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了青狮潭(岩山)平话的语音系统和语音特点.  相似文献   

2.
张晓勤同志是一位年轻有为的语言学者,教学之余,笔耕不止.<宁远平话研究>是他的最新成果.几年前,湖南师大文学院筹划出版<湖南方言研究丛书>.方案一出,受到省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旋即进入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1996―1999);并立项资助.张晓勤同志应邀参加丛书编纂,从那时起,他历时三载,七下宁远,四易其稿,终于写成了<宁远平话研究>.此书除"序"、"代前言"和"附录"外,正文五章,即导论、语音、词汇、语法特点和标音举例,洋洋二十八万余字,准确地展示了宁远平话的基本面貌和基本特色.收到此书后,我多次阅读,材料的丰富、结构的严谨、见地的精辟、表述的圆润,以及创造性的特色,真令人兴奋,扼腕称是.  相似文献   

3.
从汉、壮民族接触看平话的变异类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方汉语方言研究中的语言接触视野,把民族接触和族群文化互动视为方言形成的重要条件.汉、壮民族长达两千多年的接触史至平话形成,并继续影响今天的平话,汉、壮民族接触的情形直接制约着平话、壮语的接触类型.  相似文献   

4.
南宁市郊的林屋村平话人一方面有着和先前形成平话人相似的人文特征,如土著化倾向、相对保守封闭、尚农善耕;另一方面,又有着后来者独有的一些人文特征;其人文特征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冲击和作用下也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5.
广西南宁市郊的"扬美古镇"是一个汉族平话人聚居的村落,民国期间曾是繁华一时的商埠.由于祖籍地的不同想象以及语言、经济生活等多方面的原因,当地人的族群认同呈现出某种程度上的多重向度性.文章试图通过对扬美人族群认同现象的田野考察,分析其族群认同的特点及成因,进而探讨族群认同的实在意义.  相似文献   

6.
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归纳南宁白话与南宁平话韵母系统之间的主要异同点,并从方音比较研究的历史观、地域观、系统观、异读观出发,对南宁白话与南宁平话韵母系统之间的主要异同点作出因果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首先考察了平话、湘南土话和粤北土话中鼻音韵尾脱落现象的分布、特点,然后指出,平话、湘南土话和粤北土话之间共同存在的鼻音韵尾脱落现象不是其他方言影响的结果,而是其自身语言特点的保留,这为我们推测平话、湘南土话和粤北土话之间的密切联系再次提供了语言事实.  相似文献   

8.
土地神崇拜是中国传统的民间信仰之一,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农历二月初二"土地诞",通过举行土地神祭拜仪式来祈求农业丰收和地方平安.2004年农历二月初一,笔者以"参与观察"的方法,对南宁市平西村的平话人"土地诞"仪式进行了田野调查,对"土地诞"的过程予以整理、研究,并以"整体观"和"文化比较"的方法对其进行观照,进行人类学的解读.试从祈福仪式的角度,分析"土地诞"的特点;从文化功能角度,分析"土地诞"的功能;从文化融合角度阐述当地多元文化互动与融合.  相似文献   

9.
以语言调查所掌握材料和语言接触理论为依据,将分布于百越之地广西宾阳平话和壮语的"吃"类词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两者的对应关系和联系。认为,壮语与汉语之间具有同源关系,但在语言分化以后则表现为接触关系;单个词的语音对应现象固然可以证明语言的接触现象,有词族对应的语言现象也并非全然都是同源词。  相似文献   

10.
列举了平话、湘南土话和粤北土话的部分特色词,它们是铛、箸、着、恐、够公/够婆、息、飞鼠、白公/白婆、生鸡、臊甲、马荠、鼻头.这些词或者是古汉语传承词,或者是古越语底层词,或者是方言创新词.在此基础上同其他方言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这些特色词不是方言接触的结果,而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产物,这说明平话、湘南土话和粤北土话在历史上有过比较密切的联系.它们现在所呈现出来的差别可能是后来其他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在山田信夫刊布的回鹘文买卖契约中,有一个词出现过六次,它的转写字有三种:"y(a)g(a)n"、"yg(a)n"、"yig(a)n",均译作"甥".他还把y(a)g(a)n taγay释为"甥舅".其他学者也有类似的解释.但是,笔者认为y(a)g(a)n的汉译应该是"嫂子"或"婶子",y(a)g(a)n-im taγayam的汉译应该是"我嫂(婶)子、我叔(舅)".这个词组多出现在违约赔偿的句子里,即发生了违约现象,当事人的兄弟、子女、嫂(婶)子、叔(舅)都要承当后果.这个现象反映出在古代吐鲁番的普通家庭里,作为妇女的嫂子或婶子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参照Chomsky生成语法的"格"理论和动词被动化理论,综述了各家对领有名词提升移位的主要研究,认为在汉语的"领有名词提升移位"现象中,领有名词词组移位至表层主语位置后,隶属名词词组作为保留宾语从被动化的动词上获得部分格,而中心语"的"字在前移领有名词词组的时候删除了.  相似文献   

