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黑人女性小说中的身份、性别、阶级和政治等主题的书写契合了西方后学的批评理论范畴。黑人女性作家自觉地将文学创作与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相观照,她们为黑人文学分别注入了性别成分、种族成分和文化成分。黑人女性主义文本不仅彰显了黑人女性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更进一步推动、促进了黑人女性文化身份的建构与发展。黑人女性主义将逆转黑人女性身份被边缘化的境遇,颠覆和拆解黑人女性身份被客体化、被边缘化的命运结构。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战争叙事、知青叙事都趋于消沉,乡村叙事还是她们涉足的话题,都市叙事基本成为这一时期女性文学的主旋律,女性文学也就从性别压抑、性别遮蔽而真正走向繁荣。在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催化和90年代多元文化的转型之外,女性叙事从本质上来说是摆脱不了原生的性别意识和母性思维。  相似文献   

3.
邝丽莎的代表作品《上海女孩》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对亲姐妹珍珠和梅从上海移民到美国华人街的传奇经历。做为华人女性,她们面临着西方霸权和传统父权的双重压迫,她们处于整个社会边缘的边缘,承受着比华人男性更大的压力和困境。她们在中西方文化冲突中产生了身份的焦虑与迷失,并在建构女性主体身份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寻。本文结合后殖民与女性主义理论,从身份建构角度论述两姐妹的身份问题,探讨她们如何从姐妹亲情和故国回望中汲取力量反抗双重压迫,逐步从边缘向中心靠拢,在经济、家庭、文化三个方面建构女性主体身份。在全球文化交流合作日益频繁的今天,邝丽莎通过两姐妹身份的探求,不仅强调了女性主体身份建构的必要性,而且表达了一种中西文化相互包容、和谐共荣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4.
寻找和建构女性主体性是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从精神或心理上、文化女性主义放眼于她们理解的人类“历史文化”、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深入无意识层面、“符号文本”派则把主体与语言符号结合起来纷纷提出找寻与建构女性主体性的理论方案。但多数女性主义以自然性征为基点和主张排他主体和占有主体的缺陷,必然使女性主体性建构走向虚妄。  相似文献   

5.
在意识形态中心话语霸权逐渐消失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降的女性文学母性叙事开始回归女性性别主体,逐渐剥落母亲神圣的面纱而显示出其凡俗而驳杂的内心世界,在文化策略上解构了父权文化关于母亲神话的定位和角色认同,然而也有一些女性文学叙事不惜以牺牲母亲的自然属性和天性来颠覆传统母亲形象,在解构男性期待目光下的那些忠贞隐忍、逆来顺受的"闺阁天使"母亲形象的同时,使女性文学母性叙事陷入了自我伤害的写作误区。随着母亲形象被极端丑化,一些女性作家开始致力于寻找理想母亲的写作尝试,呼唤与渴望"新母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传入中国后 ,伴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 ,2 0世纪最后 2 0年的女性小说始终持守着否定意识。而这种否定意识又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指向 ,即 80年代的“怀疑、批判和建构”与 90年代的“怀疑、批判和解构” ,从这一新的视角我们可以对这 2 0年的女性小说作一种整体性的评述  相似文献   

7.
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女性主义在文学批评领域的成果,其发展过程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即“女性形象”批评、“女性中心”批评、“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多元文化身份”批评。在文化多元的当今时代,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将在尊重差异与个性的基础上走向融合,不断完善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丰富文学批评的视域。  相似文献   

8.
女性主义叙事学主要研究叙事话语与性别及身份的关联,是西方后经典叙事学发展的前沿理论。《刺猬的优雅》通过看门人荷妮和富家少女帕洛玛的交替视角,展示了巴黎一栋高级公寓里发生的故事,揭露她们的经历和心路演变。以女性主义叙事学为理论依据,围绕小说的叙事声音、叙事视角及叙事结构特点对小说文本进行分析,探讨芭贝里身为女性作家在写作中如何通过女性叙事策略,建构起女性叙事声音和女性话语权威。其写作尝试也对中国的女性主义小说创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代西方女性主义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颠覆蕴涵着菲勒斯中心主义(phallocentrism)和二元论逻辑的形而上学传统,她们对女性特质、女性意识、女性身份认同等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极力提倡女性书写。这既是女性主义自身发展的结果,也受到了西方当代哲学发展的深刻影响。在今后的发展中,如何既深化女性主义文化批判、提高女性书写的精神境界,又使女性书写更切合实际、具有更强的现实穿透力,将是女性主义持久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女性艺术的兴起和繁荣。打破了男性垄断艺术生产的历史传统。中国女性艺术家将西方女性主义艺术中的性别视角引入创作,从艺术形式和观念上不断借鉴和创新,并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方法对现实问题进行关注和反思。由于西方女性主义和中国女性解放问题发生的语境不同,中国当代女性艺术针对自身的背景和问题,演绎出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融入了具有鲜明本土文化特征的视觉元素和媒介手段。这些作品有力地反映出女性意识的觉醒.作为创作主体的女性通过艺术实践改变了长久以来的沉默.并力求建构独立的女性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1.
现代女作家苏雪林在作品《棘心》、《绿天》以及晚年的自传《浮生九四——雪林回忆录》中表达了对母亲形象的歌颂和认同,无意中预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深层上却展现了现代知识女性的人生困境:在认同母亲的牺牲精神的同时不能及时舍弃母亲的软弱与保守,缺乏审母意识。  相似文献   

