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4月22日,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育部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课题组、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中国和平发展的地缘政治环境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新楼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国防大学、中央党校、中央外事办公室、中国社科院、中国军科院、光明日报、太平洋学报、中国经济时报、世界知识杂志社、国际先驱导报、参考消息报、国际政治研究等单位的多位知名学者、专家出席了会议,并围绕当前的地缘政治、经济环境及发展趋势分析、当前的安全环境与发展趋势分析、中国的地缘战略及对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现将本次会议讨论…  相似文献   

2.
战略边疆指的是一国影响力所能实际控制的战略空间。在国际政治中,战略边疆具有特殊的效能,例如维护国家战略通道安全、拓展国家海外利益等。本文认为,中国在和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也应该高举发展、和平、合作的旗帜,依据国家实力、利益分布等因素构造自己的战略边疆。  相似文献   

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高度概括了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新型国家关系的本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为确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本质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现实可能性。坚持和丰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观是中国和平发展理论的基础。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中国实施和平发展战略的大背景: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相互依存的深度,大国关系的性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制约了霸权主义,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国际合作机制正在发展,一些新的安全观念正在形成并被广泛接受。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有利于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芦沟桥事变”50周年和中日两国恢复邦交15周年。为了纪念中日关系史上这两件大事,兹就中日关系与亚洲和平问题谈几点个人的意见。 一、中日友好是亚洲和平的柱石 中国和日本是亚洲太平洋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两个大国,对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负有重大责任。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当前国际形势及其发展趋势看,中日关系都是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决定性因素。现在,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和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超级  相似文献   

5.
权力、利益和道德思想,共同构成了经典现实主义代表人物汉斯·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理论庞大体系。在现实客观存在的世界中,国家间政治的实质在于国家对权力的追求,权力以利益为基础和目标,国家利益是权力斗争的中心和本质。为实现国际社会的最终和平,必须对国家无限追求权力与利益加以限制,争取实现对由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1952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举办的首个大型国际会议,各国代表齐聚北京,共商亚太地区和平议题。在会议召开前后,中国以东道主身份掌握议事内容和规则的主导权,用多种方式塑造国家形象。同时,中国通过会务准备与群众动员,为国家形象塑造创造环境并营造了良好的气氛。此外,各国友好人士亦在会前会后以各种方式积极参与了塑造新中国国家形象的过程。中国通过举办亚太和会,传播了自身“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等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事业的起步阶段积累了成功经验,并为当前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届会议于1989年1月22—28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莫纳施大学举行。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世界上绝大多数宗教传统的600多名宗教领袖出席了大会,其中妇女代表占35%,青年代表占15%。本届会议的主题是“通过信任建立和平:宗教的作用”。会议的宗旨是:(1)根据各种宗教的观点,提出有关和平与人类生存的迫切问题,并澄清宗教的作用。(2)在所有宗教与民族中增进信任与团结,号召为和平与正义共同努力。(3)为建立和平与进一步加强世界宗教徒和平会议组织的全球工作网,制订出一个有关世界宗教徒和平会议组织的方针政策与行动纲领。(4)通过富有建设意义的对话,相互了解对方的经历与观点。  相似文献   

8.
薛莲 《阅江学刊》2013,(4):73-77
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中国需要处理各种关系,平衡各方力量。在处理与周边邻国及美国的关系上,中国既要团结邻国,也要尊重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和权利,减少美国对中国崛起的战略疑虑。海权和边疆安全是中国国家安全的一体两面。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与亚洲国家的合作,区域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是中国在亚洲发展的两条轨道。在中国的未来发展中,网络信息安全与传统安全休戚相关,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正2016年8月1日至6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对接与合作共赢"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日本"和平之船"上召开。会议由日本"和平之船"、北京地缘战略研究与发展协会以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共同承办,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暨战略与和平研究中心主任苏浩教授策划并主持。与会者来自日本、韩国、越南、柬埔寨、文莱、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缅甸、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伊朗等15个国家,  相似文献   

10.
和平研究是在本世纪60年代初期出现并且已经获得大家公认的一种从事跨学科研究的学术动向。其任务是对于实现和平的条件和在国内与国际范围采用和平方法解决冲突的各种可能性进行探讨,为此在有些场合也被称为“和平与冲突研究”。但是从研究对象来说,和平研究的研究课题是“对和平的保障”,而冲突研究的课题则是“对冲突的揭露和对冲突的分析”。不过,从事和平研究的代表人物,在他们进行研究工作的同时,也都主张开展有关和平教育的活动。  相似文献   

