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道教虽然崇拜多神,但更强调以人为中心,从我命在我不在天出发,主张依靠人自身的努力来实现得道成仙的目标。基督教以对上帝的信仰为中心,从原罪论出发,强调上帝对人的拯救,把人的活动视为神的意志的体现,以荣耀上帝为人生的使命。本文通过对中国东晋道士葛洪与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的幸福观的比较研究,来呈现道教与基督教对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理想所表现出的自觉意识,并力图从一个侧面来展示中西宗教基本精神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人观”的角度对道教与基督教进行了比较 ,即从人的起源、人神关系、人与自然、人性等方面比较两者的异同。这一比较不仅揭示了道教与基督教对“人”的不同理解 ,而且从中可看出道教以人为中心 ,人神同质 ,人可通过修炼得道成仙 ;而基督教以神为中心 ,人神不同质 ,人也不能变成上帝 ,人只待上帝拯救的不同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3.
中国宗教和西方基督教的基本精神有着很大的不同,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基督教所代表的文化系统是一种神圣目的论的世界观;中国宗教所代表的文化系统是非 神圣目的论的世界观。第二,在神灵体系上,中国是多神论;基督教则是典型而且严格的一神 论。第三,中国宗教认为人性本善,在道德实践上强调“人皆可为圣贤”;基督教则以原罪论为 其基础,强调人性的不完满,在道德实践上追寻上帝的启示。第四,在对人生的关注上,中国 宗教追求现世苦难的解脱和现世幸福的获得;基督教则追求彼岸的幸福,强调对现世苦难的忍 受和顺从。第五,中国宗教以人为中心,强调依靠人自身的努力得到解脱,对神采取功利的态 度,可称之为“役神”;基督教则以神为中心,强调神对人的拯救,把人的活动视为神的意志的 体现,以荣耀神为人生的使命,可称之为“敬神”。  相似文献   

4.
刘建新 《江汉论坛》2008,46(2):69-71
马克思是通过对市民社会的批判,揭示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现实基础的.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洞察了市民社会的本质,从人的历史活动去探讨人的发展问题;马克思通过对以"物的依赖性"为标志的市民社会进行批判,指出要实现人的解放,必须消除人性异化的根源;资本主义社会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根本缺陷,这一缺陷的克服就是人类要从阶级社会走向无阶级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5.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的研究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和阶级划分的标准问题进行了批判性的探讨。其中,希腊共产党人、法国“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政治学家尼科斯·普兰查斯(Nicos Poulantzas)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中的“多元决定论”出发,提出不仅要从“经济方面”来确定人们的阶级地位,而且强调要从“政治关系”和“意识形态”这种“多元结构方面”来决定人们的阶级地位。那么,政治和意识形态能否作为决定阶级地位的重要因素?普兰查斯是怎样提出并论证其观点的?我们应如何评价它?由此而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估价等问题,在此作一番探索性的评析,以求教正。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其当代价值主要取决于对核心主题的论证.追求人类解放(人的解放)是马克思、恩格斯整个思想体系的内核.围绕这一思想内核,其理论创造与发展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层面:社会理想的构建及对社会理想实现的研究.面对当代实践与时代的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核心主题日益彰显其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在理论上逐渐显示出"回归"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主题的性质,而且以改革开放为有效实现机制;改革开放的根本价值在于使广大人民获得第二次解放,而有效推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正是改革开放的马克思主义根本性质所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文化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及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与概括。 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其哲学基石,具有突出的实践属性、批判属性和发展属性;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其政治立场,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和人民属性;以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为其价值目标,具有解放人、塑造人和发展人的文化功用。从哲学基石、政治立场和价值目标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进行再次解读,是我们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有效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我国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现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早期通过批判利己主义,追求人的自由解放。他分析了政治解放所造成的人的二重化,进而阐明了人们的阶级差别和对立。通过研究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用人固有的社会本质来批判以货币为中介的异己交往关系,把自由自觉的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阐明黑格尔哲学中的自我是对利己主义的人的理论抽象。针对青年黑格尔派对人的孤立化理解,马克思强调,利己主义的人处于社会联系中。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现实的社会实践出发,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超越了费尔巴哈的类本质的观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既定社会条件下的现实的个人出发,批判了施蒂纳的极端利己主义等,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9.
人的现代化是中国社会从近代以来为之不解奋斗的根本目标,我们虽实现了民权解放、主权解放、国家独立、阶级解放和个体解放,但因宗法专制主义的遗存并没有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被钉在棺材里,埋葬在坟墓里,加上我们没有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所以,人的现代化问题还未能真正走出"五四"。人的现代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崇高价值目标,人的现代化与制度创新的互动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大命题。  相似文献   

