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3年10月,胡适在致友人的一封信里说:“二十五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而《民报》与《甲寅》还算不上”。这三个杂志各自代表了什么时代,胡适在信里未做说明。我现在对《时务报》和《新民丛报》所代表的时代也略而不论,仅对《新青年》以及接续《新青年》的《向导》及其所开创的时代,做一简要的论述。《新青年》月刊原名《青年杂志》,于1951年9月15日由陈独秀创刊,1922年7月终刊,共出版了9卷54号。第一、二、三卷由陈独秀主撰。从1918年1月第4卷1号起,改  相似文献   

2.
一九一五年九月,《青年》杂志问世,从第二卷改名为《新青年》。这个杂志的创刊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它的行世,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陈独秀是《新青年》的创办者,又是《新青年》的主要撰稿者。他在《新青年》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以《敬告青年》为题的发刊词,说:“充塞社会之空气,无往而非陈腐朽败焉”。对当时中国陈腐的思想、孔孟的反动旧礼教和封建主义的旧文化,  相似文献   

3.
1920年1月底至2月初,上海厚生纱厂到湖南招收女工一事在湖南省会长沙引起了强烈反响,社会各界在长沙《大公报》、《湖南日报》、上海《时事新报》、《星期评论》等报刊上就此事展开了激烈辩论。时任《新青年》主编的陈独秀选择其中的15篇文章,加上自己的评论《我的意见》一起以“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编入《新青年》的劳动节纪念号(第七卷第六号),这组文章反响甚大,影响深远。后人甚至认为此文标志着陈独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初步形成。而参与其中的穆藕初、朱执信等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朱执信(1885-1920)是孙中山先…  相似文献   

4.
新青年社是党在早期建立的出版机构之一,成立于1920年九月。它除了出版著名的《新青年》杂志外,还出版了不少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的书籍。 新青年社是由出版《新青年》杂志而命名的。《新青年》杂志创刊于1915年九月,从创刊号起至第七卷第六期止,均由上海群益书社发行。第一卷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陈独秀究竟生于哪一年?目前有两种说法:武汉师范学院历史系《历史小辞典》编写组编写,1981年1月出版的《历史小辞典》第109页称:陈独秀生于1885年。而《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1979年9月出版的《辞海》第987页称:陈独秀出生于1880年。该书1963年12月版亦持此说。但是,根据民国七年三月十五日发行的《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第230页刊载的陈独秀《丁巳除夕歌》,一名《他与我》一文推算,我认为,陈独秀应出  相似文献   

6.
《新青年》杂志最初是依托上海群益书社出版发行的,群益书社为此承担了很大的商业风险。等到形成品牌之后,《新青年》同人开始寻求经济独立;随着陈独秀的政治倾向日益明显,同人内部也出现严重裂痕,致使一度辉煌的《新青年》月刊在内忧外患中归于终结。一、《青年杂志》的创刊据  相似文献   

7.
论民初教育界的进步知识分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初年(1912—1919),教育界集中着许多进步知识分子。本文就其投身新文化运动,培养与聚集革命力量,推进近代教科文事业等方面,作一初步探讨。辛亥革命以及“二次革命”的失败,实际已宣告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行不通,提出了寻求新的救国道路。而在寻找新的道路上,《新青年》起着重要作用。沈尹默、高一涵、钱玄同、胡适等大学教授,都参加过第六卷以后《新青年》的编辑。更多的人为《新青年》撰稿,发表了一批颇有影响的文章。在《新青年》一至六卷  相似文献   

8.
1919年的《新青年》一至五卷合装本出版广告不仅提醒后人,批孔并非空穴来风,又说明《新青年》此后的作为,以至许多现今正在讨论的问题,几乎全都派生于批孔,并预言将来必会因此产生许多纠葛。2至3卷《通信》较之陈独秀《新青年》上的批孔文章,更具有批孔过程的纪实和实录性,而可见这一过程的艰难和丰富。对批孔与文学革命二者由此及彼的关系体味最深的,除了陈独秀、胡适,就是钱玄同,还有鲁迅、周作人。在此后的历史上因此而产生的一次次纠葛中,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并没有在这些当事人身上隐去,所发出的声音虽然有别,但是都一致坚守《新青年》当年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新青年》同人的经济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青年》杂志最初是依托上海群益书社出版发行的,群益书社为此承担了很大的商业风险.等到形成品牌之后,《新青年》同人开始寻求经济独立;随着陈独秀的政治倾向日益明显,同人内部也出现严重裂痕,致使一度辉煌的《新青年》月刊在内忧外患中归于终结.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我国的政治革命和文化革命,从此由旧民主主义时期进入新民主主义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杂志为阵地造成了强大的声势。早在一九一五年九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自  相似文献   

