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新时期现实主义小说流变论--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视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文学的辉煌,其内在推力是现实主义小说诗学理论逻辑进程的不断反刍.从"伤痕文学"到"寻根文学"的演绎,个中现实主义诗学理论之探险,鼓荡着文学本位的一再位移,从而终结了传统现实主义,又锻打着新现实主义诗学理论的新质.  相似文献   

2.
新写实小说成为一个文学史事件的同时,有关“新写实”的文学批评也成了一个颇受争议的理论命题。在现实主义批评内部形成了两派:“折衷派”与“回归派”。“折衷派”认为,新写实出现在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双重低迷的情况下,它是在对两者超越和改造后形成的新的创作理念和倾向。“回归派”认为,新写实小说是对现代主义文学围攻的突破,是传统现实主义在新历史阶段的回归。“折衷派”和“回归派”的理论阐释都体现了在现代主义话语冲击下,现实主义话语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俄罗斯文学在现代主义小说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20世纪的俄罗斯现代主义小说表现出一种"多元文化立体融合"的文学特质,即它以现代主义思想和现代主义艺术特征为主要内涵,同时又包容着现实主义主题和现实主义艺术特色,不管是在文学内容方面还是在创作艺术上,它都追随着西方现代文学的大胆创新,同时又继承着俄国民族文学的优秀传统。传统性与现代性、俄国性与西方性的完美融合,构成了20世纪俄罗斯现代主义小说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采。  相似文献   

4.
毫无疑问,曾经在文坛上盛极一时的新写实主义,是从现实主义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创作方法,但它又不是传统现实主义的复制与翻版。由此而产生的新写实小说,则是在传统现实主义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现代小说的某些观念和技巧,从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审美品格的小说,并因此而一度焕发出勃勃生机。现在这股潮流虽已逝去,但冷静地对其进行反思和总结,应该是不无意义之事。笔者以为新写实小说的最大特征就是现实的潜入和理想的匮缺,现试述如下。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所谓新写实小说,从总的文学精神来看仍属于现实主义大范畴,是现实主义的发展和深化,是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相异的一股潮流。“新写实”的出现,是一批写实型作家审美意识调整的产物。如近期发表的高晓声的《触毒》、赵本夫的《走出蓝小河》、朱苏进的《在绝望中诞生》、《范小青的《顾氏传人》等。这些作品站在时代高  相似文献   

6.
王媛 《学术探索》2013,(11):95-98
二战后,在美国小说领域出现了现实主义的新的繁荣,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以现实主义创作为倾向的小说家,然而由于受到战后美国政治、经济、各种新思想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心理变化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注定要不同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它是经历了战后各种思潮和主义洗礼的具有新特色的现实主义,学界将其称为新现实主义。本文对新现实主义小说进行了界定并以约翰·契弗、塞林格及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为例,阐述了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特色,认为新现实主义小说是战后美国小说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20世纪末、21世纪初,俄罗斯现代主义小说崛起,呈两次"风暴"状,或者说是以"杠铃"的形式,出现在俄罗斯文坛.前一次以象征主义、意识流、表现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诸种现代文学艺法为其主要文学性征,后一次则突兀出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文法艺术.连接这两次高潮的是境内现实主义的现代化传承和境外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俄罗斯现代主义小说与现代主义诗歌和戏剧一起,共同缔造了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8.
余华的新作《第七天》中呈现出一种面目新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细读文本后,从小说叙事层面分析,《第七天》丰富了中国当代小说叙事的样貌,拓展了小说"怎样写"的新路径,又一次呈现出小说写法新的可能性的操作示范。从内容上看,作家承续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学对国民性批判的启蒙传统,以直面生活的道德勇气和艺术才华叙写当下中国转型期的生活真实,描绘出另一种现实主义风貌的时代画面。  相似文献   

9.
就20多年来的新写实小说研究来看,其中绝大部分研究都是在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框架中将其视做一种作家作品的集合。拓展新写实小说研究的出路在于将其视做一个具有历史性的文学事件,充分注意到参与这一文学事件的媒体、批评家、文学机构的主体性作用,同时,运用文学社会学的方法重新激活新写实小说研究,重审这一文学事件兴起过程中的复杂历史因素。  相似文献   

10.
论新写实小说的后现代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写实小说具有传统现实主义面向生活的特征,它力图准确、真实地再现现实人生的千姿百态,然而这种再现又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在思想倾向上新写实小说消解深度追求和价值追问,放弃启蒙理想和精英意识,崇高感为世俗欲望所淹没,权威话语为众声喧哗所颠覆;在艺术上则取消宏大叙事,作者意图消泯于零散化、平面化的叙事笔调之中,展示生活本身的目的大于对情节完整与精巧的追求,平凡琐屑的生活现象充斥文本,文学与生活的二元对立关系被淡化乃至消解。这些都体现出一种后现代主义价值立场和美学趣味。  相似文献   

