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场利率的稳定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以及实体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市场利率波动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影响。首先,本文构建了考虑市场利率波动的银行信贷决策模型,并通过该模型分析了市场利率波动对银行信贷结构的影响机制。接着,利用2007—2017年我国银行业信贷结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当市场利率波动增大时,银行多数类别贷款的新增贷款量都有所下降,而公司商业贷款和信用贷款对市场利率波动更为敏感,银行信贷结构发生变化。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不同货币政策环境下,以及对不同种类的银行,面对市场利率波动银行有不同的信贷结构调整行为。最后,本文研究了市场利率波动与银行贷款集中度的关系,结果发现市场利率波动率对银行贷款的行业集中度无显著影响,但对客户集中度有显著为负的影响。结论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应更多关注利率风险。  相似文献   

2.
破茧而出 从2004年10月29日以来,利率走出下降通道,形成上升拐点后,已经第4次上调存贷款利率,每次0.27%,尽管幅度不大,但银行业存贷款利差大,对贷款人心理影响十分明显。这些年随着银行间房贷业务竞争激烈,各大银行在加息背景下开始竞推固定利率房贷业务。固定利率是相对于浮动利率而言的,在约定期限内确定贷款利率,不随利率的变化而改变。当此轮加息周期开始后,许多房贷族开始倾向于选择固定利率房贷。  相似文献   

3.
中国于2022年上半年出台了一揽子政策,扩大信贷投放、推动实际贷款利率下行,然而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初期主要经济体下调利率导致经济滞胀和资产价格持续攀升。采用混频马尔可夫区制转移动态因子(MF-MS-DFM)模型测度中国经济周期,并通过反事实结构向量自回归(CSVAR)模型考察不同经济周期阶段内利率下调对中国宏观经济和资产价格的影响及其金融信贷渠道的作用。结果表明,经济扩张期内利率下调加快金融信贷扩张,金融信贷渠道放大利率下调对宏观经济的刺激作用;经济收缩期内利率下调抑制金融信贷的扩张速度,金融信贷渠道导致利率下调的宏观经济提振效果减弱;经济扩张期内金融信贷渠道会放大利率下调导致的人民币贬值与房价、股价上涨,缓解利率下调导致的债券价格上涨。研究结论证明,金融信贷渠道对利率下调的宏观经济提振效果具有显著影响,且可能导致经济收缩期内利率下调无法有效刺激经济复苏,经济扩张期利率下调的房价、股价存在信贷驱动因素,可为政府和央行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我国1996年的两次调低利率,从政策动因、宏观效应、政策影响、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剖析,指出调低利率是我国利率发展的一个长期趋势。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利率市场化的持续推进,我国利率衍生品市场经历了迅速的发展。通过实证分析来探究推动利率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包括银行信贷、债券市场、利率等在内的各种驱动因素,发现我国利率衍生品市场发展中存在着显著的信贷效应、债市效应、利率效应和动量效应,其中动量效应最强,债市效应最弱。最后,提出了加快利率市场化、扩大市场参与者、丰富衍生品种类、加强市场监管等完善利率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英格兰银行几乎没在2007年12月之前调整过利率。它在受权执行控制金融政策后的10年里仅对利率作过一次调整,那是1998年因为担心全球经济严重衰退而将利率调低了0.5%。2007年12月6日,马文·金(Mervyn King)领导下的央行打破习惯,把基准利率从5.75%调整到5.5%降低了0.2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7.
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的研究对指导农村信用社建立高效的贷款利率定价体系意义重大。国外学者们从市场结构、银企关系和风险管理等不同侧面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定价行为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许多定价模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贷款利率定价理论体系。国内对贷款利率定价的关注比较晚,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的研究很少结合中国农村信用社的特征和转轨经济的特殊国情,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进行研究日益迫切。  相似文献   

8.
4月《财经国家周刊》刊发了《揭秘温州高利贷》一文,其中写道:目前温州的民间借贷市场,利率水平已达历史峰值,一般为月息6分,即6%,一年的利率就是72%,最高甚至高达月息15分,就是年息180%。而经过4月6日央行加息后,目前一年定期存款利率才325%,差距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相似文献   

