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焦宝 《东方论坛》2011,(1):83-87,109
赵执信是清初山左诗人群体中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位。其诗文、诗学理论、诗余乃至书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时期以来,赵执信研究在学界的努力下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具体有赵执信概论性研究、赵执信诗文及诗歌理论研究、赵执信与王渔洋关系及其交游行迹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宫泉久 《东方论坛》2011,(4):65-68,76
“诗中有人”是赵执信诗学思想的核心,他肯定儒家诗学“发乎情”的同时,又鲜明提出“诗固自有其礼义”,强调诗歌真的规定性。其诗学以与神韵说分庭抗礼的面目出现,是儒家诗学思想的回归和扬厉,是康乾盛世诗坛的异响。  相似文献   

3.
王渔洋诗学在《四库全书总目》诗学批评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集部中引述王渔洋之说多达二百余条,其许多诗学观点都与王渔洋诗学有密切的关系。《总目》第一次站在学术史和清代诗歌史的高度,对王渔洋诗学进行全面的总结,指出了其以“神韵”为核心的诗学理论诞生的历史必然和时代意义,分析了王渔洋诗歌的渊源所自、创作特征和末派流弊,并对王渔洋、赵执信的诗学论争进行了评述。分析《总目》诗学批评与王渔洋诗学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理解《总目》诗学批评与清代诗学思潮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赵蔚芝、刘聿鑫编著的《赵执信诗集笺注》(以下简称《笺注》)于2002年12月由黄河出版社出版。该书主要由《前言》、《饴山诗集总目》、《附录》构成,分上、下两册,凡1600千字,2031页。《笺注》对赵执信全部诗歌进行了注释和简析,其分量约为《赵执信诗选》的五倍。该书对《诗选》旧注进行了修正和补充,是继赵蔚芝先生的《赵执信诗选》、《赵执信全集》出版后的又一部集大成力作。  相似文献   

5.
袁枚《随园诗话》刊布以来,流传极广,为治清代诗学者案头必备,然此书关于赵执信《谈龙录》的评述却令人费解。王士禛与赵执信的论诗之争是清初诗坛上的著名事件,赵执信的《谈龙录》对王士禛的人品、学问、诗歌、诗学极尽嘲讽。而袁枚却说读《谈龙录》后,觉得赵、王论诗"无甚9牾"。此种言论显系误解《谈龙录》,不符合事实。袁枚误解的原因,当是袁枚所读《谈龙录》为卢见曾雅雨堂删节本。乾隆间,两淮盐运使卢见曾以乡邦后学身份刊刻《谈龙录》,为调和王、赵分歧,尽删赵执信攻讦王士禛之言。此种删节本"于执信著书之意,全相乖忤,殊失其真"。雅雨堂本《谈龙录》使袁枚产生误解,流弊及于今人,故亟需探清辨明,以杜误说。  相似文献   

6.
赵执信名字的读音赵执信(1662——1744),字伸符,号秋谷,清初山东益都颜神镇(今淄博市博山区)人,为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关于赵执信名字的读音,人们一般均“读如字”,即读作zhaozhixin。记得当年上大学时,教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老师也是这样读的...  相似文献   

7.
赵执信是清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学理论也是颇为值得研究的。他认为“诗之中要有人在”;“诗之外要有事在”;“文以意为主,以语言为役”;艺术风格“设格甚宽”应“各从其近”;要选拔真才,反对结成宗派。他的诗学理论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儒家诗教主张,强调了文学艺术“兴观群怨”、补察时政的作用。他之所以持这样的诗学理论和其生活道路、人生态度、道德人格、气质禀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赵执信是清初诗坛六家之一,他晚年删订的诗集身后由其后人刊刻为《饴山诗集》二十卷(含《诗馀》一卷),此种刻本是200多年来人们阅读赵执信诗作的通行版本。讷斋抄本《秋谷诗集》四卷,是新近发现的赵执信诗集抄本。四卷抄本中全部收录了刻本中第一卷《并门集》、第二卷《闲斋集》、第三卷《还山集上》和第五卷《还山集下》的192首诗作,此外,抄本中还有59首诗为刻本所不存。显然,抄本中保存的这些未刊诗被赵执信晚年删订诗集时舍弃。抄本中所保存的诗作是赵执信青年时期的作品,其中的未刊之作对研究赵执信生平、交游和文学思想具有重要价值,故将其整理刊布。  相似文献   

9.
山东博山杏岭的山坡上,有一片葱绿茂密的松树林。在这松树林里,长眠着清代两位诗人,一位是博山诗人赵执信,一位是常热诗人仲是保。赵执信的墓俗称翰林坟。仲是保是赵执信的门人,他客死博山,其墓与赵墓偎依,被称作是望师坟。“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康熙二十八年(1689),二十八岁的赵翰林在皇后丧期饮酒观剧而被罢了官,以后他就走出宫廷馆阁的樊篱,开始了“浪游南中首尾三十载”的诗人生活,在苏州写下了许多烩炙人口的现实主义诗篇。赵执信最后一次流寓苏州是康熙五十九年(1720)冬至雍正二年(1724)冬。这时的赵执信“老客吴门,贫病荒落”,已是花甲之年了。谁想在这垂暮之年,在异乡竟与常熟的仲是保结成了“终身莫逆”的千  相似文献   

