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筱梅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3):25-35
20世纪的元杂剧研究成就巨大。在本世纪,元杂剧研究成为一门体系性的学科,“一代文学”的地位得以确立,关汉卿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被承认。在元杂剧的繁荣、衰微和发展分期等问题上逐渐达成共识,一批元杂剧作者的生平、写作活动与作品的真伪归属得以考证和辨析。探讨元杂剧的题材内容、艺术结构和演出形态,确立了悲剧、喜剧的概念,并对元剧的悲剧、喜剧类型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文献、书目的搜集整理,成就尤为突出。但也存在研究角度单一,研究程度不平衡等不足。 相似文献
2.
吴国钦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3):1-13
戏曲学是20世纪新兴的学科,元杂剧研究是戏曲学学科中最有成绩的学术门类。该文概括叙说20世纪上半叶元杂剧研究的成就,历数一些著名学者的学术建树,高度评价王国维开拓性的学术成果,对学界较少关注的郑振铎在这方面的学术地位给予高度肯定与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下半叶,尤其自60年代后,英国的人口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使得英国单亲家庭出现了不同于以往时期的新特点:一是单亲家庭的数量和比重迅速上升;二是单身母亲家庭的增长快于单身父亲家庭;三是单亲家庭的结构变得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4.
苗荟萃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62-69
旗袍是中国颇具代表性的女性服饰,相关的研究著作层出不穷。旗袍在中国大陆的黄金时期为20世纪上半叶,导致20世纪上下半叶的旗袍研究在数量上呈现明显的失衡。上海大学博物馆馆藏中,有99件旗袍的制作时间集中于20世纪下半叶,是不可多得的实物依据。本文从这批旗袍的面料、装饰、搭配、剪裁、设计元素等角度观察研究,认为这一时期的旗袍设计总体上呈现出三个特点:相较于早期旗袍,在旗袍材质、面料工艺和装饰手法上更为多元杂糅;形成了成熟的套装搭配,且对现代剪裁有了熟练运用;在与现代时尚接轨的同时,开始对早期的传统旗袍元素和传统纹样进行有意保留和致敬。 相似文献
5.
陆道坤 《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1):46-50
20世纪前半叶中国师范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其中的教训主要有:未能形成中国特色的师范教育理论,导致师范教育行而不远;速成师范过多,影响师范教育长远发展;对基础教育研究过少.导致毕业生无法适应教学;管理制度弹性过大,导致制度形同虚设.反思这些经验教训对今天的师范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民国以来20世纪前半叶中国城市化水平研究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路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26-31
对于近代中国尤其是20世纪前半期(1900—1949年)中国城市数量、城市人口及城市化率,自民国以来就不断有中外学者和政府机构、外国团体进行过统计、分析。这些成果都成为今天的研究者深入研究近代中国城市化问题的基础材料,但都远远没有穷尽这个问题的最终答案,该研究仍然是一个既繁复棘手,又十分重要并有极大深入研究空间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仲冬梅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2):1-4
本世纪前半叶的《桃花扇》研究,囿于严峻的政治及社会环境,学者们主要着眼于对《桃花扇》政治层面的主题意蕴的阐发,但也有不少学者试图从文学层面审视《桃花扇》,并取得了一定成就。本文之目的即试图通过这 50年学界有关《桃花扇》研究的论文、文学史著及相关研究论著的考察,对其得失予以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9.
吴俊范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3-108+128
20世纪50年代以后,太湖流域淡水鱼生产从自然捕捞和池塘精养为主转向利用河湖大水面进行全面粗放式养殖,传统的鱼-菱-肥式生态系统被单一封闭的人工养鱼系统所替代,随之而来的是野生鱼产量与生物多样性的下降,以及农田所需的有机肥源被切断。七八十年代随着围荡养鱼和围荡改塘的进一步发展,蓄水排涝与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逐渐凸显。新世纪以来,各地开始治理河湖水质和水生态修复,对之前过度利用自然水体发展人工养鱼、过量围垦河湖水面等做法进行了纠正。 相似文献
10.
赵建坤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4(1):122-126
20世纪以来关汉卿的文学史叙述起于平淡,继之绚烂,复归于平淡,历经曲折和起伏。此中之演变既有学术理念变迁的原因,也与时代独特的意识形态因素相关。支撑和转移关汉卿评价的诸多要素与条件直接导致各时期文学史叙述的差异性。关汉卿地位之升降转移正折射出文学史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1.