10.
"阶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核心概念和重要分析范畴,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考察妇女问题的根本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认为阶级范畴存在着性别盲点,她们从阶级解放目标、阶级产生根源、阶级压迫内容以及阶级解放途径等方面批评了马克思主义阶级范畴的性别盲点。为完善这一范畴,她们通过吸纳激进女性主义"性的阶级"的性别视角、提出"性别分工"分析范畴、发展的父权制概念等路径,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自从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始终是所有先进的思想家们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然而,真正科学地阐明“人的自由解放”的含义,并为人类找到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的道路的,乃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历史规律的形成机制和表现形式、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的特殊路径、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这三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规律理论:马克思主义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来理解社会与个人关系,从而达到了历史研究的"真正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主张,对历史的思索和科学分析,总是从"事后"开始的,是从发展过程的结果开始的;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决定性,人的活动的选择性是规律性的体现并始终以客观规律为前提。  相似文献   

13.
哲学既是知识体系,又是意识形态.哲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以抽象的概念体系来反映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现实的社会运动,体现特定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哲学的显著特点就在于,不存在超历史的、囊括所有哲学的统一的哲学定义,哲学的位置是由现实的实践活动以及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使哲学的理论主题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使哲学的聚焦点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本体,从解释世界转向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对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中矛盾关系的理论反思.辩证法的批判性与实践唯物主义的革命性具有内在的同一性,这就是否定现存事物、否定资本主义制度.哲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关联、融为一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4.
基督教哲学把上帝看做最高的总体,它通过类比和分有的方法来完成上通下达.在本体论方面,基督教哲学主张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上帝的产物,一切事物因为分有了上帝的存有才得以存在.在认识论方面,它主张认识从知物开始,再到知人,最后到知天,最终获得关于上帝的最高知识.在伦理学方面,它主张上帝是最高的善,人因为分有了上帝的善而善,具体表现为智、义、勇、节四种德性.在历史观方面,它主张人类历史是一个堕落的过程,人类的真正希望在于世界的末日,人类世界的末日就是人类通达上帝之时.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通过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否定了哲学自身内在的规定性,以期实现由自由意识到实践力量的转化,从而充分肯定了实践力量的革命性。而“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的命题,又内在地与马克思提出的“消灭哲学”与“实现哲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以这种实践力量来“消灭哲学”使“哲学世界化”和“世界哲学化”来“实现哲学”。同时,马克思又强调必须把哲学同革命实践、无产阶级的斗争结合起来,以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高度统一。马克思要求“消灭哲学”和“实现哲学”,其宗旨在于强调哲学不应满足于对世界是什么的理解与说明,而应当致力于现存世界的革命化和人的解放,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超越历史上一切旧哲学的一次深刻变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  相似文献   

16.
胡雪萍 《北方论丛》2011,(4):108-111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南斯拉夫实践派代表人物马尔科维奇对通过否认事实、道德、规范与价值的内在关系来否定马克思伦理思想的思潮进行了深入批判。在他看来,马克思强调道德作为一种依托事实的规范,彰显特定的价值,蕴含着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普遍的人类道德是以特殊的形式与各种阶级特征相联系的,这些思想集科学性与道德责任于一体。否认马克思伦理思想的本质在于以缺乏历史特征的普世价值遮蔽马克思所提倡的阶级差别。  相似文献   

17.
王福生 《学术研究》2008,1(4):31-34
回顾上个世纪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的重大进展,对处于其逻辑起点的实践概念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分析是继续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走向深入的必要工作之一.实际上,马克思是从实践与人性之间的内在关系出发来思考实践问题的,即把实践看作人以意识为中介在社会中实现其自然本性的对象化活动.由此出发,马克思讨论了实践得以进行的内在机制即"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和实践的辩证性质即人通过实践而实现自我的辩证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孟宪霞 《理论界》2009,(9):30-31
当代社会,尽管马克思主义遭遇严峻挑战,但其基本精神至今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批判的精神,人的解放精神,实践的精神,阶级的精神,开放的精神,进行卓有成效的当代解读,对于中国当下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赖特的“当代资本主义阶级关系新变化”理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似乎既非纯粹无产阶级亦非纯粹资产阶级的中间群体.许多学者主张,马克思的预言并未实现,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两极分化的理论已经过时.在这种背景下,赖特针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关系新变化的实际,从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一般假定和基本框架出发,运用在学院社会学中产生的经验社会研究的方法,提出了当代资本主义阶级关系新变化理论.赖特的"当代资本主义阶级关系新变化"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以剥削为核心的阶级分析的一般框架理论;基于三种剥削形式的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理论;中间阶级的矛盾地位理论.  相似文献   

20.
白锐 《中州学刊》2001,(4):64-66
个人发展、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价值追求中的三个不同的层面,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发展构成人类解放的实质内容,而阶级解放则是其中的阶段性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