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6 毫秒
1.
《可乐》2006,(1)
站在地铁口,地铁开过,一股强大的气流冲上来,她按住掀起的裙子那一幕,成了好莱坞的一个经典,也奠定了梦露第一号性感明星的地位。梦露的性感对20世纪中期女性含蓄淑女形象无疑是一种挑战。有人说她的性感不仅仅在于曼妙身材,还在于她对生活的热情。她的天真和单纯使她的性感很纯粹,这样的尤物是不会有男人讨厌的,这也是她的魅力经久不衰的原因。1962年8月5目,梦露全身赤裸地死  相似文献   

2.
"梦露是第一个死于悲剧的人,之后许多著名的男人也死于悲惨的方式,马丁·路德·金,还有肯尼迪家族的两个男人"这构成了摄影师劳伦斯·席勒眼中美国的60年代。先后任玛丽莲·梦露、罗伯特·肯尼迪等人私人摄影师的劳伦斯·席勒用镜头留下的那些瞬间,能够把那整个时代串联起来,但席勒说,他是一个政治事件摄影师,人物并不是他要关注的,但是他们正巧与政治事件联系起来了。席勒的镜头记录了那个充满着"光荣与梦想"时期、那个战争与和平的主题一次次被枪声所轮回的时代。  相似文献   

3.
梦露、肯尼迪、阿里和金,他们四个构成了美国的60年代,在那个时候,他们是最敢于表达出自己的人如果说有什么能代表60年代美国的话,摄影师席勒认为,那不是一种精神,而是一种欲望。当时年轻人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越战快一点结束!"这是美国年轻人第一次发出声音,在此之前年轻人在美国从来没有被关注过。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受德国文学影响很深。他的文学创作在艺术构思,表现手法,结构等方面,都留下了德国文学影响的痕迹。对他影响最大的德国作家,首推歌德。其次,席勒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郭沫若的《暴虎辞》是在席勒叙事歌《手套吟》影响下写成的,“吾慕许雷《手套吟》,击鼓而成《暴虎辞》”。[1]《手套吟》写的是法国国王弗朗茨一世时的故事,王公贵人们聚在宫中观看惊心动魄的斗兽,库尼贡小姐的手套掉入了兽栏中,她要她的情人杜罗杰冒险从兽群中将手套抬回,以此来考验他的忠心。骑士勇敢地完成了任务,获得众人喝采和她的“爱情”,他却轻蔑地…  相似文献   

5.
“席勒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一八五九年分别在致拉萨尔的信中提出来的。尽管马恩在写这两封信前未作任何意见交换,但他们在批评拉萨尔的历史剧《济金根》时,意见那么惊人地一致,他们指出,拉萨尔剧本的最大缺点,就是未能“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马恩在这里为什么都将“席勒式”和“莎士比亚化”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6.
大野 《中华魂》2017,(2):34-34
在人们印象里,好莱坞著名女星玛丽莲·梦露是个不学无术的超级花瓶,经典的风流性感女神。可从最近披露的史料来看,她还是一个嗜书如命的读书人。梦露的研究者通过档案照片、访谈和拍卖目录,整理出了一份梦露读过的书单,多达430本。从清单上看,梦露的读书以文艺类的小说诗歌为主,但也有科学、政治、园艺等书籍,门类丰富,视野开阔,甚至包括马克思的《资本论》、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新浪网2016年8月1日)  相似文献   

7.
文明的条件     
德国小城魏玛,只消你见到她,就一定会喜欢上她。不是因为这里有包豪斯大学,也不是因为有哥德和席勒,而是因为魏玛人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在这里,不论是光辉的历  相似文献   

8.
在"为人生"文论话语的理论行程中,王国维通过阅读桑木严翼《哲学概论》、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对席勒思想的介绍,选择性地接受了席勒的"审美人本主义"。在王国维的理解中,"描写人生"是席勒审美人本主义观念的具体表达,"人性完整"的理想是其出发点和归宿点。受此影响,王国维标举"诗歌者,描写人生也",在中国最早确立"艺术表现人生"的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9.
“席勒式”是马克思在1859年4月19日致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的与“莎士比亚化”相对应的一个术语。马克思在这封信中批评拉萨尔的剧本《济金根》:“你的最大的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希望他要“更加莎士比亚化”。恩格斯于同年5月18日致拉萨尔的信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国内有关探讨文章大都认为“席勒式”是指席勒创作中的唯心主义倾向,是与莎士比亚戏剧的现实主义相对立的观念主义  相似文献   

10.
1859年4月19日马克思在致拉萨尔的信中曾指出,拉萨尔的历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以下简称《济金根》)的缺点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同时提出了要“更加莎士比亚化”的重要创作原则。在这里马克思把“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是作为文艺上两种对立的创作倾向来加以对比的。“莎士比亚化”意味着从现实生活出发,在文艺创作中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席勒式”意味着从主观观念出发,在文艺创作中搞唯心主义。在这封信中,马克思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创作倾向,明确地表达了他  相似文献   

