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前时期,《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围绕“教学反思”话题进行了不少讨论。针对诸多同仁见解,笔者颇有感触。时下,新课改极力倡导的“教学反思”,在许多学校不仅没有唤起教师的积极参与,反倒引发了不同程度的“反感”。反观相关学校的教学管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个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贵妃”鸡     
范宇 《社区》2012,(28):50-51
我是一名记者,记者的本职工作就是记录。两年前,在记录一位大学生“卖鸡”故事的同时,也让我不小心当了一回卖鸡的“托儿”,至今想起依然很有感触。  相似文献   

3.
读罢《渭南师专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3期刊登的王永红同志《“tong”音义探源》一文,感触颇深。作者处处留心。勤于思索,于人们司空见惯中发现问题,探究溯源,刨根问底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然而笔者在翻检有关辞书后,又觉对“tong”字的音义,应再进行一番“探源”。  相似文献   

4.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消息,一位中国记者在参加了中英塔克拉玛干沙漠联合探险后,很有感触地说:“探险是一种苦难,是一种财富,它比幸福更难忘。”  相似文献   

5.
吴晗同志《谈读书》一文,针对有些“学生、教师、也有编辑工作者等等”常提的问题“怎样做才能读好书,作好学术研究工作呢?”谈了他自己读书与做研究工作的经验。他主要谈了三个问题:一是方法问题,二是先后问题,三是工具问题。谈得深入浅出,条理清楚,读了很受启发。 现在有点上进心的人每谈到读书,往往有“悔之晚矣”的感触,因为十年浩劫,使我们损失了许多时间,少读了许多书;现今,“书到用时方恨少”,所以不少人在如  相似文献   

6.
南京市私营企业联合党委一直致力于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对在非公企业开展党建有着更深刻的感触。“铜牌”让人们看到了党组织工作的在非公企业另外一种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2006年5月份我校确立了“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课题研究。通过一段时间的听课、讲课、评课,并与教师们讨论交流,与学生座谈,颇有感触。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学校、社会、教师、甚至于学生本身,都习惯性地把那些学习成绩属差或不佳的学生称2为“差生”,若加之所谓“品行”不端,则称之为“双差生”。也往往会有这么一种传统的教育思维,对于“双差生”,只要控制住不出“事”即可,而对于‘“差生”,则只需监督其认真复习教科书即可,千万毋让其多读其他书,想方设法“拉一把”多补课就更好了。但结果总多不如人意,原因何在?一年前,我有幸接受了南宁市教科所《培养学生自信心促进初中差生转化》课题,在历时一年多的研究2后的结题之际,感触良深。实际上,差生大多应被恰切地称2…  相似文献   

9.
读《死后》     
通过奇幻的梦境,表现作者某种“小感触”,这是《野草》中许多篇章所采用的构思形式。无疑,这能为作者提供极大的艺术天地:天堂地狱,神魔鬼怪,生前死后,都能汇于作者笔端而成为描写对象。当我们欣赏、品评《野草》中此类作品的时候,也就如同进入了神异的艺术世界,在美的享受之中,真切地领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某种“小感触”。《死后》就是此类作品中的一篇。《死后》写的是“我”梦见自己死后所经受的一切。本来,死后的种种情况,死者是无法得知的。但本文恰恰是“死者”耳闻目睹和亲身体验的记录。乍看起来,有悖乎情理,可谓“奇哉”。然而作者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10.
芥茉 《中华魂》2013,(23):47-47
在抗战时期一批美国记者从延安回至0重庆,向蒋夫人说:“延安的感觉特别好,那里人人朝气蓬勃、个个奋勇争先,大家不图私利都在为中国的前途努力奋斗。”宋美龄感触良深,默默地凝视长江几分钟后回身说:“如果你们讲的有关他们的话是真的,那我只能说他们还没有尝到权力的真正滋味儿。”(见《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一书)  相似文献   

