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词"给"的语法化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化可分为词类的语法化和句法结构的语法化,从这两个层面并结合汉语史对动词"给"的语法化历程及其动因进行了考察与探讨."给"有动词、介词和助词三种词类,词汇意义不断减弱."使事物位移"(给1)演变为"允许某人做某事"(给2),在语法化历程中逐渐失去动作性,演变为"物体传递的方向、目标(介词给3、给4)",演变为"处置性、施事性标记(介词给5、给6)",演变为"强化及物性标记(助词给7)"."给"在句法结构中的位置越来越非中心化,动词"给"处于句子中心位置;介词"给"后带名词宾语后处于中心动词之前,或介词"给"位于中心动词之后;助词"给"位于中心动词之前.  相似文献   

2.
林运运 《南方论刊》2007,(11):107-108
本文先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介词"把"的演变,以及"把"表义虚化语法过程。然后着重讨论介词"把"生成的语法化机制、句法位置的变化、句法环境、语言系统的调整、认知规律的掌握。  相似文献   

3.
张兴旺 《阴山学刊》2010,23(2):54-59
语法化是人类语言普遍具有的一种语法演变规律,语法化的过程是一个去语义化、去范畴化、类推和重新分析的过程,它能导致新结构、新标记的出现,介词"被"的语法化历程就是典型的例证。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 ,英语中的边缘介词 ,由于其边缘性 ,未引起语言研究者的充分重视 ,但却是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文拟从语法化理论的角度解释边缘介词的成因、特点 ,并揭示语法化研究对边缘介词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汉语介词的研究中,现代汉语介词研究得比较充分,古代汉语介词的研究则相对不足,其中又以中古汉语介词的研究最为薄弱。到目前为止,还未见到对中古汉语时间介词进行专题研究的论著,这方面的研究零散地分布在各类论著中:1、汉语史类专著。如王力的《汉语史稿》,潘允中的《汉语语法史概要》,杨树达的《高等国文法》,史存直《汉语语法史纲要》,太田辰夫的《汉语史通考》,向熹的《简明  相似文献   

6.
介词是汉语中一个封闭的词类,它的绝对数量是有限的,但是它在语法中起到的作用却很大,被动式等很多特殊的语法现象都无法绕开介词。而上古汉语体系中,词的兼类现象是很常见的,像“于”字这样的一个单音节词既可能是动词,又可能是介词或是是助词。因此在铭文释读的过程中对于介词的把握是正确释读的一个难点。本文以最具典型性的介词“于”字为研究对象,在《金文今译》中收录的423篇铭文材料范围内作穷尽性的研究,将金文“于”字的介词性语法功能作比较全面的分析和归纳,并对前人的研究作一些必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7.
以语法化理论为指导,用严格判断介词的标准,从历时的角度,分"公认"和"有分歧"两部分对<孟子>中的介词进行了定性、定量的穷尽性调查研究,确定了在<孟子>中介词的总量为22个.  相似文献   

8.
徐志敏 《殷都学刊》2000,(1):102-105
在现代汉语语法中,“有”通常被看作动词。然而,通过运用切分组合的方法对其词类语法功能及语法意义进行分析,可以证实“有”还具有介词性。这样,现代汉语的封闭性同类——介词就增添了一个新成员“有”。  相似文献   

9.
张成进 《江淮论坛》2009,(6):168-174
汉语中表方向的介词“向”由动词“向”语法化而来,介词“向”来源于连动结构中的动词“向”。“向”语法化的句法动因是进入连动式结构,实现了词性降类;“向”语法化的语义动因是语义的非终结性,在与连动结构里其它动词主次要地位竞争中处于次要地位,提供空间信息。“向”词性降类后形成的介词短语从语言类型学角度而言具有处所状语的特点,不论其处于动词前还是动词后。  相似文献   