11.
法国大革命的残酷现实使席勒相信政治自由必须以通过审美教育达成的和谐人性为前提,而席勒心目中的理想政治又高度体现在人的审美化生存这一理念之中。席勒审美乌托邦中对人的生存规划的阐释,证明席勒的政治理想与人的审美生存是高度统一的,两者在席勒的审美乌托邦中得到了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艺术不同于科学对世界的掌握的方式。科学反映现实的方式是抽象思维;艺术则用艺术思维的方式,即形象思维。马克思在这一《导言》中要求我们艺术地掌握世界,那末艺术如何地掌握世界呢?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的一封信中提出要“莎士比亚化”不要“席勒式”的问题。恩格斯也在《致斐·拉萨尔》的一封信中对“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的问题作了深刻的论述。“莎士比亚化”就是一种形象思维的方法,而“席勒式”则是一种抽象思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席勒的审美政治学和审美人类学都可以称为“和谐美学”。通过审美教育造就和谐人性,进而实现政治文明与社会和谐是席勒美学的逻辑理路和终极理想。席勒美学告诉我们,只有全面提升人的道德素质,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管理成本;只有通过人内在的心理和谐,才能实现人外在的社会关系和谐。研究席勒的和谐美学,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审美化生存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4.
席勒的思想中,存在着对宗教的批判和赞扬的矛盾。席勒相信人的自由和美德及神的存在,世俗的宗教压抑人的自由,所以受到席勒的批判,而作为审美假象的游戏的宗教,对人性的和谐起着导向作用,因而受到席勒的赞美。在席勒看来,人性的和谐并不是审美教育的完成,真正自由的人必须具有道德修养,这需要借助于崇高。而代表人类神性的宗教,作为一种典型的崇高,实现了人类的自由、美德及神性的统一,对人类的精神起着提升作用,因而得到席勒的充分肯定。以人性的完善为准绳,席勒批判否定人性完善的世俗宗教,赞扬肯定人性完善的神性宗教,这就是他在宗教观上产生矛盾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在席勒的美学思想中,“自由”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概念。这一概念是从康德的自然与自由的二律背反思想中衍生出来的,经过了席勒美学思想的改造,成为席勒美学中一个居于核心地位的要点。从康德到席勒,“自由”这一概念经过了何种变化,有哪些重要的发展,这些问题对于理解席勒美学乃至理解其后的美学发展历程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席勒的作品中贯穿着自由.在其名剧<强盗>中,青年席勒通过对莫尔家族两兄弟以及众强盗各自所持的不同自由观的描述,创造出了多种自由模式.这些自由模式是席勒对"自由"这一概念的最初理解,是解读席勒后期文学作品中"自由"含义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弄清<强盗>中自由模式的具体含义.  相似文献   

17.
潘茨宣 《今日南国》2010,(16):62-64
1995年11月15日,香港首次发行了一套“香港影星”邮票,描绘了李小龙、梁醒波、任剑辉及林黛4位红遍全球华人社会的著名影星形象。这4位影坛巨星中,只有一位是国语片明星及女星,她就是享有“香港梦露”美誉的林黛。  相似文献   

18.
德国诗人、戏剧家和美学家席勒的悲剧理论在西方悲剧理论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席勒的悲剧观是在克服当时德国文坛存在的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它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寻找悲剧快感产生的原因,反映了历史的进步。我们把握席勒的悲剧观,不但对认识西方悲剧的审美特征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建立当代中国悲剧理论也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席勒的宗教观点立足于西方神人关系的传统,继承了近代康德的观点,但又把康德的道德象征的神变成了审美的神。在席勒那里,上帝只有作为审美假象的自由游戏的形象出现时才是自由和审美的神,才是值得赞美的。而“与现实和真理相混淆”的上帝则是席勒极力批判的。从人性的自由出发,席勒审美教育的第一步是通过艺术把分裂的人性恢复到其本性的自由和完整。但在席勒看来,真正的自由的人还必须具有道德修养,这是审美教育的第二步,它通过崇高来完成,人性崇高的极限就是神性和上帝。所以,在自由的发展道路上,人从“完整的人”向“全能的神”不断地迈进,《强盗》中的卡尔.穆尔正是这样的典型。  相似文献   

20.
非礼勿视     
7月15日,著名雕塑家苏厄德约翰逊创作的一座高26英尺的玛丽莲梦露雕像在芝加哥展出。一群参加婚礼的男嘉宾们站在梦露石榴裙下拍照留念。此情此景,让人想起了一句中国的古话非礼勿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