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职业与创业都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实践活动,两者既有区别又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和创业的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符合个人特点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一决策是实践之前的“智力动作”,是一种认识活动。所谓决策性认识,则是认识的相对独立的完整过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质言之,它是通过将关于某项实践的理想意图与关于某项实践和客观环境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的科学预见知识相互对照、相互反应、相互结合,使关于实践的理想意图具体化为关于实践的科学决策的认识活动。具体地说,它是指主体在完成关于某项实践的设计之后,预期地考察该项实践与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根据对未来的科学预见,按照一定的准则,对理想意图进行评估,从中选择现实可行  相似文献   

3.
一、非理性管理的内涵与发展1 非理性管理是科学管理理论的发展与补充管理主要是人对人的管理 ,而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体 ,管理就必然涉及人的非理性因素。非理性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 ,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并能动地参与社会实践 ,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非条理化、非规范化、非逻辑化、非程序化、非秩序化的社会精神现象。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 ,不存在纯粹的理性因素或纯粹的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是彼此交织、彼此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理性起支配、定向和指导作用 ,非理性起动力、激发和诱导作用。非…  相似文献   

4.
关于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竞争与合作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相互作用的两种基本形式。竞争与合作既相互区别 ,又相互依赖 ,相互促进 ,辩证统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坚持竞争与合作的辩证统一 ,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包含丰富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具体可归结为三个层面。而其中劳动实践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因为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相互分离;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形成、丰富、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终也只有在劳动实践中人与自然才能实现真正的复归。  相似文献   

6.
按照“人的尺度”和“对象的尺度”活动 ,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根本特征。真理既是认识的范畴 ,又是实践的范畴 ,真理的探索必然也要贯彻这两个尺度。真理既具有客观性 ,又具有能动性 ,客观性和能动性是真理的两重特性 ,它们相互渗透 ,相互制约 ,不可分割。突破传统真理观的局限 ,对世纪之交人们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更新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1.科学选择既是一种认识活动,又是一种社会活动。作为一种认识活动,科学的双向选择在创造语言符号的同时,也创造了科学对象,从而达到主客观的平衡。这就是说,主客观的相互符合是通过选择实现的。正确的选择导致主客观的符合,错误的选择导致主客观的背离。主客观相符的科学知识会形成库恩所说的范式。每一场科学革命都会形成一种新的范式,科学范式是某些重大科学成就所形成的科学发展中的某种模式并由此形成的一定观点和  相似文献   

8.
真理是认识主体基于一定的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对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价值则是在人类的实践一认识活动中建立的、以主体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客体的属性同主体的需要是否相一致、相符合的关系,二者作为主客体关系范畴,在概念中是互相渗透、相互作用的.  相似文献   

9.
唐律在制度层面对亲属连坐的适用范围有明确规定,且在立法上考虑行为人的主客观因素,但在司法实践中常常突破法律规定,立法中的主客观因素也被忽视,基于实际需要,甚至以莫须有的罪名株连行为人亲属.实践与制度契合与背离的原因复杂,既有社会原因也有法律本身的原因,还有个案原因.  相似文献   

10.
德智体美四育的实施过程,是一个有机的和谐的整体,四育虽然各具特殊功能,不能相互代替,但它们之间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当前,对马克思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名称有三种提法:一是辩证唯物主义,二是实践唯物主义,三是历史唯物主义.它们在实质上是对马克思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三种解读.王玉樑和刘福森分别从辩证唯物主义一头和历史唯物主义一头批评实践唯物主义.作为实践唯物主义的坚持者,本文为实践唯物主义再次正名,从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原则出发评论了辩证唯物主义理解的缺陷,探讨了以历史唯物主义取代实践唯物主义的无理,并分析了王、刘两人在批评实践唯物主义时各自论据的逻辑矛盾.强调指出:在马克思哲学中,唯物主义和实践论前后相续、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形成了“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2.
人际关系是由人在实践活动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其性质和状态由人的实践内容和实践水平所决定。人才之间的人际关系是人际关系的特殊形态,它的性质和状态则是由人才的实践内容和实践水平所决定。人才的实践,本质是创造,人才的创造实践孕涵了人才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诸因素,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了人才之间相互关系的状况。要改善和协调人才之间的人际关系,就有必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揭示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人才间的关系的。 一、吸引因素 (一)类似吸引。同类相似为类似。不同的对象,如果相互认识到自己处在大致相似的同类之中…  相似文献   

13.
理论和实践表明,党内监督群众监督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监督统一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有机结合,是搞好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措施;要把党内监督、群众监督放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总体框架下统筹安排,充分调动党内和党外的积极性,形成“双管齐下%的党风廉政建设格局。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早期思想中洋溢着浓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两者相互融合渗透,贯穿于他全部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之中。这种精神品格影响并决定了马克思一生的人生历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马克思的思想中一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我们不能割裂马克思思想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应该强化它们固有的统一性,这才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5.
实践和思维主体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实践和认识、思维的关系,不能撇开主体这个环节。人既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又是认识和思维的主体。实践和认识、思维的相互联系始终以主体为中介,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又总是复归于主体。因此,实践对认识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具体认识过程和内容上,而且表现在认识主体本身的发展上。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实践活动对主体形成和发展的意义更为深远。具体地说,人作为认识和思维的主体,要有三个基本条件——思维器官、思维能力、思维形式,它们是构成思维主  相似文献   

16.
人的活动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运动来实现的,在主客体相互运动中体现了主体的自由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客体的客观性、自在性和规律性等属性,即主体的主体性原则与客体的客观性原则,并为人的活动中的自由性和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的充分展开开辟了道路。活动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本身,即从事对象性活动的人。活动的客体是指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即被主体对象化了的对象世界。在活动中,主客体之间始终处于连续不断的能量、物质、信息的吸收、转化和变换运动中,促使二者不断的进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推动二者向前变…  相似文献   

17.
关于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再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实践是社会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中介 ,是人类世界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和基础。马克思确认实践是人类世界的本体 ,同时确认实践是人的生存的本体。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即生存论的本体论 ,把人的存在本身作为追求的目标 ,开辟了一条从本体论认识现实的道路。斯大林把马克思哲学归结为自然本体论 ,遮蔽了实践的本体论意义和人的主体性。卢卡奇恢复了历史唯物主义面貌 ,但把自然本体论作为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前提和基础。 2 0世纪的历史运动凸现了实践本体论的内在价值和马克思哲学的现代性及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主体是与客体相对的哲学范畴,在辩证唯物主义中,主体是指认识与实践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是指主体认识与实践的对象物。辩证唯物主义主客观是指导各个领域中认识主客性质、实践主客关系的理论基础。在经济领域中,目前人们重视客体研究,这是很必要的,但忽视主体研究,这是不应当的。本文着重探讨经济学中主体因素,谨作为改进与完善经济学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是一个不容回避的时代课题.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相互联系、彼此制约,共同统一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并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实质上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从传统科技文化转向生态科技文化将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和作为实践客体的环境在实践过程中相互创造的特性。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指出:“正象社会本身创造着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创造着社会。”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则明确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写道,“人在作用外部自然界的时候,他便改变了他自己的本性。”,显然,马克思一以贯之的实践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思想中蕴含着两个重要的观点,第一,在对象化的实践活动中,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和作为实践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