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弗吉尼亚·伍尔芙既是一个现代主义作家, 又是一个女性主义倡导者. 她尤其关注女性写作的历史和现状.本文主要以其小说<达洛卫夫人>为文本,探讨伍尔芙如何力图把现代主义的小说艺术和其女性创作理论相糅合,为现代女性创作现身说法.  相似文献   

2.
伍尔芙创造了一系列全新的结构方式来构筑其小说世界,意识流是伍尔芙小说中常用的手法。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分析伍尔芙的作品意识流创作特点,并从叙事学角度,阐述了作者是如何把线性时间变为共时性时间,如何处理作品中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关系,及作者是如何从行动转向意识,如何通过塑造有限的个人来创造丰富的世界。  相似文献   

3.
论《达洛卫夫人》中的异化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达洛卫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芙成功地运用意识流手法写作的小说,充分地体现了伍尔芙的文学理论——主观真实论。其小说采用了特殊的方式,从不同的人物视角,描写了西方现代人的异化感和危机感,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产生了揭露批判社会现实的效果。伍尔芙的文学理论和创作精神是与她的时代精神和历史使命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4.
围绕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小说《到灯塔去》中莉丽.布里斯科这一形象展开论述,通过对莉丽十年前面对画布充满困惑,而十年后重返故地,触景生情,终于一挥而就完成画作这一线索的分析,认为伍尔芙在这部小说中塑造的莉丽是一个追求女性独立的"女儿"形象。她不仅反抗父权社会的压迫,同时要挣脱"母亲"的影响,以获得真正的自我;莉丽这一形象也体现了伍尔芙关于双性同体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5.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在她的小说《达洛卫夫人》中以意识流的形式和非理性主义思想观点深刻批判了统治社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揭露了理性下的残酷现实。面对扭曲的灵魂,为了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温情的精神境界,她表现出强烈的抗争。文章将从伍尔芙的创作背景和动机入手,分析她是如何通过小说人物进行“非理性”精神抗争的。  相似文献   

6.
简·奥斯汀和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英国两位杰出的女性作家。结合伍尔芙自己的小说批评思想以及她对夏洛蒂.勃朗特姐妹、乔治·艾略特的评论,本文从分析伍尔芙在《普通读者》中对于简.奥斯汀的评论入手,试图找出伍尔芙称奥斯汀为"最完美的女艺术家"的原因。本文作者认为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伍尔芙对于女性写小说的深刻见解和认同以及奥斯汀的作品很全面地体现了伍尔芙自己的小说批评思想。  相似文献   

7.
简·奥斯汀和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英国两位杰出的女性作家. 结合伍尔芙自己的小说批评思想以及她对夏洛蒂·勃朗特姐妹、乔治·艾略特的评论, 本文从分析伍尔芙在<普通读者>中对于简·奥斯汀的评论入手, 试图找出伍尔芙称奥斯汀为"最完美的女艺术家"的原因. 本文作者认为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伍尔芙对于女性写小说的深刻见解和认同以及奥斯汀的作品很全面地体现了伍尔芙自己的小说批评思想.  相似文献   

8.
简&#183;奥斯汀和弗吉尼亚&#183;伍尔芙是英国两位杰出的女性作家。结合伍尔芙自己的小说批评思想以及她对夏洛蒂.勃朗特姐妹、乔治&#183;艾略特的评论,本文从分析伍尔芙在《普通读者》中对于简.奥斯汀的评论入手,试图找出伍尔芙称奥斯汀为"最完美的女艺术家"的原因。本文作者认为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伍尔芙对于女性写小说的深刻见解和认同以及奥斯汀的作品很全面地体现了伍尔芙自己的小说批评思想。  相似文献   

9.
意识流小说流派是西方20世纪现代派文学流派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英国著名作家雏吉尼亚@伍尔芙凭其独特的意识流小说理论和意识流小说文本,成为了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文具体分析了伍尔芙的意识流小说理论及其意识流小说,即不同于其它意识流小说家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0.
约瑟夫·康德拉(Jostph conrad)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国杰出的小说家。他一生创作十三部长篇、八部中短篇小说集及大量散文随笔,其中以海洋异地为背景的小说不仅所占比重大,而且具有较高的心理艺术价值,构成其创作的精粹,这些作品以诡谲粗犷的原始风情与深邃幽微的心理探索为康拉德赢得了“海王”的声誉。 处在新旧交替时代的康拉德,虽然没有象后世(乔治王朝时代)作家乔伊斯、劳伦斯、伍尔芙那样给旧的文学传统以彻底的否定或质疑,但却率先摆脱了维多利亚时代传统小说的  相似文献   

