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星驰的电影在幽默风趣、荒诞不经、嬉笑怒骂中对经典文本和英雄主义进行酣畅淋漓的解构。他的影片消解了各种深度模式,不再试图对哲学的必然、人生的意义、人性、社会的本质等主题作深入挖掘。不论柔肠百转的爱情悲剧,还是侠肝义胆的传世英雄都在他搞笑夸张的演绎下,有心无意间冰释消解。他的幽默包含着对平凡生活的关注,充满了市井生活的智慧,彰显出草根文化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2.
3.
随着3D等电影科技的普及,当代电影愈加重视特技和视觉特效,而对“文学性”的观照越来越少。以周星驰“西游”电影对比其他“西游”题材作品,可以发现,周星驰“西游”电影的成功离不开其对“文学性”的追求,“文学性”在当代电影中,仍然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周星驰“西游”电影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高超的语言艺术与精巧的情节构建上,这两个因素使得周星驰 “西游”电影在故事性、喜剧性上达到了同类题材电影难以企及的高度,这也是其票房成功的基础所在。 相似文献
4.
杨菊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122-125
电影文学性是从电影与小说有较大的相似性这一视角出发来探讨电影的特性,它包括主题意蕴的人文性、情感的幽默性、故事的真挚性、叙事的机巧性等。电影文学性在当代电影理论探讨和电影创作实践两方面正在被冷落和边缘化,究其原因,一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理论界专注于电影的绘画性而忽略甚至排斥电影的文学性;二是当代电影奇观化的审美风潮影响所致。重提电影文学性非常必要,一是强调传承中国传统审美观的重要意义,二是呼吁拯救当代技术主义电影文学性品格的下降趋势,提升当代技术主义电影的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5.
衣凤翱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4):63-66,79
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对影像的理解是电影艺术研究逐渐由客体影像研究向主体受众研究转变的过程,其对电影受众的窥视审美体验的重视是一种辩证的历史发展逻辑的必然结果。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将银幕隐喻为"镜子"阐释了电影受众窥视审美体验的发生机制,而其对电影———"梦"的理解更成为电影受众窥视审美体验发生的关键。电影受众窥视审美体验的发生是受众以窥视为心理基础,以认同为心理机制的重要观影心理活动。 相似文献
6.
杨菊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15-18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市场上一批用高科技打造出来的以视觉奇观为主要审美标志的技术主义电影获得了广泛的市场认同。本文试探讨分析这批技术主义电影的诞生背景和它的审美价值机制。电影的技术本性、全球化的技术主义潮流、观众以视觉奇观为中心的审美趣味以及国家政府和广电总局对电影的重新定位这些因素构成了技术主义电影诞生的背景。而用数字技术制造视觉奇观来满足观众对视觉享受的审美期待视野和以观众的生死等人类的本能欲望为出发点来建构故事以及它的娱乐为本位则是技术主义电影的审美价值机制。 相似文献
7.
黄颖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25-27
原始巫术思维是建构天人合一审美关系的基础,而基于原始思维建立的天人合一关系,奠定了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基础.原始巫术思维和巫术实践促进了原始先民审美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艳霞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4(3)
荒诞,是西方美学的主要范畴,对于其审美价值的探析举足轻重.荒诞叙事从其叙事话语、叙事形象和叙事逻辑三个方面都显示了它的“陌生化”审美所在.荒诞叙事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借此能够让人们真正理解荒诞,最终能够摆脱荒诞,远离荒诞,直至消灭荒诞. 相似文献
9.
李欧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4)
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美育功能,故应充分发掘其审美因素,将其提升为一种美育方式。教学活动的审美表现可分为直观型,表述型和氛围型诸方面。教学活动的美育功能主要有:穿透性的愉悦功能,示范性的养成功能,辅助性的育化功能等。 相似文献
10.
论新历史小说的话语意义与审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旭东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5(1):33-36
本文从历史观念、导向、叙述形态三个方面切入文本,全面论证了新历史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从而总结出新历史小说的话语意义和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1.
马红超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4):80-82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集中体现了中国艺术的本质特点。中国电影艺术家将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理论,运用于电影视听时空艺术的创造上,追求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美学风格,为观众营造出既符合民族审美心理,同时又充分体现中国艺术哲学精神的影像之境。 相似文献
12.