11.
会议简讯     
“中日韩合作与地区秩序”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2005年8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和亚洲研究中心在北京共同召开了“中日韩合作与地区秩序”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孙新、环日本海经济研究所理事长兼所长吉田进、韩国仁荷大学教授崔翼晚、日本一桥大学驻北京事务所代表折敷濑及来自中日韩三国大学和研究机构的4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围绕东北亚安全形势与合作前景、东北亚合作的现状与展望、东北亚合作的理论与实践三部分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各国与会学者以世界眼光、亚洲意识审视并探…  相似文献   

12.
2011年10月21~23日,由西安交通大学主办的第一届东北亚地区文化交流与和平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隆重召开。来自韩国忠南大学、韩南大学、韩国外国语大学,日本法政大学、武库川大学、日本大学及中国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辽宁师范大  相似文献   

13.
美国人看中国的和平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发展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美国怎样看待中国的和平与发展?2006年3月1日,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密歇根大学教授李侃如先生在上海市美国学会举办的第二届"鲍大可一奥克森伯格中美关系讲座"上,精辟地阐述了这个问题,其主要观点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和平学是一门从和平价值观念出发来考察战争与和平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跨学科的应用科学。其目的旨在阻止战争,促进和平。它主要通过研究实现和平的条件和维持和平的可能性来实现这一目的。和平学自本世纪50年代产生以来,引起了美国、苏联、北欧等国家的广泛重视。1964年12月1日,国际和平研究协会在伦敦成立,它是第一个国际范围的和平研究机构。这反映了这门学科有了进行广泛国际学术交流的要求。其后,国际性和地区性的和平研究机构不断涌  相似文献   

15.
我们处于国际政治与世界经济划时代变革之初.汉堡国际政治与经济研究所学术主管埃卡德.伯尔辛格博士认为,亚洲的崛起和俄罗斯的再次强大将导致西方国家的作用相对减弱.然而欧洲并没有致力于推进国际权力平衡,而是过多地关注于其内部问题.  相似文献   

16.
美国对华战略以遏制为主,造成中国和平发展的困境。但是,全球化导致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复杂变化,即使在美国的对华遏制下,中国仍有一定的和平发展机会。同时,中国更应关注到美国全球战略与对华战略的调整,中美共同地缘政治利益正在扩大,为中美地缘政治合作提供契机,其中蕴含着诸多和平发展的机遇。  相似文献   

17.
进入90年代,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体制才能保证国际间的和平、合作、民主和符合世界人民利益的科技发展,是世界各国政治家和人民关注的大事。1991年4月22日,由瑞典前首相卡尔松在斯德哥尔摩召集了世界20多个国家的30位具有丰富政治经验的前任和现任领导人,联合南北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经过深入讨论,拟定了题为《90年代的共同职责——斯德哥尔摩对全球安全与治理的倡议》的文件。现将这份文件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8.
从国际公共政策的视点研究日本和平宪法、国际法和联合国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主要行为主体如国家、国际机构、社会组织、企业等要积极拓展公共政策空间,摆脱美国单边行动主义带来的影响;维护日本和平宪法,不向多国部队派遣自卫队,强调集团自卫权有害无益;从相互依存的多元化的世界现实出发,重新评价国际法,修改国家主权的概念,明确行使武力的基本原则,培养开放、民主的国际体系;重构联合国体系内的合作伙伴关系,使之在和平与安全保障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08年11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和日本早稻田大学共同举办了"应对金融危机、构筑亚洲金融市场新秩序"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日两国的4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20.
"民主和平论"是冷战后西方自由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对世界秩序的一种话语表述,它从民主制与和平的逻辑联结上为我们描述了实现世界和平的进路:民主国家间彼此没有战争,因而普遍的民主能够带来普遍的和平。这一推论的依据是民主制国家更具有制度和道德上的优势,然而面对国际政治的现实,"民主和平论"在理论和逻辑上仍是一个不能完全得到验证的命题。不过,作为对世界和平问题的探索,我们在对这一理论进行质疑和批判的同时,也不应忽略其中所包含的建设性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