11.
<正> 恽代英是考茨基《爱尔福特纲领解说》一书最早的中文版译者,书名为《阶级争斗》,1921年1月由新青年社作为新青年丛书第八种在上海出版。这本书是考茨基对1891年10月德国社会民主党在爱尔福特代表大会上所通过的爱尔福特纲领的理论部分(导言)所作的解说。在书中,考茨基虽然回避了无产阶级专政问题,但却大体上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作了比较深刻的分析,论证了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也对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作了简明扼要的描绘。恽代英是怎样翻译这本书的呢?1920年1月,武汉的几所大学邀请胡适去作学术讲演,胡因要在北京作杜威讲学的翻译,就推荐陈独秀代他“去武汉一行”(《胡适的自传》第九章)。在武汉讲学期间,“陈独秀曾请恽代英长谈一次”,“陈独秀不久即离武昌赴沪,并交邮寄来  相似文献   

12.
<正>一 白话代文言的主张 到底起自何时 多年以来,人们都把以白话代文言的倡导功劳,记在胡适、陈独秀等人名下,说此种主张自“五四”前办的《新青年》始。其理由是: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就提出要以白话文学为正宗;同年2月,他又在《新青年》上发表过八首白话诗;与此同时,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学革命论》一文中,明确表示:“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 目前一些已出版的中国现代史论著,几乎均  相似文献   

13.
“文学革命”的蓄势和起点,与北京并无太大关联.五四文学革命的酝酿与发动,是上海时期《新青年》杂志的荣光,无论陈独秀鼓动的思想革命,还是胡适倡导的文学革命,其雏形、基调在上海时期就已经奠定,北京时期不过加以扩大与深化而已.文学革命由小圈子内的讨论变成全国的舆论焦点,与“双簧信”事件有关,而这一事件是非常“海派”的.文学革命的先锋胡适、陈独秀、刘半农和钱玄同,都是在上海起步的;五四时期重要的文学观念和富有审美冲击力的创作,大部分出自上海的作家.  相似文献   

14.
(一) 一九一八年一月, 《新青年》四卷一号刊登了胡适、沈尹默、刘半农的白话诗九首,这是在“五四”前夕“文学革命”口号提出后首先出现的新文学作品。过了两年,即一九二○年,胡适的《尝试集》初版问世,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部新诗集。集名“尝试”,是胡适反陆游的诗句“尝试成功自古无”之意,主张“自古成  相似文献   

15.
早先《新青年》一刊由陈独秀创立于上海,是上世纪20年代最具改革号召力的杂志,一度在五四运动期间发挥重要影响力,后"新青年"一词被用来代指时代背景下的青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这些年网络时代迅速发展,中国当代青年的成长环境较之以往发生巨大改变,对新时代下新青年,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新定义和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对"新青年"这一概念最初被提出的历史背景进行描述,再结合新时代下的社会背景引出"新青年2.0"概念,并着重对其采用的发展模式和运营方式展开详细叙述。  相似文献   

16.
1921年 8月初,《新青年》改为中共中央理论刊物,由陈独秀任主编;《共产党》月刊改为中共中央党刊,由李达任主编。9月上中旬,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人民出版社,作为党的出版发行机构,  相似文献   

17.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即重视"女子问题",讨论却难以展开。2卷1号刊出"新青年记者启事",以《女子问题》专栏向女性征稿,所发文章几乎相一致把现代女性定位于"贤妻良母"。《新青年》进入北京大学后,"贞操问题"有如疾风暴雨式的讨论,触及了妇女更为根本的境遇及其文化根源,提出女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胡适执编的6卷4号,在与质疑破"贞操道德"之声的商榷中加强了"立人"之旨归。历时四年一波三折的"女子问题"讨论的付诸实践,重要成果之一是"她"字的创造。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新青年》最早发表的新诗,现有的一些现代文学史及论文中,一般都沿用朱自清先生《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的说法:《新诗第一次出现在《新青年》四卷一号上,作者三人,胡氏之外,有沈尹默刘半农二氏;诗九首,……”因此往往把四卷一号(1918年,1月)“三巨头”的诗作为中国新诗的始作,新近出版的唐弢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也是如此以为,而且特地作了这样的说明:“1917年《新青年》第3卷第4期上虽已有  相似文献   

19.
怎样评价五四时期的陈独秀?这是当前史学界关心的问题之一。陈独秀,安徽怀宁人,早年留学日本、法国,一九一五年主编《新青年》杂志,一九一八年和李大钊创办《海周评论》,发表过许多文章,在五四运动中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认为,对于陈独秀当时的著作、思想和活动,及其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进行客观的研究和科学的分析,给予实事求是的公  相似文献   

20.
本文回溯了五四时期 ,在以陈独秀为首的《新青年》杂志与以杜亚泉为代表的《东方杂志》之间展开的东西文化论战。着重评述陈杜二人关于中国传统文明、文化统整特性等问题的不同文化论点 ,并且对双方的论战心态、讨论文化的不同观点作出进一步分析。文章摒弃绝对的政治性判断 ,将此文化论战阐释为追寻现代化发展的两种不同价值取径 ;同时基于历史主义的立场 ,肯定了《东方杂志》作出有益的学理性勘探 ,但指出在革命的历史情境之下 ,平静的学术立场终究无法摆脱无奈的命运 ;《新青年》适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 ,因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