10.
美的追求与善的追求──汪渔洋、赵执信创作风格比较谈刘中光在同一时期(清初)、同一地区(今山东省淄博市),迭出三位文学巨擘,王渔洋、蒲松龄、赵执信,恰应了那句人杰地灵的话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稀闻的佳话。不过,三人的艺术道路相去甚远,蒲氏以短篇文言小...  相似文献   

11.
论台阁作家宋文观和宋诗观的错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初台阁作家和典型台阁作家的宋文观和宋诗观存在着异常的"错位":他们对宋儒宋文极尽褒扬,纳入文统的重要位置;而对宋诗则或漠视,或否定,态度全然不同.至其原因,则既与于宋兴起的鄙薄宋诗的风气有关,也与台阁体作家文以载道的文学观有关.  相似文献   

12.
以"形"与"质"的关系为线索,梳理出"五四"时期中国现代诗学的三大诗学指向:一是主情主义的一元论诗学;二是侧重诗形兼有神秘色彩的象征派诗学;三是形质合一的唯美派诗学。勾勒出在形质关系力驱动下中国现代诗学演进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古典诗学在诗学史研究、诗学文献研究、诗学个案研究、诗学流派与社团研究、文化诗学研究、地域诗学研究、接受诗学研究、诗学范畴研究、诗学学术史研究、域外汉诗学研究十大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或可见的成绩。这标示出我国古典诗学研究的强劲态势,也预示了我国古典诗学研究在几十年间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4.
胡适派诗学观念,从根本上来说,是建立在对中国传统诗学和西方美学诗学的偏取上的。胡适诗学的理论依据:其一是中国传统的白话文学;其二是西方意象派的诗学主张。一方面,胡适派诗学家以自己先行预设的诗学观念来切割中国诗学史,强行把中国传统诗学划分为文言与白话,舍弃文言而偏取白话;另一方面,则以自己因受到白话报刊文章的影响而形成的白话观念,来接受西方意象派诗学,从而对之进行了有意的误读。胡适等人以此为基础所建构的初期白话诗学观念成为初期白话诗人诗歌创作的金科玉律,是导致初期白话诗艺术成就低下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历史比较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迅猛发展的同时,语言接触理论把人文、历史、地理、文化等诸多因素都看作是能够影响语言分化和发展的重要内容。用语言接触理论来研究赵地语言,首先存在的必要条件就是在赵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同时有异族文化来和其碰撞、融合。文章旨在以历史眼光来讨论赵文化应用语言接触理论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借鉴西方理论研究中国古代的阐释学、接受诗学,在近20年来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领域形成一个不小的热点。在对西方理论的认识、借鉴、吸纳与创新中,中国学者开始了创建中国文学阐释理论、建构中国古代接受诗学体系的努力。这一学术活动,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拓展和深化,也势必对中西比较诗学、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型等重大问题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7.
俄国形式主义被公认为法国当代诗学与文学理论的重要源头之一,最早由列维-斯特劳斯和托多罗夫介绍至法国。法国诗学对俄国形式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普洛普的功能理论、托马舍夫斯基等形式主义者对本事与情节的区分及其他理论是叙事学得以确立的基石;什克洛夫斯基、蒂尼亚诺夫等人在一种系统观的支撑下,尝试对体裁进行逻辑分类,在散文研究中明显侧重探讨叙事情节机制,其理论与观点启发了法国学者尤其是托多罗夫的文学类型学研究;雅各布森为“文学性”研究和“文学科学”探索提供了术语、概念与方法,引发了理论建构的热潮,推动了文学研究范式的转型。法国学界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早期接受为20世纪60—70年代的法国诗学引入了全新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决定了当代法国诗学的发展方向,这一时期取得的成果也成为此后法国诗学与文学研究理论和方法更新的重要源泉,其深远的影响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8.
试图剖析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诗学理念格格不入的原因,提出浪漫派诗歌内部在图征和象征上的巨大差别,以及考察这两种古老的艺术手段对浪漫派诗歌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和贡献。  相似文献   

19.
以全球性语境下的比较诗学意识和拓展维度为参照,从基础“文类”和“相对主义”的视角看,厄尔·迈纳对比较诗学的阐释无疑便另具深刻意蕴.它势必对当下比较诗学研究建构体系中的得与失视境的探寻提供突破性的认识、借鉴和有益的启示。揭示此点的同时,旨在透过厄尔·迈纳对“文类”与“相对主义”两大概念进行暗合性的梳理、阐释和涵括。激发当下的中西比较诗学理论的汇通性拓展和开放性观照,显然对比较诗学的未来探讨有着重大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诗话为代表的传统诗论 ,在“句法”方面也留下了不少的评点文字 ,但严格意义上的句法修辞研究则不多见 ,文章对唐诗句法修辞研究史的回顾 ,主要关注诗论中直接的唐诗句法修辞论 ,适当地收录一些跟修辞研究有密切关系的关于“句法”的论析。传统诗论对唐代近体诗中的语序变化、虚词运用和修辞的关系谈得很多 ,但总体而言 ,传统诗论中的唐诗句法修辞研究有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