元曲研究在20世纪的中国戏曲研究中,占有最为重要的位置。自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以来,几代学人的坚持不懈使得元曲研究在各方面均取得重大实绩,但因为种种历史原因,20世纪的元曲研究也不免留下了一些缺憾和问题。谋求未来研究的突破,研究思路的转换是重要的,今后的元曲研究可以“讲一点还原法”、“重一点形式研究”、“多一点纵横上下”。 相似文献
12.
曹卫平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6):49-52,61
在20世纪后半期的亚太国际关系史上,东盟国家与中国的关系是疑惧与尊崇相存、敌对与合作并立、利用与友谊同在。随着全球和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变化,东盟国家与中国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由于东南亚地区是多元文化、多元种族的地区,各国情况差别较大,同时,东南亚地区在二战后出现的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故在同中国关系上,东南亚国家可分为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3.
坎坷前行--20世纪后半叶中国历史学的演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戴鞍钢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2):1-13
20世纪后半叶,中国历史学理论的探索进程,坎坷曲折.在初期确立了唯物史观的主导地位,并努力运用于中国历史诸问题的讨论,其间受到左的错误思想的干扰,陷入困境乃至歧途.拨乱反正后,史学理论研究空前活跃,很多问题重新引起讨论和反思.立足中国生动具体的历史和国情,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独立思考,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是人们的共识,也为新世纪学术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上半叶,众多学者对俗文学文献进行收藏、整理、校勘研究等工作。这些工作不仅仅为俗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同时也在显现这些被长久遮蔽、遗忘的文学历史时解答了众多文学史的谜团,恢复了中国文学的全真面目。它在提高俗文学历史地位的同时,在推动俗文学学科建设的过程中起到了地基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梁川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3):36-38
二十世纪后半期中韩两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两国的行政机构身处这种变化大潮之中,或者主动地、或者被动地,先后对自身进行了改革。其中行政与政治、政府与企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的调整是两国行政发展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周成平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3,19(5):46-50
20世纪后半期中国当代小说在发展中被动而无奈地与同时期的庸俗社会学发生了诸多近距离交往以至牵扯 ,这使得此间的小说创作在内容上出现了严重的非文学因素过度膨胀的倾向 ,进而导致了中国当代小说的艺术内涵与审美把握的滑坡。新时期对此所做出的调整既显示了其深刻的必要性 ,同时也表明了中国当代小说在文学社会学的把握上已趋于正常 相似文献
17.
李昌集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2):63-68
20世纪中国的元曲研究是在“曲”遭鄙视、曲学萧条的背 景下起步的。奠基人为王国维和吴梅。其采用的文献学、历史学与文艺学相结合的研究方式 、提出的一系列观点,具有世纪性的影响。三、四十年代的元曲研究,在文献整理上成绩颇 丰,戏曲学与散曲学分域渐明,各成专学。诸学者在曲史、曲体、艺术流派与风格、戏曲的 场上形态等方面多有论述。五、六十年代,在研究的视野、角度上有所开拓,具体研究则多 受时行政治观念的影响。80年代以后,在反思前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新老学者在学术观念与 研究领域、学术方式与研究内容上均有所更新、拓展和前进,根本趋势则在呼应世纪初的纯 学术理想,回归学术研究的真正本质。 相似文献
18.
闫丽娟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3):65-70
20世纪上半叶的西北少数民族研究是伴随着近代西北边疆研究的第二次高潮展开的.从近代西北边疆研究的第二次高潮、陕甘宁边区的民族研究、西北回族伊斯兰教的历史文化研究、西北藏族研究、新疆少数民族研究五个层面,对20世纪上半叶的西北少数民族研究状况、成果和特点,进行了介绍和分析.认为,这一时期开展的研究,是西北少数民族研究的第一个繁荣期,成绩卓著,影响深远,为20世纪中期以后的西北少数民族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胡大平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3,40(1)
20世纪后半叶资本主义最大的变化之一在于其生产方式由“福特主义”向“弹性生产”的过渡。这是具有双重意义的资本主义体制变化。通过基础性的生产变革,它改变了资本主义的权力结构和控制方式。这既给资本主义带来了活力也造就了新的激进环境,进一步,它对意识形态以及左派实践和理论,甚至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也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