11.
《飞蛾之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关于生命主题的散文名篇。文中,伍尔夫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生动而细腻地刻画了一只微不足道的飞蛾在与死神的奋力抗争中所演绎出的强烈生命意识,折射出伍尔夫高超的语言运用技巧和独特的主题表达方式。伍尔夫及其作品,一直深受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然而迄今为止,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尚显单薄。本文试图对散文《飞蛾之死》中丰富的修辞手法进行解析,以进一步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以及伍尔夫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2.
《奥兰多:一部传记》表面看似是一部人物传记,实际却是嬉戏般的浪漫传奇。伍尔夫通过充满想象力的虚构,叙述了主人公穿越时间、跨越性别的传奇经历,表现出了多维度的人物自我和时间概念,并以独特的视角审视、质疑正史,重构历史。通过这部小说,伍尔夫对历史的真实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试图真实地重写历史。其历史观具有前瞻性。  相似文献   

13.
美国女作家詹妮弗·伊恩的新作《恶棍来访》一举夺得2011年度普利策文学大奖。小说结构独特、构思巧妙,深刻地剖析了时间作用下人类痛苦与无奈的主题,展现了作者对"时间"和"人生"的多重思考。小说对传统叙事手法的颠覆以及对"时间"主题的全新阐述成为其获奖的重要原因,同时也使得作家伊恩跻身于当代美国文坛一流作家之列。  相似文献   

14.
伍尔夫文学对女性话语权的嫁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的先驱。本文分析了伍尔夫如何在生活和文学中争取更多的女性话语权,以及伍尔夫以小说为代表所进行的女性话语权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5.
《普通读者》中伍尔芙用轻松浪漫的笔调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天资聪慧、与众不同的简·奥斯丁,用写实的文字展示了一个出生卑微、柔中有韧的乔治·艾略特。前者的浪漫实际是在叙述一种理想,轻松背后更多是沉重;后者的写实则侧重表达抗争,直白之下更多是钦佩。同时伍尔芙用自己小说家兼评论家的实力,通过对两位女作家作品的细致品析让我们感受到她们即使令男人们也艳羡的成就。这一切都表达了伍尔芙作为女性同时也是女权主义评论家对父权制社会的控诉、对遭受不公的女性的同情和对理想社会的期待。  相似文献   

16.
《新装》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著名短篇小说。她通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美宝表现了她的女性主义观点。伍尔夫想以此展示女性在社会上无助、依赖、未接受教育的状况并试图找到改善这种状况的途径。小说中伍尔夫采用了大量的象征技巧以表现主题。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迟子建的"底层写作"显示出了不同流俗的精神内涵与审美价值。在她看来,是否具有道德感对作家具有决定性意义,作家要"目光能直逼人性深处"。很多作品流露出其对底层生存者命运遭际的深沉关切与同情,但她没有将自己的写作建立在单纯的批判、揭露和控诉之上,而是在苦难之中发现人间的温暖和柔情。迟子建的创作,确立了更具文学性和意义内涵更为丰厚的叙事伦理与故事模式。  相似文献   

18.
伍尔夫《到灯塔去》以“灯塔”取代传统小说的情节,让人物围绕这一道具展开感知、流动意识,不同人物的感知相互错位、对比,从而刻画出不同心理逻辑、塑造出不同人物形象。这些相互差异的心理逻辑,又因道具的统一,而在小说主题上实现深化统一。这部小说围绕灯塔还派生出窗口等众多次要道具,使人物心理错位进一步细腻、人物情感逻辑更加饱满充分,小说主题得到深化。小说中道具同时参与表层及深层文本的建构,这种道具手法近乎完美的运用,开辟了小说形式新的可能性,极大地拓宽了现代小说的审美域度。但这种意识流文本的优势对普通读者来说,却是一种阅读挑战。普通读者难以解读出人物意识逻辑的自洽性。伍尔夫的后期创作,在传统小说手法与道具手法间摇摆,也表明了意识流文本结构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聊斋志异》中《黄英》这篇小说,不应简单看作谈妖说异的怪异故事,也不应简单看作人妖相恋的爱情故事,它有着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以文学手法反映了明清时期儒学核心价值转换过程中儒家文化和市民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提出了“士魂商才”的商业伦理价值观的新命题,值得我们从文化学的角度作特别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面对消费主义时代,当代小说创作必须重塑自我,追求一种诗性的言说,讲述富于当下性的故事,创造与精神图景相一致的艺术结构,聚拢孕育性的生动"细节",发掘出意识下的"潜在的真实"与"灵魂的颤抖",而在真实的生活经验与虚构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真正进入生活的深处和根部,实现对于现实生活世界的有效"介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