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转业军官的职业技能继续社会化是转业军官职业角色转换的核心问题.被调查的转业军官中,90.2%的已基本实现了职业技能继续社会化,其中大多数转业军官的职业技能继续社会化达到了中等水平.影响转业军官职业技能继续社会化的因素主要是转业军官的专业和业务的对口程度、转业军官转业后受教育程度、转业军官的学习能力、转业军官的责任心、转业军官转业后的工作实践.提高转业军官的职业技能继续社会化水平,必须提高"军地两用人才"的培养效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转业军官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改革和完善转业军官转业后培训机制、增强转业军官的工作责任心.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对农村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明侠 《船山学刊》2007,(4):199-202
社会转型是大学生特别是农村大学生继续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变量.社会转型对农村大学生的社会化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宏观社会环境的变化来看,主要体现在社会结构,社会文化和大众媒介三个方面;从微观社会环境的变化来看,主要体现在家庭、高校和同辈群体三个方面.在社会加速转型的时期,农村大学的继续社会化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时空伸延和时空压缩;二是积极适应于社会化困境,三是社会角色多元与角色失调.  相似文献   

3.
组织社会化对新员工具有长期的巨大影响.目前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社会化过程中新员工所扮演的角色,鲜有关于社会化对女性职业发展影响的研究.本文将从组织社会化策略研究入手,探讨情景维度、内容维度和社会维度对女性职业发展的影响,进而得到六项研究结论,最后提出了社会化策略与女性职业发展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学生官"群体的出现为军队建设带来了活力,但同时也导致了其个体认同与军队群体认同无法调适的矛盾和冲突,严重影响了部队军官队伍的稳定和部队的长远建设.这些矛盾与冲突的产生除了特定的"社会转型效应"因素外,"学生官"的再社会化与其军营适应的影响是主要原因."学生官"军营再社会化的矛盾和冲突是基于军队和社会两种社会文化的差异.要适时地解决这个矛盾,首要是"学生官"应该主动地进行角色学习,这是其社会化的自身成熟路径;其次是军队的强制角色训练和教育,主要包括强化军人角色意识、明确其角色期待及帮助其摆脱角色冲突等,这是受组织群体的施动路径;其三是军队特质的自我改良.  相似文献   

5.
对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王国庆抓好职业道德建设,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和导向性意义。职业道德是与人的职业角色和职业行为相联系的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角色道德。职业和职务集中地体现着社会关系的三大要素──责、权、利。第一,每...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民工群体经历着代际转换,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农村外出务工队伍中的主体。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渐融合的情形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仍面临着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困境。而解决这一困境的出路之一就是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社会化。本文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并从完善政府公共服务、企业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新生代农民工加强职业自我教育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社会化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7.
以贺州为个案 ,青年教师继续社会化主要包括学历社会化、新教师社会化、学校促进青年教师继续社会化、继续教育、教师流失等几方面 ,青年教师继续社会化不仅影响着青年教师的成熟 ,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姜涛 《社会科学》2003,(1):65-72
本文借助社会学、传播学的基本理论 ,就城市传媒对城市人群社会化的功能与途径进行了分析 ,提出城市传媒是现代城市社会得以形成和继续不辍的重要凝聚力量 ,归纳了城市传媒在城市人群社会化中的四个功能和三个特点 ,并运用三种传播理论和模型 ,对人的社会化途径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家长进入城市陪读的规模不断扩大,他们打破了家庭原有的以务农为生的生活状态,以孩子发展为轴心,自己也超前适应城市.陪读家长通过职业再社会化,实现经济上的适应;通过社会交往、理性消费以及休闲娱乐的变化逐渐实现生活上的适应;为适应新环境进行教育观念的继续社会化.但是,他们也面临惯习、惯习滞后和角色冲突等城市适应的困境.为此,从家长、家庭、政府三方面提出了解决陪读家长城市适应障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小康社会指标研究综述  中国小康社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与其时代背景相对应的内涵 ,对其测量也应有不同的测量尺度。但是用指标体系对小康社会进行测量还是最近的事情 ,所以关于学者们对小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我们分为十六大之前和之后两大部分进行概括。(一 )十六大之前对小康社会指标的研究1991年国家统计局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 12个部门的研究人员按照国家提出的小康社会内涵确定了 16项指标 ,建立了小康社会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经济水平、物质生活、人口素质、精神生活、生活环境等五个部分 16项分指标组成。 16个基本…  相似文献   