张云鹏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29(2):41-45
形式、意义、世界三要素的相互指引表明,意义是审美对象“感性的统一原则”.人与世界的关系包含三个层次:前主客关系、主客关系、超主客关系,在不同层次上,相应地存在着不同形态的意义.对应于主客关系层次的意义,其存在形态是概念的,它诉诸人的知性思维;对应于前主客关系层次的意义,其存在形态是原始感性的,它诉诸人的一般知觉;对应于超主客关系层次的意义,其存在形态是纯粹感性的,它诉诸人的纯粹知觉.感性的存在形态决定了审美对象的意义具有如下特点:多样性、暧昧性、深刻性. 相似文献
13.
论审美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春时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2):7-12
审美解释是审美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在审美体验基础上对审美意义即生存意义进行的解释,是运用理智对作为生存体验的最高形式的审美体验进行反思、分析,从而获得自觉性,把握审美意义的过程和结果。审美体验是审美解释的基础和对象;审美解释是审美体验的概括和抽象。审美解释是获得审美意义的必要环节,是由审美体验到审美意义的过程。从审美体验出发,分解、打破这种体验的混沌状态,进入理解和阐释,就是文学意义的建构。审美解释包括两个环节,一是分离审美体验的身体性,产生审美意识,包括审美理解和审美判断;二是对审美意识进行反思,进入审美阐释和审美批评。审美解释必须包括审美评价(作为对审美情感的反思)和审美释义(作为对审美直觉的反思),且二者是同一的。审美解释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超历史性,是历史性与超历史性的同一。历史性是基点和起点,超历史性是超越和终点;审美解释的历史性是过程,是外在的形式,而审美解释的超历史性是结果,是内在的实质。审美解释本质上是超越性的,它突破历史的局限,成为自由的活动,并获致终极的审美意义--生存意义。 相似文献
14.
周均平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4(6):110-115
在语文审美教育中,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是实施和落实语文审美教育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提高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对于看出或发现语文美,按照美的规律传达语文美和创造教学美,乃至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自觉系统地学习美学、审美教育理论知识,经常主动地参加审美实践,积极追求、持之以恒,是提高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三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李艳丽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3):116-119
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理论,打破传统文论的樊篱,从理论到实践实现了文艺学研究方向的内转,对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探讨"陌生化"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审美突破,进一步从3个层面分析了达到"陌生化"审美效果实现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面对好莱坞式的全球化挑战,中国电影的民族审美不仅不该被淡化,反而应更予以重视和关注。从亚洲电影的发展中,我们不难寻见民族文化审美的强大生命力。而中国电影美学中最基本的文化指向——“天人合一”与重视“教化”、“伦理”等,又是中国电影最具民族特征的重要资源。今天,中国电影要有更好的发展,也仍应继续强调民族尊严、时代特色和走向世界,这无疑也是当下中国电影审美的主色调。 相似文献
17.
文学语言陌生化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田文强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1(2):43-47
"陌生化"是实现艺术目的一种审美方式,对文学审美有着重要意义。文学语言因自身的"自主性"特点和审美功能,其陌生化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语言意象的可感性、语言组合的超常性、语言表现的体验性。 相似文献
18.
设计审美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平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4)
设计审美的当代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由异质间性生成设计审美的本体意义,并以此构成当代文化典型表征;由普遍交往生成设计审美的社会意义,并以此展现当代社会典型景观;由系统关联生成设计审美的深层意义,并以此建构当代审美典型范畴。它们的互动张力构成设计审美的当代意义视域。 相似文献
19.
色彩是当代电影艺术最重要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之一.色彩在画面叙事和视觉美学的自我构建中,体现了当代影视和现代艺术的自我革新和体式变革,也体现了人类审美的时代追求与心理演进.新时代的审美文化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历史进程中,尤其关注色彩和色调在美术创作中的艺术构图、视界成型和哲理引导.通过研究电影色彩的叙事手法进一步探寻电影色彩的形式、时代、情感、伦理、原型的审美价值以及对审美公众的审美意义,有助于充分发挥电影色彩的价值,进一步探索电影创作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