据对东西部地区政府财政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财政投资对东西部两个经济条件不同的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此外,财政投资效应也呈现出内在的结构差异性,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较之于物质资本投资更为显著和持久。为此,本文就加大政府财政投资力度,调整财政投资结构,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经济正步入新常态,如何判断和选择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已成为学术界和政府决策者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我国是一个崇尚投资拉动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原有经济增长模式的核心就是政府主导型投资拉动增长。对我国长期奉行的投资拉动增长模式进行理性反思,使"创新驱动增长"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的增长动力,是当前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通过扩展索洛模型分析开放经济条件下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采用中国1990~200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其进行经验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国内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增长有着显著的贡献,其中国内投资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但是人口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没有显著的贡献,外商直接投资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没有显著的贡献,且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贡献很小.  相似文献   

13.
信贷投资规模作为银行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投资方式,是指通过扩大存款总量,从而增加贷款数量额的途径,给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信贷资金,以此来促进经济增长。 一、信贷投资规模的判据 信贷投资规模的判据是信贷以何种投资方式促进经济增长。 银行信贷业务通过两种方式促进经济增长:一是扩大信贷投资规模的方式;二是提高信贷投资效率的方式。如果经济增长有50%以上是由信贷投资效率引起的,我们就称引起经济增长的这种信贷投资方式为信贷投资效率或称为非信贷投资规模。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我国经济发展过程的实证分析表明 ,投资波动同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要比消费同经济增长的相关程度高得多。投资不足 ,尤其是非国有投资增长缓慢 ,是当前经济回升乏力的根本原因 ,所以刺激消费不能作为宏观政策实施的切入点。非国有经济投资不足的原因在于融资的交易成本太高。有效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的问题 ,实现投资增长和消费回升 ,根本出路在于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和相应的实施条件  相似文献   

15.
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为分析出口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本文以开放经济为背景,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采用协整分析方法和1999-2007年的实际数据,分析了出口和投资(外来直接投资、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出口和国内固定资产投资.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视角,本文提出扩大国内消费、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充分利用内资和有选择引进外资,进而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青海经济增长属国家投资拉动型 ,在经济增长中存在着对国家投资依赖较大、经济增长质量不高、持续发展能力弱等问题。强化经济内生增长机制是保证青海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以江西省为例,实证分析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991—2011年间江西省人力资本投资的年均增长率为4.87%,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8.05%,明显低于物质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树立人才强省观念,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发挥人口大省优势,深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构建多元化投资机制,保障人力资本投资的刚性供给;健全人才流动机制,优化人力资本配置,是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本投资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试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供求效应的协调发展王学真余万林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供给和需求双重效应,供求效应的作用过程便是经济的增长过程,当固定资产投资供求效应协调发展时,经济便会自我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当固定资产投资供求效应不协调时,经济增长便会自我...  相似文献   

19.
投资对山东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1年以来,山东经济增长率一直维持在10%以上,增长迅猛.其中投资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投资的贡献多大,投资的效率如何,投资是否与经济增长相协调,投资的结构是否合理,本文通过实证得出了研究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一、拉动经济增长,必须要使增加投资与扩大消费双向启动 现代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经济要适度增长,必须使社会总需求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社会总需求不旺,经济则难以保持适度增长。社会总需求是由投资和消费构成的国内需求与商品出口形成的国外需求两部分组成的。它们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是,在不同条件下,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不同的。从目前国内国际经济走势看,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外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减弱,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将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从国外经济来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