11.
李开复 《21世纪》2009,(9):12-15
1972年我就踏入美国留学了,那时我才11岁,当时还没有“小留学生”这个词。有很多人问我,如果你不去美国,还会取得一样的成功吗?在你的成长历程中,留学经历对你有什么样的帮助,有什么感触?  相似文献   

12.
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30多年后的今天,“独二代”已悄然登上了社会舞台,作为新的一代独生子女,其研究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目前研究集中在“独二代”的成长状况、家庭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三方面,但构建“独二代”成长的宏观、科学的理论体系,探讨家庭对“独二代”成长的作用和影响机制,关注“独二代”的内心感触等问题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3.
叶燮《原诗》是继《文心雕龙》之后又一部系统性很强的诗论之作,然其所述诗歌本原与创作的论述两相悖违。他的创作论强调“感触起兴”、“克肖自然”,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又前进一步,形成了自具面目的理论系统;但当他进一步阐释这一理论,向诗歌艺术的本原论方向归返和靠近时,却又被“天地备于六经”的陈腐保守思想所拘囿,强调诗歌源于道、又服务于道的观点,因而窒息了他的许多闪光思想  相似文献   

14.
我很喜欢一句歌词:“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上有晴空;珍惜所有的感动,每一分希望在你手中。”每每唱起,我都会有很多新感触。而我的经历也证明:希望确实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别样的”大学生2002年的9月,像往年一样,  相似文献   

15.
阳光与海滩     
一日里翻了两次书,结果遭遇了两句名言:一句是袁中郎的“世上所难得惟趣”,一句是朱自清的“自由自在的身子”,颇有感触。想想“自由自在的身子”和“趣”于人而言,该是多么本性的东西啊!对于人类目前的状态,无疑这两句话的打击是有些大了。人的本性总是要湮灭于欲望之中,一如野鸡舞镜常常死于镜前一般。[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近年高考作文出现了“新材料作文”这种新的考查形式。依据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的说法,这是一种“以给材料但不给话题,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的命题形式。其写作要领是:尽可能多的找出材料的含义,即意义点,通过比较鉴别,选出你认为最佳(或感触最深、最有话可说)的一点来作为将写文章的主旨。  相似文献   

17.
《社区》2002,(5):1-1
最近,偶尔翻阅一本杂志,一篇“今年命运‘不对称’”的文章吸引了我,我仔细品味文中列举的各种“不对称”现象,感触万千,味道十足。联想当今社区建设,也颇觉“不对称”问题大量存在。  相似文献   

18.
编读往来     
《成才与就业》2014,(1):128-128
12B这一期的“四面八方”栏目我看了很有感触。从学校里的“起床协会”到“用做世界五百强的心态摆地摊”的创业学生,从坚持不懈的“考碗族”到“裸辞上路”的90后男生……这些小伙伴们的人生抉择让我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9.
巴金与温州     
踪迹巴金一生中曾来过温州一次。1939年春天,当时巴老携夫人肖珊离开桂林,途经温州坐轮船回上海。在后来的回忆中,他说“曾顺道游玩过江心屿”。并称“对文天祥的事迹印象很深,我很有感触。”此后,巴老再也没来过温州。不过,巴老对温州一直  相似文献   

20.
田辰山 《东方论坛》2008,1(1):1-9,22
现代奥运新哲学的新,就在于它有一个扩大的“多”和一个新“一”。“多”:许多人,许多个体,许多国家,许多信仰,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现代奥运这个“多”远比古奥运那个时代的“多”广大,更多远,更色彩斑斓。奥运已不仅仅是希腊人的奥运,而是全人类的奥运。“一”是人的一:不管什么民族,什么肤色,什么信仰,什么文化,都联系在一起。它是人自己的联系,自己的一,是来自人内在追求与他人联系的一,是色彩纷呈的一。这正是中国混沌精神的一,融合的一,和而不同的一。奥运会本身是个“一”(相融相通)的世界。这是“一”与“多”的辩证统一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