13.
汉、壮接触诱发的语言变异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汉、壮民族接触在汉语和壮语的历史变迁中的作用,通过民族接触历史跟语言事实之间的互证,来揭示两种语言在接触中所产生的变异机制.历史上壮语受汉语影响的机制是以词汇、句法、音系为次序逐渐深入的借用,而汉语(平话)受壮语的影响机制则是以音系、句法、基本词汇为次序逐渐深入的干扰.  相似文献   

14.
"挨"字在柳州方言中使用频率相当高.根据"挨"的语法性质,将"挨"分为"挨1""挨2""挨3",对其用法分别进行论述,并与普通话中的用法进行了比较,说明其异同.  相似文献   

15.
在大量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考察桂北平话、湘南土话和粤北土话一致性的音韵特点,并探讨这些相同点的形成原因及其时间,最后指出:桂北平话、湘南土话和粤北土话是不同时期汉族移民历史沉淀以及同当地土著民族互相影响的结果,至宋代已经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6.
文章旨在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对瑶族勉方言中的方位介词"ka~(42)su~(33)(上)""ka~(42)ti~(35)(下)"做一分析,在以图式表征为依据的基础上,研究"ka~(42)su~(33)(上)""ka~(42)ti~(35)(下)"在瑶语使用中的图式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目的在于为原始藏缅语动词人称形态的重建勾画一个初步的框架。我将分别讨论两类人称形态的来源:一是各语言中广泛分布的人称后缀的来源;二是目前调查材料尚不够充分的前缀的来源。鉴于鲍曼(1974,1975,1979)和狄兰西(1980,1981b)的研究,后缀系统被部分学者认为具有重建原始共同形态的可能性;前缀系统则不然。就我所知,目前普遍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杨质夫(1906-1961)先生本名杨文,字质夫,青海省互助县人.是现代卓有成就的翻译家和民族语言学家.曾先后在青海省蒙藏师范学校、青海藏文研究社、兰州大学边疆语文学系、西宁师范学校等单位任职.协助黎丹编纂<藏汉大辞典>,其编纂的<藏汉小辞典>于1933年石印出版,系国内出版的第一部汉藏双语辞典.发表过<塔尔寺概况><西藏世族考><西藏甘丹赤巴列传>等著述,并翻译了不少藏文著作.20世纪50年代初,他还和其他人员共同创制了藏文新生体,研制国内第一套完整的藏文字模,并提出后缀带点法、连串字等方法,填补了国内印刷行业空白. 杨质夫先生的<入藏日记>系其作为以黎丹为团长的"西藏巡礼团"团员,于1934年4月自青海西宁起程及至1935年2月间所记的日记残卷.仅存2册.该日记对于青藏道程的探讨,山川描述,里程记载,地区垦殖叙述,颇有参考价值.本刊节选的杨质夫先生1934年8月28日至1935年2月3日间的部分日记,记录的是其在西藏境内的行程和在拉萨学习生活的情况,是反映20世纪30年代西藏社会各方面状态的第一手资料. 文中除按新闻出版的规定改动数字、错别字外,其余专有名词一概保留原貌,未作改动.关键词:日记;杨质夫;西藏;1934年;1935年  相似文献   

19.
编者按:杨质夫(1906-1961)先生本名杨文,字质夫,青海省互助县人.是现代卓有成就的翻译家和民族语言学家.曾先后在青海省蒙藏师范学校、青海藏文研究社、兰州大学边疆语文学系、西宁师范学校等单位任职.协助黎丹编纂<藏汉大辞典>,其编纂的<藏汉小辞典>于1933年石印出版,系国内出版的第一部汉藏双语辞典.发表过<塔尔寺概况><西藏世族考><西藏甘丹赤巴列传>等著述,并翻译了不少藏文著作.20世纪50年代初,他还和其他人员共同创制了藏文新生体,研制国内第一套完整的藏文字模,并提出后缀带点法、连串字等方法,填补了国内印刷行业空白.杨质夫先生的<入藏日记>系其作为以黎丹为团长的"西藏巡礼团"团员,于1934年4月自青海西宁起程及至1935年2月间所记的日记残卷,仅存2册.该日记对于青藏道程的探讨,山川描述,里程记载.地区垦殖叙述,颇有参考价值.本刊节选的杨质夫先生1934年8月28日至1935年2月3日间的部分日记,记录的是其在西藏境内的行程和在拉萨学习生活的情况,是反映20世纪30年代西藏社会各方面状态的第一手资料.文中除按新闻出版的规定改动数字、错别字外,其余专有名词一概保留原貌,未作改动.  相似文献   

20.
夫余族名的音与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字上古音中,夫余之"夫"读音如蒲、如薄,与发(读如泼或拨)、貊、毫等字读音可通,"余"读音通娄、闾,夫余作为少数民族语辞,其意义很可能是"貊人".橐离、高句丽、豆莫娄以及作为北沃沮别称的置沟娄,读音语尾与"余"音同,可能是其出自同一族群的标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