11.
青年在大学阶段进行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对各方面的问题有了内化的看法,其中对政治的认识也有了相应的成熟和完善。此文就大学生的政治意识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并且整理现存问题的分析以及试图提出青少年政治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青年在大学阶段进行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对各方面的问题有了内化的看法,其中对政治的认识也有了相应的成熟和完善.此文就大学生的政治意识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并且整理现存问题的分析以及试图提出青少年政治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何辉 《河南社会科学》2013,21(1):62-66,107
新员工在组织社会化过程中如何使用同事作为角色榜样,成功榜样、激励榜样和生存榜样怎样分别发挥不同的作用,并最终影响组织社会化的后果,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新员工的个人特征如期望、经验、自信和竞争能力则影响他们对角色榜样的使用,这些重要的个人特征受到入职后4-6个星期的工作经历的影响.新员工依赖角色榜样、观察角色榜样并与角色榜样相互作用,由此他们获得了各种各样的资质与能力.  相似文献   

14.
通过大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比较分析,在找出两者之间角色差异的基础上,进而分析了高校贫困生"角色转换"中存在的问题,认为高校贫困生应从两个方面作为角色认识的基点,一是自我认识,就是做好知己教育;二是对外部环境的了解,就是做好知彼教育。另外,还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即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学生与兼职单位的关系。为帮助解决贫困生做好社会兼职中角色失调问题,研究提出可采取以下方面的应对措施,即完善监管体制、加强角色教育及培养、强化实践活动等。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国居民对职业角色的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职 业角色的评价归根到底实质就是对社会上从事各种职业 的人的评价,其评价标准基本上是权力、声望、工资收 入、受社会尊敬的程度等,对一个职业角色的评价,不 能只凭借某一项标准,而应看各项评价标准的综合指数 的高低,综合指数高,这个职业角色的社会地位就高, 反之,则这个职业角色的地位就低。 中国目前社会的职业角色,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 个职业层次:农民、工人、白领阶层、知识分子、政府 公务员。下面,我们就具体评价一…  相似文献   

16.
高校教师的角色经历了古代、现代和当代的逐步深入的衍化,21世纪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专业发展.本文在综述教师专业社会化理论、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从发展模式和保障机制两个方面论述了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职业定位的内涵和意义,通过对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声乐人才的具体职业定位,指出了目前高职院校在职业定位中出现的偏差。为了使声乐人才的职业定位更加科学准确,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职业定位的依据从校本教材的编写、教师角色的转变、舞台化教学形式的实现以及模块化教学方式的采用等方面采取措施,使声乐人才能感受职业的真实,体验职业角色,确立科学合理的职业定位。  相似文献   

18.
在具有中国特色的职工待业保险制度下,职工待业保险为待业职工所提供的不是单纯的生活救济,而是在职工待业期间通过转业训练,开展生产自救,进行职业介绍等服务性的措施来实现劳动力的转化、社会化,因此,如何使有限的待业保险基金,充分发挥贮存增值效益,扩大增值性积累,挖拓保值增值能力,是个很值得探索的课题。目前,职工待业保险基金增值主要有贮存性增值与投放性增值两种。贮存性增值是指把职工待业保险基金存入银行,财政存款专户、购买国家有价证券等形式,按照存款时间长短或约定利率在规定的期限内结息  相似文献   

19.
秦龙 《广西社会科学》2003,(11):166-168
社会、个人与文化鼎足而立 ,三位一体。由这三者所生的角色、人格与规范等范畴纵横交错 ,相辅相成。在指认并以此为理论前提的基础上 ,从理论上对个人社会化及其后果进行考察 ,阐明个人社会化的内涵、动因及其后果。个人之所以能够由生物性机体转变成为具有人格的社会性个人 ,是经过社会化的结果。个人之所以能够接受社会化过程 ,有其特殊的心理基础。社会经由社会化得以控制个人。社会化有两种功能 :一是个人功能 ,一是社会功能。其中个人的社会顺从是社会化的最终目的。当个人因为一己利益与社会需要发生冲突的时候 ,就形成情绪制裁  相似文献   

20.
建立未成年人发展指标体系是衡量、监测未成年人生存发展状况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从身体健康、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心理健康五个维度对未成年人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进行理论架构,并依据理论架构设计和发放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对指标进行检验发现,该指标体系适用于对未成年人发展状况进行测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