9.
7月6日晚央行再次宣布加息,自2011年7月7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25bp,调整后将分别升至3.5%和6.56%,其他期限利率也随之调整。这是今年以来央行的第三次加息,与前两次加息有所不同的是,本次活期存款利率没有变化仍然保持0.5%,同时从短至长的各期限利率水平均上调了25bp,即存贷款利率整体上移了25bp(除活期),而前两次加息是有差别调整的,长期贷款利率要略小于中短期。  相似文献   

10.
我国利率体制现状及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息率是国家调节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强有力的经济杠杆,在现代商品经济生活中,如何使利率手段真正成为宏观调控的有力工具,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行利率制度缺陷带来的问题以及形成利率制度缺陷的原因,探讨了影响利率市场化的制约因素,最后对实现利率市场化提出了构想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明了目前我国利率的特征和现状,分析了利率市场化的障碍,进而提出了利率市场化的目标,步骤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利率市场化已经持续进行了18年,目前只剩下存款利率上限还未完全放开。通过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实际为例,在分析评估利率风险、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和变化趋势基础上,对利率市场化下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健全利率风险管理体系、提升利率风险管理技术、提高定价能力和发展中间业务等建议,将利率风险降至最低,不断完善银行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13.
自2005年我国推出首个利率衍生产品债券远期,人民币利率衍生产品近三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成交量成指数增长,2008年达到9240.6亿元。2007年SHIBOR(上海同业拆放利率)正式发布,并在利率衍生品交易定价中发挥重要作用,使得人民币利率衍生产品得到快速发展,以SHIBOR为标的的利率衍生产品交易量占11%。本文通过分析人民币利率衍生产品现状,研究了人民币利率衍生产品标的的选择,指出应选用隔夜SHI—BOR作为标的,设计利率衍生产品。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生,结合发达国家的改革经验,分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策略。本文旨在强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认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回顾我国1996-1998年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的基础上,对中国人民银行1996年两次降息,1997年一次降息,1998年三次降息共计6次连续调低利率的原因逐年进行了综合性地分析。针对我国当前实际利率水平仍率偏高的现状,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一系列热点问题,对第7次降息的可能性作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利率深化理论在发展中国家有效实施前提条件的理论界定及其实证检验,指出发展中国家实施利率改革尽管为金融体系增添了一些活力,但利率深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却并不十分明显。并指出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的重点不在于盲目放松利率管制和提高利率水平,而在于建立一套能准确灵敏地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的利率机制。  相似文献   

17.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作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路径的关键手段,最大特点是引入中期借贷便利(MLF)作为“利率锚”。以LPR新机制改革为切入点,运用OLS、TVP-VAR模型验证以MLF为“利率锚”的有效性,构建VAR模型探究市场化“利率锚”的最优选择问题。结果表明:LPR新机制下从贷款基准利率到MLF政策利率的“换锚”改革仅仅实现初步市场化,“利率锚”的市场化程度对货币政策传导作用尤为重要;从基准性和稳定性两个方面比较分析Shibor、Repo和DR 007三种备选利率,确定DR 007为市场化“利率锚”的最优选择,加深“利率锚”市场化程度,提高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有效性,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一、民间借贷的利率可否高于银行?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数),否则要受到限制和处罚。  相似文献   

19.
通过建立包括总供给、总需求、货币需求和货币供应方程在内的宏观经济模型,分析了中国在物价稳定目标下面临不同冲击时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问题。尽管在货币需求冲击下,利率中介目标优于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但由于利率目标的局限性,中国将来不宜采取单纯以利率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而宜采取以利率为操作目标,以通货膨胀目标为“名义锚”的货币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有关部门宣布中国将在今后三年逐步实行利率市场化 ,可以说这是一个顺应金融自由化时代潮流作出的明智的选择。本文分析了中国在推行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的几种风险 :利率市场化会加剧逆向选择 ;利率市场化可能会抑制物价回升、抑制投资 ;利率市场化可能会形成垄断性利率 ,造成无序竞争 ;利率市场化给国有商业银行利率制定带来的问题并进而提出了防范风险的认识和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