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战期间美国曾宣布支持各国民族自决权利,欲以美国的自由价值观为标准反对欧洲传统的殖民制度,但战后建立新世界秩序的需要迫使美国对印支实行既不干涉法国的印支事务又不得罪印支民族主义者的两面性政策.由于越南民族主义者的共产主义特点以及胡志明明确加入苏联共产主义集团的声明最终打破了美国梦想的东方“第二个铁托”模式成为现实的可能,特别是法国在印支战争的失利和法国在美国全球冷战中的重要地位最终使美国转向全面介入干涉印支的政策.  相似文献   

2.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朝鲜进行了武装干涉。在干涉朝鲜战争的战略目标方面,美国总统杜鲁门与“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之间是一致的,但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在具体的政策方面,他们之间又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与冲突。  相似文献   

3.
美国认为新中国的成立是苏联共产主义在亚洲走向胜利的第一步,新中国废除历史上与西方国家的不平等条约以及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使美国梦想的铁托模式在中国落空,美国走向对华遏制。战后美国实施对印支非干涉政策,即既不帮助法国亦不得罪印支民族主义者,但法国在印支战争的失利以及法国在美国东西方冷战中的重要性致使美国转向对法国印支事务的干涉。朝鲜战争的爆发使美国将南韩、台湾、日本纳入美国的太平洋反共体系,将亚洲提高到和欧洲同等重要的地位,形成东亚冷战思维。美国对新中国的遏制、对印支事务的介入以及东亚反共体系的形成最终导致美国东亚全面冷战局面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朝鲜战争是世界现代史和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其影响深远而广泛。随着二战后冷战的全面展开和美国在“反共”的旗帜下对朝鲜内战的干涉 ,美国的对日政策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在二战中被彻底打败的日本军国主义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活  相似文献   

5.
1861——1865年的美国内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并使欧洲列强,围绕这场战争在国际关系中展开了一系列的明争暗斗。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一个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同仁。一 1861年4月,林肯就任总统引发了酝酿多年的美国内战。美国内战爆发后,英国政府于5月13日首先发表了“中立”声明,宣称“女王政府决定在上述敌对双方的战争中严守中立”。难道英国政府真能严守中立,置身于美国内战之外吗?当然不可能!其实,英国政府在所谓“中立”的旗号掩盖下,积极执行支持南部同盟的政策,时刻寻找机会以武力干涉美国内战。这主要有以下原因:  相似文献   

6.
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决策层对之作出迅速反应,然而对其干涉限度意见不一。战争限度问题成为杜鲁门政府和麦克阿瑟争执的焦点所在。以麦克阿瑟的解职为结局的事实,一方面反映了美国决策层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走向,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美国政府执行的“有限战争”不仅符合冷战国际背景下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而且也是美国政府和人民最易接受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7.
战后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和政治形势严峻,该地区所谓自由政府的反共行为迎合了美国意识形态的斗争需要.战后东南亚对实现美国在亚洲的冷战目的,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地区多米诺骨牌效应,完成美国在全球的民主化目标具有重要的地区性价值.东南亚对于日本经济的复苏、西欧马歇尔计划的成功实施,以及西方在与克里姆林宫争夺亚洲意识形态高地的过程中具有不估量的作用.基于此,美国由战后的不干涉转向公开介入东南亚事务,不仅介入印支战争,而且在战后二十年中始终以亚洲的全局冷战作为其对东南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向东南亚提供大量的经济援助,助推了东南亚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末期,艾森豪威尔政府拟议对奠边府战役进行直接的军事干涉,这是美国干涉越南事务的一次重大升级,也是美国对越南进行直接军事侵略的一次预演.在此期间出台的"多米诺骨牌理论",脱离客观实际,使美国最终走进了一条死胡同.研究这一时期美国的越南政策,可以使我们深刻了解美国介入越南战争的渊源以及"冷战"时期美国进行全球扩张的霸权主义行径.  相似文献   

9.
二战后期,美国虽然有意"国际托管"印度支那,但因英法的强烈反对,被迫默许法国重返印度支那。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爆发后,美国确立了"不插手"的政策。然而,1953年的奠边府危机却使美国进退维谷,被迫放弃"不插手"政策,转向"积极介入"印支事务。  相似文献   

