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论道德的谱系》中,尼采论述了奴隶道德颠覆主人道德并取得“道德中的奴隶起义”的胜利,在他看来,现代道德价值的真面目是内含“虚无主义病症”的“奴隶道德”,而与奴隶道德共同拥有“反应性”特征的怨恨是理解“道德中的奴隶起义”的阿里阿德涅之线。因而,想要破解尼采这一思想中的逻辑密码,进而立足当下重新评判尼采对现代性道德所做的“诊断”,就需要充分揭示“怨恨”在“奴隶道德起义”中的发生、发展的微观机制,进一步追问“道德的‘奴隶起义’及其所取得的颠覆性‘胜利’”的发生逻辑,这对于深刻把握尼采对道德价值的批判以及重思现代性来说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道德情感论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特色。在儒家道德情感论中,道德情感既是个体内在德性与外在德行相贯通的中间环节,也是社会进行道德示范、道德奖惩、道德规导等道德教化活动的必要条件。儒家伦理思想对道德情感的阐发是多维度的,往往使之与“情欲”“心性”“人道”“天道”“天理”等概念相互交织,并且借助“仁爱”“孝悌”“恻隐”“羞耻”“荣辱”等众多概念来表达其丰富内涵。由于重视和强调道德情感,儒家伦理思想没有仅仅以空洞的道德理想、抽象的道德命题、玄妙的道德精神呈现在人们面前,而是因为能够关心道德生活中的“人之常情”而显得更加具有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我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应该借鉴儒家重视和强调道德情感的伦理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3.
道德三论     
一、道德无意识在语言中,“道德”一词的涵义有二:其一,指人们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如“不同社会有不同的道德”;其二,指道德评价的肯定性结果,如“某某人的行为是道德的”。这两种涵义显然不同,前一个涵义是道德的基本涵义,而后者则与“好”、“善”、“高尚”  相似文献   

4.
儒学史上,儒学家对“诚”、“信”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诚”被认为具形而上意义;“信”,则更多地被注意到它的工具性价值。儒学史上被这样理解“诚”、“信”大体上可以归为法理学家富勒所说的“愿望的道德”和“义务的道德”两种道德类型。按“愿望的道德”和“义务的道德”的道德二分法来领会传统儒学中的“诚”和“信”,对我们思考当前诚信道德建设的理路不无启发:第一,“信”作为“义务的道德”提示以公共法规提供现代诚信道德的制度保证,第二,“诚”作为“愿望的道德”提示以私人信仰提供现代诚信道德的心理源泉。  相似文献   

5.
胡宏“致知”和“自反”的道德修养论是他伦理思想的实施系统。“致知”意在说明道德人格不能自发形成,有赖于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自反”意在说明人的道德品性必须经过自觉的磨练,在道德矛盾运动中经受考验。  相似文献   

6.
道德发展向“善”是我们的共同愿望,而道德求“真”是道德向“善”的基本前提。“真”是道德存在的现实基础,是道德得以发展的基本前提,是通向“美”的必经阶段。道德求“真”是指当代社会的道德发展要符合“真”,即道德要符合当代的社会生活实际,符合人们的思想文化实际,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新道德对现实“真”的需求反映了社会进步对现实“真”的需求,是伦理道德体系本身的科学化和具体化的客观要求,还是新道德规范从民族化转移到国际化视野中的实在要求。构建新道德规范求“真”,必须以“真”为本,至善至美;要与时俱进,不断发掘时代精神,丰富时代新内容,在新道德规范的构建机制上体现“真”。  相似文献   

7.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来源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一般认为,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有两个来源:一是休谟;二是卢梭。康德在对休谟的“因果大原理”分析与批判的基础上明确区分了“自然”与“自由”,从而为“道德”提供“地盘”;卢梭社会契约论展现出来的“普遍性原则”和“自由原则”促成了康德对先验纯粹的“道德法则”与“意志自律”原则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建构。除了休谟和卢梭,莱布尼茨也是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重要来源,其理性灵魂单子的“自发性”与“自决性”思想开启了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自由”理论---“先验自由”与“实践的自由”。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图式”范畴引入道德研究领域,并分析了它在道德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阐述了道德的“内核”和“外周”。  相似文献   