10.
语法化理论是对语言演变现象的研究,语法化在本质上是一种语义、语用变化.语法化的研究对象从最初的词向句子、篇章拓展,同时,语法化机制主要包括语义演变机制和句法演变机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语语法化研究在四个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即历时与共时研究相结合,语法化与语言类型学研究相结合,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化研究相结合的思路以及语义地图模型的运用,但是,汉语语法化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系统性不强和理论研究滞后等问题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1.
介动用法是古代汉语语法中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它由谓语动词直接加名词构成。它并不是省略了介词 ,而是由于古代汉语中的名词具有双重性 ,即既具有名词的属性 ,又具有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同样的语法功能。这就又使得其和与之相应的介词结构发生密切联系。古代汉语中介动用法和与之相应的介词结构作了一些粗浅的分析比较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虽然介动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不存在 ,但是对现代汉语仍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近代汉语连带类框式介词丰富多样,形成特色鲜明的形式架构,语法意义除了表示"包括""动作同时发生、交替进行"等外,还有所虚化、泛化。研究发现,连带类框式介词的前后构成成分在音节、语义等方面均表现出若干规律性特点。  相似文献   

13.
因为与现代汉语语序的不同,古代汉语的方位词、处所词研究长期以来保持着其研究的特殊意义。本文以先秦经典《孟子》为文本,通过描写方所词的类别,分布,研究方所词的句法功能,及其相关动词、介词的语法特点,以此窥见方所词在上古汉语中的语法地位。  相似文献   

14.
因为与现代汉语语序的不同,古代汉语的方位词、处所词研究长期以来保持着其研究的特殊意义。本文以先秦经典《孟子》为文本,通过描写方所词的类别,分布,研究方所词的句法功能,及其相关动词、介词的语法特点,以此窥见方所词在上古汉语中的语法地位。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运用当前语言学界关于语法分析的三个平面的学说,对古汉语介词的语法作用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进行了解析,既总结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又提出了个人的认识,这是把现代语言学、语法学的理论和方法引进古汉语语法领域研究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句式中介词结构漂移的语篇语用解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句式具有语篇功能,语篇功能制约句法结构。文章主要考察了否定句、假设句、条件句、时间状语从句句中介词结构的分布,这些句式在语篇中具有非现实性,不在叙述的主线上,属于背景信息,具有低及物性的特点。介词结构在小句中的漂移受及物性决定,高及物性的小句中介词结构位于动词后,而低及物性的小句中介词结构位于动词前。通过溯因推理,介词结构在这些特殊句式中只能处在主谓之间,处在动词之后不合语法。研究发现,真实语篇语料的考察证实了这一推测。  相似文献   

17.
当代类型学家通过跨语言的研究证明,介词类型在语序类型学中占有核心地位。学术界一般认为汉语的语序比较稳定,古往今来变化不大,两千年来语序稳定的唯一重要例外就是前置词短语的位置由动词后移向了动词前。正是这一变迁对汉语介词的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联系项居中原则是语序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原则,介词短语的语序变化对介词类型的影响,要从联系项的语序特点去理解。汉语介词短语语序所发生的历时演变与联系项居中原则的关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8.
"把"字句的产生是汉语史上一个重要的语法现象,很多学者都研究过,也有许多的成果,但大都从语法的角度去论证。我们认为"把"字句的产生是一种语法化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受到语音因素的影响。"把"字的韵律特征弱化,"把"由动词变为介词,使整个句子的韵律特征减弱,最后完成语法化过程,形成"把"字句。  相似文献   

19.
介词的隐现是现代汉语语法的显著特点,框式介词同样具有这一特征,其使用具有一定弹性:时而具有强制性,时而具有选择性。作为一种特殊的介词框架,框式介词的隐现规律必然牵涉到前、后置词各自的使用,其隐现情况也是复杂多面的。虽然框式介词的隐现只是一种语言表象,但却受到了来自句法、语义、语用等不同层面的共同制约。这些因素紧密联系,相互交叉,很难截然分开。因此框式介词的前、后置词在句中是否出现,其规律不是绝对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介词“有”字三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法学界一般认为现代汉语中的“有”字是动词。我们以为,现代汉语中不但有个动词“有”,而且有个介词“有”。吕叔湘先生说:“一般认为词类不同就算两个词。”因此,“有”字是同形异类。动词“有”广泛使用,语法学界共识已久,多有研究;介词“有”使用广泛,但尚乏共识,也应研究。 浅说特殊性 早在十多年前,宋玉柱先生就对“那块钻石有核桃那么大”之类句子中公认的“有”字的动词性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个疑问是很有学术见地的;而有的先生则以动词“有”的特殊性来抹煞介词“有”的客观存在,应该说,动词“有”确实有其特殊性,不少先生已有论述:但若特殊到把介词“有”与动词“有”“合二而一”,毕竟难免“方枘圆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