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笠翁曲话》是我国第一部从舞台艺术的角度来探讨戏曲理论的专著。它成书于清康熙十年(1671)。《李笠翁曲话》(以下简称《曲话》)这一书名,是一九二五年曹聚仁从李渔的《闲情偶寄》中摘取“词曲”、“演习”、“声容”三部刊印时代拟的,一直沿用了下来。它的作者李渔(号笠翁),是我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同时,更是一位杰出的戏曲理论家。他的剧论在我国戏剧史上第一次建立了中国式的  相似文献   

2.
长春眞人丘处机,字通密,登州栖霞(山东栖霞)人,金朝末年北方道教全真派首领,号长春子。丘处机“未冠出家,师事重阳眞人(王喆),而住磻溪、龙门十有三年”,“暮年还海上”(《长春真人西游记》,以下未注出处者均见此书)。蒙古灭金前后,北方地区长期陷于混乱,人们看不到现实的出路,多用宗教作精神麻醉剂,道教日益兴盛,全眞教的流传日益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篇对我国北方地区农业机械化情况的调查研究报告。作者运用一些有说服力的材料,阐述了实现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强调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要进一步肃清“左”的错误思想,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贯彻执行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讲求实效的方针。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南方地区经济发展形势向好,北方地区经济增长乏力,呈现出一种“南快北慢”的发展趋势,南北方地区经济差距成为新的地区经济问题。基于此,使用1978—2019年南北方地区各省份数据,运用Theil指数测度我国南北方地区经济差距并进行分析,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对比分析不同考察时段南北方地区经济增长的成因。研究表明,(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总体地区经济差距以1990年、2003年和2014年为拐点,呈现出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最后缓慢扩大的变动趋势,其中,南北方地区间经济差距以2014年为拐点,经历了基本保持不变到迅速扩大的变化过程。(2)北方地区经济增长的循环累积效应在缩小地区经济差距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北方地区经济增长面临着较多困难,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资本投入不足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南北方地区经济差距。基于上述结论,为缩小我国南北方地区经济差距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1993年末,经中国农科院、河北农业厅、河南农牧厅、江苏种子公司及山东省玉米育种专家实地验收、莱州市西由种子公司培育的“西玉3号”,20.3亩连片平均亩产969.84公斤,创造了我国夏玉米连片最高纪录。(一)“西玉3号”的培育者,是西由种子公司聘请的农民育种家张学  相似文献   

6.
“日本一号”(鬼怒甘)“美国巨早”千株以上,0.45/株,“美国巨星一号”千株以上,0.25元/株“美国红宝石树莓50株以上,6.5元/株,我国是专业繁育草莓基地,保纯度100%,成活率95%以上,来人购苗或保湿邮寄均可,以上价格含邮费。  相似文献   

7.
先秦的墨家和儒家,同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学派,所以在当时被称为“显学”(见《韩非子·显学》)。到汉代初年,犹多以孔墨并称,可见对社会影响之大。在汉武帝(刘徹)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接受了治《春秋》公羊学的儒者董仲舒的建议,为了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在学术思想领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这种情况才开始有所改变。特别是儒学大师孟子(轲)在我国逐渐成了“第二号圣人”(“亚圣”),他  相似文献   

8.
(一)品系来源“国抗1号”(原代号GK—12)是我国“863”计划重点课目。国家科委、农业部和一些农科院等单位协作攻关,由郭三堆教授领导的科研专家组对原来“R”系列抗虫棉的抗虫基因进行了人工合成启动基因组接后导入方得此棉。经95—98年试种(中试2年),表现优异。98年9月中  相似文献   

9.
芝麻含油率一般为56%。高的可达60%。芝麻油为不干性油,小磨麻油气味芳香,受到城乡消费者青睐。我国芝麻出口量居世界最大.种好芝麻效益可观。(一)选用良种。种子对增收增效起着关键作用。近年来推广的“豫芝八号、九号”、“翠芝一号”等品种,品质较优,很受客商欢迎。尤其是最新育成“巨型芝麻王”经济效益更高.亩产高达250公斤以上。种皮纯自,籽粒饱满。(一)抢墒播种.一播全苗。  相似文献   

10.
对野生灵芝“相思岭1号”与其他5个不同灵芝菌株的栽培特性进行了试验比较,结果表明,“相思岭1号”在茵丝生长、子实体发育、子实体形态、经济效益、产孢性状等综合评价指标上表现出茵丝生长较快、出芝较早、芝形较好、产量较高、孢子量较多,特别是第2潮产量高等良好性状。野生灵芝“相思岭1号”栽培特性的研究为合理开发利用野生灵芝提供了科学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美国“勇气”号成功登陆火星美国“勇气”号火星车于太平洋时间1月3日20时35分(北京时间4日12时35分)左右,在火星表面成功着陆,并于20时52分向地球发回第一个信息。美国宇航局宣布这一登陆计划取得成功。“勇气”号的“孪生兄弟”“机遇”号也于1月24日在火星的“梅里迪亚尼平面”成功着陆。▲广东非典疑似病例被确诊1月5日,卫生部新闻办公室通报我国内地非典疫情监测情况,广东省报告1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确定诊断病例。▲印巴首脑会晤1月5日,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与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在伊斯兰堡举行会谈。这是自2001年7月以来的首次会谈。…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文学史研究中,宫体诗几乎是被否定的。今天看来,这种评价或许还可商榷。(一) 究竟何谓宫体诗?“宫体”之称,起于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时,“宫”即“东宫”(太子所居)之意。《梁书·简文帝纪》云,萧纲为诗“伤于轻艳,当时号曰宫体”。同书《徐攡传》则说,徐攡作诗“好为新变”;他任萧纲的太子家令时,其“文体既别,春坊(即东宫)尽学之,宫体之号,自斯而起。”这里只说到宫体诗是一种“新变”的文体,具有“轻艳”的风格,未说出其具体内容是什么。《隋书·经籍志》则说萧纲之诗,“清辞巧制,止乎衽席之间;雕琢蔓藻,思极闺闱之内。后生好事,递相放习,朝野纷纷,号为宫体”。也就是说,宫体诗是艳诗,其内容是描绘女性和男女情事。刘肃《大  相似文献   

