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的立法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赔偿是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核心问题。有关赔偿的现行立法存在着诸多不足 ,理论界也有不同认识。确立赔偿的原则 ,明确受案范围等问题 ,立法完善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现行民事诉讼制度在确定赔偿数额时,不判死亡赔偿金、残疾赔偿金和精神损害抚慰金,并将适当考虑被告人赔偿能力作为一项原则。但前者无法回避举证责任的困难性、赔偿能力的不确定性、裁判结果的不公正性、审执交织的不合逻辑性等明显缺陷;后者抹煞了公法与私法的区别,违背了责任聚合的处理规则,违背了"举轻明重"的法律原理,在逻辑上与现行法律相冲突,且忽略了精神损害赔偿的调整功能。故附带民事诉讼限制赔偿范围缺乏合理性,应"坚持强势意义上的平等对待",与普通民事诉讼的赔偿标准保持一致。其执行难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侦查阶段的财产保全制度、完善赔偿与量刑相结合的制度、建立民事赔偿执行与刑罚执行相结合的制度、建立监狱代偿制度、建立国家救助制度等方式予以克服。  相似文献   

3.
行政主体调处一定范围的民事纠纷,在世界各国已成通例.在我国,行政附带民事调处的法律依据,已包括在现行许多法律、法规之中.行政附带民事调处复议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应以行政复议案件的成立为前提;两个不同性质的请求之间具有内在关联性;有关联的民事请求在行政复议过程中提起.对行政附带民事调处及其复议进行司法审查不仅有客观现实性,也有充分的法律依据,主要途径是由人民法院行政庭作为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处理;此外, 人民法院可以通过受理行政机关强制执行行政附带民事调处及其复议决定的申请,在执行前对相关行为进行审查.  相似文献   

4.
司法实践中刑事与民事执行的分离,导致在司法实践中缺乏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对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不充分。本文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5.
司法实践中,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执行职务致人伤亡构成犯罪时,受害人或其近亲属要求国家赔偿只能另行向法院提起行政赔偿诉讼,给当事人造成诸多不便,不利于纠纷的及时解决。我们从简化诉讼程序,提高诉讼效率,便利当事人诉权行使的角度出发,论述建构刑事附带行政赔偿诉讼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我国一项特殊且重要的诉讼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很有必要。然而,由于立法的不完善且随着人们对诉讼引发的深入研究和我国诉讼法实践的不断发展,此制度的弊端也不断暴露出来,引起了众多的争议。因此,有必要适时地对这一程序制度进行修改,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以充分体现诉讼效益原则和诉讼经济原则,实现刑事审判理论和实际的有效统一。  相似文献   

7.
精神损害应当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刑事立法禁止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对犯罪行为造成的精神损害要求赔偿,既与宪法和民事立法相冲突,也缺乏理论根据,而且不利于被害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将精神损害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是法律公正精神与效率原则的要求和体现,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附带民事诉讼中的诉权符合一般民事诉权的规定和要求,当然也有一定的特殊性。刑事附带民事诉权滥用的表现形态包括起诉权滥用、撤诉权滥用、其他程序性权利的滥用以及挑拨诉讼和帮助诉讼。对滥用附带民事诉权的行为需要进行法律规制:严格附带民事诉讼的立案审查;对不符合诉权内容的申请和要求坚决驳回;加大立法的保障和违法的制裁。  相似文献   

9.
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设置的初衷是为了使刑事被害人的受损民事权利能得到及时、便捷的赔偿。然而,该程序在司法实践的运用中却出现了众多的问题,不仅初衷难以实现,甚至有时成为被害人权益获得法律救济的阻碍。本文拟以被害人民事权益救济为切人,来解读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并对其完善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0.
民事赔偿中应当有条件地承认间接损失和精神损失;抚恤金保险金不能代替民事赔偿;建议强制没有赔偿能力的死刑犯死后变卖人体器官。  相似文献   

11.
从一起案例分析入手,围绕案件争议的关键即预付赔偿金的归属,分析该案件的法律适用,对人民法院的处理意见作出了评价,并对权利继受主体的确定与赔偿金的处理办法等问题提出了探索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赔偿中的前置程序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立法目的层面来理解,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赔偿中的前置程序对于保证人民法院提高审判质量有积极意义,但对保障投资者诉权却是有利有弊.从发挥民事责任追究的功能、增强法官专业知识和审判经验,以及前置程序与民事赔偿优先原则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关系等方面来看,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赔偿中的前置程序是在我国目前立法与司法环境尚待完善的情况下才有的权宜之计,长远来看应该取消.  相似文献   

13.
经济交往中的腐败行为本质上为侵权行为,行为人除应依法承担刑事责任外,还应承担民事损害赔偿责任。目前中国现行法律规定主要是追究腐败行为人的刑事责任,缺乏对受害人合法权益的保障。应允许受害人在提起独立的民事诉讼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间进行选择,并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进行改造,以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  相似文献   

14.
人格权民法保护的立法模式可以分为三类,我国《民法通则》对于人格权的保护模式存在严重的漏洞和不足。在未来的民法典中,应当采取“民事权利的一般保护” “人格权请求权” “具体人格权” “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这种模式。  相似文献   

15.
分析中国确立商业贿赂民事损害赔偿制度的意义,探讨《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民事损害赔偿条款在中国实施时所需解决的法律问题,讨论行贿者、受贿者和受害者的界定标准,并提出行贿者与受贿者应承担连带责任、建立惩罚性赔偿金制度、合理配置诉权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侵犯人格权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我国立法上一直是一个空白,然而这一制度的确立则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符合国际上保护人权立法的潮流.因此,在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确立侵犯人格权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国有环境资源作为国有资产的一种,当其受到污染破坏时,国家往往采取行政手段进行救济,民事救济手段被忽略。但是,行政手段不可能对国有环境资源提供完整的保护,民事救济是不可或缺的。为此,有必要深入探讨国有环境资源损害民事赔偿中的各种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模仿秀"民事侵权行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模仿秀”在电视节目、舞台表演的出现.引起了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践部门的争论。核心问题是:“模仿秀”是否构成侵权?健康有益的“模仿秀”不可能构成侵权,超出法律规则规范和社会公共利益约束、有不正当目的的“模仿秀”则构成对表演者的表演者权、肖像权、姓名权的侵犯。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并不是“模仿秀”构成民事侵权的标准.认定“模仿秀”的民事侵权行为应从主观动机和实现营利的方式和手段去判定。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们对个人信息价值的认识不断深化,传统条件下的立法主要针对隐私利益给以保护的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对个人信息利益保护的要求,个人信息财产属性的彰显使得人们需要法律对个人信息积极利用的权利加以保护。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难以控制自己的信息。因而迫切需要从原有的对隐私利益的消极被动的保护模式过渡到全面积极的个人信息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