11.
《暂坐》这部小说从空间转换、人物叙事以及细节描写的各个方面体现出了贾平凹的都市想象,隐含着作者独特的意识以及对现实主义的理解.小说在对时间、空间的描绘中体现出了贾平凹在现实主义文学中的独特位置,并从中可以窥探出中国现实主义的多样形态,这是研究贾平凹作品现实主义的有效通道.文章从《暂坐》这部小说入手,深入探讨贾平凹作品中的都市想象和现实主义,并对其普遍性和特殊性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2.
九十年代以来,在文学自身发展和市场作用下,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流.但此时的现实主义是开放性、多元化的,具有现代性气质的.如阎连科的现实主义写作具有魔幻色彩,陈应松的写作具有寓言的象征性喻指,鬼子的小说具有极端化叙述特征.现实主义文学的现代性气质,是中国作家在世界文学参照系下的自觉努力,也将是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整体中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文史哲》2021,(5)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历经现代社会剧变和文学变革,中国文学传统始终在赓续革新。从古典时代到现代,可以梳理出两个基本传统:其一是"抒情传统";其二是"史传传统"。从古典时代的四大名著起,小说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进入现代,小说更是构成了文学的主导形式,"史传传统"也以现实主义之名占据美学规范地位。20世纪中国的文学和文化变革始终为激进现代性所支配,直至1990年代,传统文化才获得正面肯定,而文学充当了先知先觉的角色。1990年代以后,乡土中国叙事以其内隐的"史传传统"为中国文学创建出一批重要作品,也有一批作家走向成熟,中国文学做出了非同凡响的伟业。在这一意义上来说,传统延续至今,富有活力的当代文学证明了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传统与当代以隐显的两种方式推动中国文学的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文学传统看新写实小说鲍云峰新写实小说作为新时期以来最有实绩、最具影响的文学潮流之一,已引起了评论界相当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这些讨论尽管见仁见智,臧否不一,但有一个共同点,即大都满足于把这种小说创作拘囿于我国当代文学的狭小视野,用以往现实主义理论的...  相似文献   

15.
从"推动当代文学经典化"的角度"重返80年代",会发现阿城小说在立场与观念、题旨与人物、语体与文体方面都具有实质的创造性:他为文学寻根,疏离宏大叙事,回归世俗精神和生活美学;他的小说"三王"复调多义,塑造的人物具有原型意义,留下了巨大的阐释空间;他进行语体试验和跨文体写作,创作出了具有文章之美的诗化小说和新笔记小说。以阿城为"文化起义发动者"的寻根文学疏离了批判现实主义传统而走向了文化保守主义,标志着80年代"新启蒙"运动的终结。  相似文献   

16.
作为当代新加坡最有影响力的英语女作家之一,林宝音在新加坡国内外享有巨大的声誉.林宝音用现实主义的小说创作描绘了当代新加坡社会的人生百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林宝音的小说创作反映了新加坡英语文学从批判现实主义到新现实主义的转变,是新加坡英语文学的一个缩影.学习和研究林宝音的文学创作,对于我们了解新加坡文学和新加坡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07年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创作倾向可以概括为是后现代的现实主义.她以宏大的时代和世界作为创作背景,其笔触几乎涉及20世纪所有的重大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把具有传统的英国现实主义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同时,她又在其作品中创新性地运用了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成为把现实主义内容与后现代主义形式有机结合的典型代表.之所以莱辛能够取得现实主义题材与后现代主义技巧高度统一的成就,在客观上说,与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和20世纪国内外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现代主义文学的式微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崛起有关;在主观上说,则与她个人的成长经历、生活经历和文学经历以及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对她的影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新写实、新状态、新体验“三新”小说是“后新时期”诸多“新潮”文学中,三种“新”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写作方式。本文分析了“三新”小说产生的文化语境;分析了“三新”小说与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传统现实主义以及新时期文学中先锋、新潮小说所运用的具有西方现代派意味的,从叙述方式到写作内容完全“私人话语”的写作方式的异和同;分析了“三新”小说的“新与旧”的区别,指出了“三新”小说力图打破艺术与现实,精神与实际的分离感、隔膜感,表现出的很不相同的对世界、对自我主体的体验、认知方式、价值观念及审美观念。同时,也指出了小说作为一种精神提升的可能性展示,“三新”小说的艺术价值以及其艺术价值的有限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文学虽有其自身产生的历史土壤,但主要表现出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相同的特征:深度模式消失,主体的零散化,反对智性,反对解释,任意模糊艺术与生活、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等。SO年代中期以来的新写实主义、第三代诗歌和先锋小说,是典型的中国后现代主义的文本。由他莉、方方、刘震云等人担纲的新写实主义文学,一反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现实主义经典理论,致力于对平民百姓很难的生存意识和抑郁的生命意识的描述,借写庸人琐事来实现对典型的消解,借抛弃理想来达到对传统的反叛。在传统现实主义中所固有的主体情感…  相似文献   

20.
在台湾,现实主义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最早出现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思潮。作为一种自觉的文学思潮,它是在外国现实主义和大陆现实主义文学的双重影响下发生的。早在1926年,台湾新文学现实主义的开创者赖和就指出:“台湾的新文学,虽不是创作,却是光明正大的输入品,决不是赃物……新文学是发见的世界,任各有能力的人去自由垦植,广阔地开放着,纯取世界主义,就是所谓大同者也。”①赖和这段话,阐述了台湾现实主义文学兴起时的三个事实和特点。首先,台湾新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不是本地传统文学的产物,而是“光明正大”的外来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