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朱秀英  黄玉桂 《东岳论丛》2006,27(5):203-204
生产力是人们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改造世界,获取生产、生活资料的能力。从外延来看是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人类自身再生产能力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2.
<正>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主要决定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生产力一般角度考察,社会生产力是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的矛盾统一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的数量要求相对减少,而对其质量要求则不断提高。因此,我们必须制定战略规划,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发展全民族的文化教育和加速智力开发,以迎接世界新的技术革命。  相似文献   

3.
本文拟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理论观点,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结构、状况,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应”,以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任务等问题,谈一些个人的见解。一、生产力的基本结构要素与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基本状况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和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现实来看,生产力的基本结构要素是:第一,主体性要素,即作为生产过程的设计者、控制者的劳动者;第二,客体性要素,即生产资料,包括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和土地、原材料等劳动对象;第三,结合性要素,即  相似文献   

4.
一、信息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力是一个大系统,如果把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来看,其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就不尽相同,信息作为生产力系统的一个独立软要素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尽相同,其作用的发展变化过程是信息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第一阶段,自然生产力或原始生产力的阶段。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劳动者、劳动工具  相似文献   

5.
论历史评价尺度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学川 《学术探索》2006,2(4):93-98
历史评价尺度是指主体从自身特定的需要、利益等内在价值尺度出发判定历史客体及其变化是否具有价值、价值大小的标准、模式。历史进步的评价尺度具有以下基本要求:一是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统一体;二是科学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体;三是宏观尺度与微观尺度的统一体;四是历史尺度与现实尺度的统一体。历史评价尺度体系在较高层面上由生产力、制度文明、精神文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尺度组成。生产力尺度是历史评价的根本尺度,制度文明尺度是历史评价的关键尺度,精神文明尺度是历史评价的重要尺度,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尺度是历史评价的终极尺度。  相似文献   

6.
一、信息成为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生产力是一个大系统,如果把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来看,其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就不尽相同,信息作为生产力系统的一个独立软要素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尽相同,其作用的发展变化过程是信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过程。 第一阶段,自然生产力或原始生产力的阶段。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劳动者、劳动工具几乎是生产力系统中仅有的要素。信息的作用只能是语言和手势,不可能形成一个信息产生与处理的过程。 第二阶段,农业生产力或手工业生产力阶段。这一阶段的生产过程虽然也伴随信息的产生和处理过程,但却是在劳动者体内和简单的全体劳动者之间进行的。在十九世纪末以前,信息领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信息的记录和储存的方式上,信息的传递和处理还依赖于劳动者本身。  相似文献   

7.
生产力是一个巨大复杂的开放系统, 所谓生产力的发展方式, 是指生产力系统有序演进过程中其时序状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空间分布从小到大的系统运动形式。生产力的发展方式有两种,从生产力发展的时序状态来看,它表现为纵向传递式发展方式;从生产力的空间运动来看,它表现为横向扩散式发展方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此,对生产力发展方式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从生产力独立运动的角度出发,就生产力的发展方式问题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生产力是一个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这个系统中的各要素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起的作用、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真实地剖析一下人类历史会发现,在古猿人时代,天然劳动对象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所起的作用最大,是第一生产力;原始社会末至18世纪中叶大机器工业之前,劳动者的数量是第一生产力;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生产工具(主要指大机器)是第一生产力;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相似文献   

9.
<正>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但长期以来,对这一规律的理解是非常片面的。笔者认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应是系统的适应。系统适应包括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系统整体相适应;生产关系系统整体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如何适应?这才是问题之所在。系统适应论的提出,是对这个问题的初步探索。一、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系统整体相适应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确定生产力发展水平要以生产力理论为指导。传统的生产力理论是“要素论”,两要素或三要素。生产关系的确立仅仅是以某一生产力要素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已是无可非议的事实,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又认识到决策、管理、信息的重要性,有人也认为它们是生产力。如何认识这些因素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呢?把它们分别视为与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并列的要素行吗?如果不行,它们在生产力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笔者试把生产力视为一个有机的动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可分为两类要素,一类是传统的三要素,可称之为硬要素;另一类则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新要素,可称之为软要素。本文着重分析后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生产力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础命题。邓小平把生产力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线:(1)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的重大意义。(2)准确地提炼和概括了发展生产力与发展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基本观念,深刻揭示了发展生产力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性。(3)他依据发展生产力与社会主义全局的本质的联系,导出并全面构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而发展生产力是贯穿这一理论的主线。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纵观当下的许多研究成果,还未发现有学者直接明确地从人力资源视角来解读这一问题。为此,本文从人力资源的视角来分析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以期有助于深化人们对人力资源重要性的认知。社会是由人所组成的,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基础性、关键性的主体作用。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的落后归根结底是由人的落后所导致的。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和社会的兴盛之本,近代中国虽然是人口大国,但却是人力资源穷国。人力资源质的方面的严重低劣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法有其特殊背景,对此不应作绝对化的理解。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要以制度为中介;制度创新在当今社会演进中越来越成为关键变量;制度创新是我国深化改革面临的最大课题:制度创新在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共识。因此,可以提出“制度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它主要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模仿创新,自下而上的自发创新,以及转变观念三个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所谓国际生产力就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国际分工与协作,国内生产要素与国际生产要素相结合所产生的生产力。国际生产力的特点是:建立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并随之而形成和发展;国际分工与协作是其形成的重要方式;载体的全球性;资源全球配置的高效性;国际生产力决定国际生产关系的特殊性;国际生产力系统的复杂性。国际生产力理论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解放和发展黑龙江的文化生产力必须有文化人才作为支撑。为此,必须认真解决黑龙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文化人才流失严重”、“文化人才三多三少”的问题,切实贯彻“用好现有人才,培养后备人才,吸引外来人才”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生产力的本质、发展形态的嬗变、发展规律及现代生产力特点的考察与揭示,阐明了劳动者的创造力是生产力的本质属性、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和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生产力的魂之所系。进而推导出“培育人的创造力是生产力现代化发展的根本任务”的结论,以求对我国生产力的现代化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传统生产力发展理论的基本前提中隐含着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道德预设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欲求关系,由此也就导致了生产力可以无限发展观念的产生.这个预设实际上只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层面,事实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多重复杂的.在此基础上应该重新反思这一道德预设,并在生产活动中培养生态伦理意识,建立生产力发展的道德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是“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公平和谐”的有机统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无序失范也不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社会和谐的统一是社会主义之为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把生产力发展和共同富裕看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从而初步廓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胡锦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把社会公平和谐看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更加明确、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9.
先进生产力系统是各要素相互作用协同合作而发挥出来的不断增长的整合力量 ,是一个和谐互动的系统概念。培育和发展现实先进生产力是一个庞大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其中最重要的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系统和科学先进的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20.
终身教育体系与社区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是信息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中外有识之士的共同看法。终身教育体系具有强烈的现代性特质 ,即开放性、超前性、包容性。社区教育顺天时、合地利、迎人和 ,是未来人类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重要形式 ,是各种教育形式相互联系的纽带 ,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区教育必然在未来终身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