13.
元好问研究的新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好问是文学史总要提到的诗人 ,但大抵是在金代文学的一小节里。在人们的印象中 ,他只是少数民族统治的北方地区的一位诗人。这或多或少是一种错觉。前人虽也有南北观念 ,但评元好问 ,则总是把他融入我国诗歌发展的滔滔长河中来认识 ,而且评价是很高的。譬如元初的郝经说他“独以诗鸣 ,上薄风雅 ,中规李、杜 ,粹然一出于正 ,直配苏、黄氏”。[1 ] (第 432页 )清人这类的评价更多 ,如李调元《雨村诗话》说 :“元遗山诗精深老健 ,魄力沉雄 ,直接李、杜 ,能并驾者寥寥。”郝经说他“中规李、杜” ,李调元则干脆说他“直接李、杜” ,把两宋以来…  相似文献   

14.
1944年的衡阳保卫战,是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战场的重要战役之一,是中国抗日战争悲壮的一幕,在抗战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一、衡阳保卫战的背景 衡阳战役不是一个孤立,局部性军事冲突。它是日军“1号作战”计划的一个关键环节。“1号作战”是日军在行将灭亡前夕作垂死挣扎的一个军事战略行动。1944年1月24日,日本首相、陆相兼大本营总参谋长东条英机,奏请天皇,批准其所谓“1号作战”(即豫湘桂战役)计划。其目标是:打通自我国东北经华中、华南直达越南的大陆交通线,以保证对南洋日军的补给;摧毁粤汉、湘桂沿线的美  相似文献   

15.
叶燮(1627—1703年)字星期,号己畦。江苏吴江人。晚年由于在吴江横山讲学,世称“横山先生”。有《己畦文集》和《原诗》。叶燮是我国十七世纪的文学家、美学家,他建立了一套以客观的“理、事,情”为核心的比较完整的唯物主义美学体系,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典美学,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印度《經济周刊》1959午11月14日号发表了穆克吉“为新旧經济学悲叹”一文后,12月5日号又刊出达斯古普塔“为什么要为經济学悲叹?”一文。(译文均参閱本刊1960年第3期)此后該刊陆续发表了一些討論文章,現在擇要綜述如下。1959年12月19日号发表了坎恩(M.S.Khan)題为“为經济学悲叹以及为什么?”一文。坎恩說,在我看来,穆克吉教授把經济学界分成凱恩靳派和后凯恩斯派是錯誤的。即便在經济学頷域的理論活动  相似文献   

17.
唉,读错别字真烦恼。一次,我和姥姥下棋,我发现姥姥下棋过程中有一个漏洞,就说:“你有一个破(dìng)。”姥姥哈哈大笑,说:“你怎么把绽(zhàn)念成(dìng)了”我答不上话来。还有一次,我跟妈妈开玩笑说:“我给您取了个(diào)号。”妈妈奇怪地问:“(diào)号?这个字怎么写?”我  相似文献   

18.
“皕宋楼”是我国清末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其与聊城杨氏“海源阁”;钱塘丁氏“八千卷楼”;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合称为清末四大藏书楼。取名“皕宋”即谓内藏宋版书二百种,嘉庆年间藏书家黄丕烈有“百宋一廛”,陆氏为垮其藏书丰富,将其藏书楼题名“皕宋”,以示胜过“百宋”。“皕宋楼”主人陆心源(1834——l894年)字刚甫,号存斋,晚号潜园老人,浙江归安(今吴兴县)人。幼拜先伯祖学廉公为师,年未十三已通九经,咸丰己未举人。依例以知府  相似文献   

19.
谢榛(1499——1579),字茂秦,号四溟,又号脱屣老人。山东临清人。布衣。明代著名的诗人和诗歌理论家。和大部分“官文合一”的古代作家不同,他可谓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地地道道的专业诗人。他“惟诗是乐”,从正德甲戌(1514年)十六岁(虚岁)跟乡丈苏东皋学诗,至八十一岁(虚岁)在大名为人赋寿诗投笔而逝,驰骋诗坛六十余年,写下了大量诗歌。虽然他晚年曾一再叹惋“诗草经年只半存”,但仍有二千五百余首诗流传下来,兹就其成集和散载于诸书情况,考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拜读了陈君聪同志《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孙中山》一文(见《光明日报》1984年5月9日第三版,以下简称陈文)。认为其中一些史实似乎有误,特予辨正(以下陈文的引文中凡加着重号的字,即需商榷之处)。 陈文第二节第一、二行说:“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县人。”其实,“逸仙”並非孙中山的“字”,而是他的号。关于这点,孙中山本人在自传中已写明:“仆姓孙名文字载之号逸仙……”孙中山原号日新,“1886年改号逸仙(与粤语“日新”谐音),以后在广州、香港、澳门学医、行医及游历欧美各国时常用此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