12.
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来泛滥于大陆文坛的女性主义写作呈现出一种非常丰富、芜杂的态势。以至评论界的诠释也陷入众声喧哗中。但我以为不管怎么说中国当代女性主义写作并非空穴来风,它生成于中国当代社会独特的历史语境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思潮这一他者话语的互动关系中。这就决定了其总体的价值指归不仅只是解构,更具有建构的向度,即在解村男性霸权的同时确立女性崭新的性别身份,寻找建构近异于男性主体性的女性自我。填补20世纪大陆文学话语的“空白之页”。这一价值指向在女性主义叙事文本中有着较为清晰的踪迹,并呈现阶段性演进的态势…  相似文献   

13.
寻找那半边——萨拉·拉迪克的母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西方社会的女性主义哲学中,萨拉·拉迪克以她的“母性思考”独树一帜。她选择母亲的实践作为妇女的实践,第一次说明了在抚育子女的平凡工作中,如何能够产生出不同的思考方式。她从哲学的高度回答了母亲、母亲的实践、母性的思考及普及等问题,这不仅为妇女争取自身权利的女性主义运动提供了理论武器,也试图以一种新的视角——母性视角去冲击被认为以男子为一统天下的传统哲学和伦理学。“母性思考”正愈发地引起关注和争论。  相似文献   

14.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就已经开始出现,女性主义在文学批评领域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并有了新的成果。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历经包括"女性形象"批评、"女性中心"批评、"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及"多元文化身份"批评在内的四个发展阶段。而今的文化趋向于多元化方向发展,在尊重特殊与求同存异的前提下,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开始融合发展,其独特的理论得以完善,同时也为文学批评领域注入新元素。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社会空间转向的出现打破了以往时间独大,而忽视空间维度的局面,大量学者开始关 注空间与空间理论。在文学上也出现了文学作品的空间叙事,非裔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宠儿》正是空间叙事的典范,通过 在作品中建构社会文化空间、心理空间、社区公共空间,以小说中三个黑人女性命运为时间线,从时间的历史性与空间的共时 性两方面实现十字交叉式叙事,从而实现黑人女性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与批评是当代西方文学与批评领域的新思潮。当代美国黑人女性文学集批判种族、阶级与性别歧视于一身,建构了独特不可融合的文学特色。黑人女性小说家和女性主义批评家则用自身的实践经验书写并丰富了西方的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探究在西方女性主义"躯体写作"理论和消费文化的双重影响下,"躯体写作"在中国的发展轨迹。认为随着消费文化的侵入,中国的躯体写作创作轨迹逐渐脱离了西方女性主义躯体写作理论所主张的样态,从建构女性主义话语,确立女性独立意识,最终走向了对女性主义文学的解构。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性别意识逐渐进入翻译研究领域,在其影响下,北美、欧洲和英国的翻译学者相继展开了"挖掘失落的女性作者和女性译者"的研究活动,其成果大大丰富了西方翻译史的研究,并成为西方女性主义翻译流派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世纪初,西方女性主义翻译流派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被陆续介绍到中国,并引发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热情。但值得注意的是,对我国女性翻译史的研究仍是一片空白。本文对我国女性翻译史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作出了反思。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女性小说创作及其批评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的重要文学现象,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批女性作家和以卫慧、棉棉为代表的生于70年代的一批女性作家,在西方女性主义和女性文学的影响下,高举性别旗帜,用独特的女性话语描写女性心理与生活体验,在文本中凸显女性意识,对传统男性中心文学进行解构和颠覆。从“私语小说”到“身体书写”,90年代新生代女性小说具有不可质疑的文化反抗的积极意义,但也包含着致命的偏狭。  相似文献   

20.
“女性主义电影就是包含女性主义立场的电影创作、批评及理论建构.”[1]1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批评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以英国电影学者劳拉·穆尔维(Laura Mulvey) 1975年发表的论文《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2]影响最大,它以符号学和精神分析为基础,为女性主义提供了严谨的理论框架.[1]3-4 李玉是21世纪以来出现的新生代女导演,是中国大陆目前最知名的年轻女导演之一.她执导过的影片包括《今年夏天》(2001)、《红颜》(2004)、《苹果》(2006)、《观音山》(2010)和《二次曝光》(2012).从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角度出发,以下四点可简要描述出李玉电影中的女性主义表达特点: 一、女性主体的建构及欲望表达 李玉电影中的女性大多是唯一的女主角,她们大多生活在缺乏男人的世界里,或丧偶、或离异、或自主选择单身.也就是说,李玉电影中的女性不再是影片中男性的“他者”,是男性欲望或意义的能指;相反,她们是独立的存在,通过建立女性的绝对主角身份,李玉的电影成功地建构了女性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