9.
由王小锡先生提出和论证的“道德生产力”理论,被夸大到了无所不能的地步,实在是言过其实。以王小锡先生为代表的“道德生产力论”者没有搞清楚道德概念的真正含义,不了解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符合每一个主体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属于“经济人”道德。王小锡先生的“道德生产力论”是建立在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曲解基础之上的。马克思在不同场合所说的“××生产力”,实际上指的是在生产力中包含着“××”要素。因而,从马克思的“××生产力”的概念中,不能逻辑地推导出王小锡先生的“道德生产力”概念和他的“道德生产力”理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当前青少年犯罪的归因分析 ,追问道德救赎的可能性。“法”的规定性告诉人们不可以做什么 ,“道德”的规范性和提升性告诉人们能够做什么 ,如果我们的道德教育仅仅停留在“文明行为”——道德的底线上 ,“道德救赎”尚不能开始 ,只有当个体的信仰之旗被撑起 ,良知被唤醒 ,才有可能走向“道德救赎”。也就是说 ,“道德救赎”必须通过整体的价值规范与个体的价值选择来共同支撑并完成。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为人民服务”的最初提出及其基本道德内涵、重大历史作用;六、七十年代以后,“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功能被弱化,人们对“为人民服务”道德内涵的误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为人民服务”道德内涵的科学理解。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所构筑的理性世界,以及启蒙时代以降生成的“普世伦理”,并没有为人类全体确立真正的、共同的伦理道德共识。人类是否能从“交往—实践”与“伦理—观念”的双重维度中建构起命运共同体,成为这一历史时代的“时代之问”。确立道德共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伦理建构的基本方式,旨在协调人类复杂的交往关系。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发掘人类道德共识的利益根源,超越元伦理学中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普遍主义的论争,从“渐进道德共识”与“未来道德共识”相统一、“底线道德共识”与“终极道德共识”相一致、“自发道德共识”与“自觉道德共识”相协调、“境遇道德共识”与“一般道德共识”相适应的致思进路出发,即从时序、性质、生成状态与实践四个层面着手确立道德共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伦理道德层面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3.
企业公关危机的成因很多 ,但主要有 :企业自身、突发事件、宣传报道。应对之策是 :当企业“平安无事”时 ,应居安思危 ,作好充分准备 ;当有危机“苗头”时 ,应防患于未然 ,把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 ;当“大祸临头”时 ,应沉着迎战 ,努力把危害减少到最小程度 ,并力争把“坏事”变成“好事”。  相似文献   

14.
中国目前尚处于道德他律阶段,大学生道德现状不容乐观,道德教育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应从最基本的阶段开始。首先借助一定制度的权威,施加一定的压力,使道德主体“依从”,在此基础上,道德主体经反复的道德实践,体会道德的付出和回报,逐渐对道德规范“认同”,然后“内化”,达到社会理想的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15.
道德建设需要有一定的基础和环境,形成道德场。在和谐社会的建构中,大学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园优势建设道德,同时又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强道德建设。以深刻认知道德的“应当”为基始,以自觉道德的“应当”行动为诉求,以提升道德的“应当”境界为指向,在创造“人与校园互动效应”的道德场中,不断提升大学教师的德性涵养,铸就现代大学教师风范和师德精神,为培育新型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相似文献   

16.
“道德力”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中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主体“道德力”的培养和开发问题。“道德力”是主体活动的一种能力。是主体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能力;“道德力”是主体的“内得”和“外施”能力,即道德修养力、实践力和影响力;“道德力”是主体的“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7.
西方17—18世纪源于唯名论的经验主义、狭隘的唯物主义和唯科学主义给人类的道德、正义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它彻底否定了道德、正义在本体论上赖以生存的形而上学,将人类贬斥为与动物为伍的边缘。为了拯救区别于动物的道德、公平正义,首先是康德从非本体论的、形式主义的道德出发,论证了理想主义的道德;其次是现象学派的舍勒从情感主义为切入点,构建了道德的本体论,论证了价值的实在性、价值模式的多层次性、知识的多元性,并提供了“善”的判断标准;而哈贝马斯在康德的理想主义形式主义道德、舍勒的实在主义道德基础之上,一反“独语论”、“单主体性”的道德论证模式而采取“主体间性”,实现了从“单主体”、“意识理性”、“先验道德理论”到“交互主体性”、“交往理性”的范式转变,为道德伦理正义、政治哲学的程序化转向提供了哲学上认识论以及世俗理性的重构基础,提出了现代道德、政治正义得以获致的程序模式和程序原则。   相似文献   

18.
在“无偿+诺成+非要式”的契约模式下,“道德义务性质”赠与排除任意撤销权的理论正当性可以得到证成。实务中“道德义务性质”赠与纠纷可类型化为四种,应分别予以处理。离婚协议中对未成年子女的财产赠与条款具有“道德义务性质”;夫妻间赠与具有“道德义务性质”;父母对成年子女的赠与原则上不具有“道德义务性质”,但促进成年子女婚姻关系缔结的赠与除外;其他亲属间赠与,仅近亲属及长期共同生活的其他亲属间的“扶助”性赠与具有“道德义务性质”。  相似文献   

19.
王阳明心学在道德培养上有三种路向:第一种从“负的方法”(格心)开始,其道德培养的理路是“格心-去恶-致知”(由反至正);第二种从“正的方法”(良知)开始,其道德培养的理路是“良知-传习-为善”(由正至正);第三种从“合的方法”(知行合一)开始,其道德培养的理路是“良知-念发-意行”(由知至行).在这三层结构中,“格心”是起始,“良知”是目标,“致良知”是途径.阳明心学的“行”是内心世界的“意行”,不是道德实践的“践行”.大学生道德培养的着力点是防止“知”而“不行”.内外统一、实践考察、德福统一是防止“知”“行”脱节的枢机.  相似文献   

20.
“以病人为中心”的深层次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病人为中心”是医院管理道德和医患关系道德的核心话语,其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在医患关系道德建设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一是要“以病人为中心”,这是医患关系道德“以人为本”的核心,二是要“以医务人员为主体”,这是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关键,而且要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共同指导医患关系道德建设。“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对于我们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