10.
苏俄是与资本主义“自由世界”在意识形态上完全对立的新生国家。威尔逊领导的美国政府对苏俄的政策先后经历了不干涉、反对日本独自从东方干涉、联合干涉、单独撤出干涉四个阶段。通过分析威尔逊政府对苏俄政策演变的深层原因可以看出,这种变化并不是完全由某个历史人物的意志决定的,而是根源于不同时期美国国家利益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重新界定美国国家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索沃战争后的困惑 北约在科索沃的军事干涉引人注目地提出了一个更大的问题:美国该如何确定它在当今世界的利益?苏联解体后,美国关注国外事务有多大限度?在信息时代可以用常规的方式来界定利益吗?“国家利益”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既用于描述对外政策,又用来确定对外政策。因此,关于国家利益,争议颇多。一些学者甚至对当今“国家”利益观念本身日渐式微感到遗憾。亨廷顿最近也撰文指出:“美国人对国家特性没有明确的认识,因而无法界定他们的国家利益,结果,次于国家的商业利益、跨国家和非国家的种族利益主导了对外政策。”  相似文献   

12.
科索沃战争后的困惑 北约在科索沃的军事干涉引人注目地提出了一个更大的问题:美国该如何确定它在当今世界的利益?苏联解体后,美国关注国外事务有多大限度?在信息时代可以用常规的方式来界定利益吗?“国家利益”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既用于描述对外政策,又用来确定对外政策。因此,关于国家利益,争议颇多。一些学者甚至对当今“国家”利益观念本身日渐式微感到遗憾。亨廷顿最近也撰文指出:“美国人对国家特性没有明确的认识,因而无法界定他们的国家利益,结果,次于国家的商业利益、跨国家和非国家的种族利益主导了对外政策。”  相似文献   

13.
1874 年前,英国对马来半岛地区基本采取间接控制的“不干涉”政策。1874 年英国海峡殖民地政府与马来半岛的霹雳王国签订的“邦咯条约”,在对霹雳内部事务的处理、驻扎官制度的原则以及割地、划界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由此,英国不仅干涉霹雳苏丹的王位纷争,而且通过实行驻扎官制度,公然干涉霹雳王国的内部事务,将其作为殖民保护地,并如法炮制,将长期困扰海峡殖民地稳定的马来半岛西海岸诸土邦逐个吞并  相似文献   

14.
在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罗斯福总统出于战争和战后全球战略的考虑 ,提出“使中国成为大国的政策” ,以促使中国全力进行战争和战后协助维护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利益和地位。为此 ,罗斯福总统逐步形成支持战后香港主权归还中国的政策 ,并为实现这一政策在战争的各阶段在多层次与中国和英国进行多次外交努力。对此 ,中国的蒋介石政府曾寄予巨大希望。由于英国坚持维护自己的殖民主义利益 ,加上罗斯福总统战争结束前夕的逝世 ,尤其是由于美苏对抗的国际格局的出现 ,美国政府自己改变了这一政策 ,致使战争结束时英国重新占据香港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最初十年(1945——1954)中,美国的印支政策几经变化。对这一变化过程及其基础的深入探讨,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美国最终在越南战争的泥沼中几乎不能自拔的原因,也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战后长期成为美国对外战略核心的遏制政策。(一) 在罗斯福时期,美国力图从印支排挤法国势力,主张战后对印支实行国际托管。但在杜鲁门继任总统后,这种政策发生了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尽管印支问题在美国对外政策中只具有从属地位,但美国对此仍然相当关心。当时,美国的印支政策主要受着三个因素的制约:(1)从印支驱逐日本侵略势力的要求;(2)从老殖民主义者手中夺取印度支那的愿望;(3)罗斯福强烈的反法情绪。  相似文献   

16.
1965年,美国将领科蒂斯·利梅夸口:“美军可以把敌人炸得‘退回石器时代’,从而赢得印度支那战争”。作为印支战争主战场之一的老挝确实遭到了美军的狂轰滥炸,国土遍体鳞伤,满目疮夷。但是,利梅这位当时的美国空军参谋长错估了形势,最后获胜的不是美国人,而是藏进了“石器时代”的防空掩体中,躲过了有史以来最为惨烈的空中打击的老挝人。 在印度支那战争结束20多年后的今天,老挝政府宣布对游人开放这些在战争年代立下大功的“石器时代”防空洞。今年5月,在老挝有关部门同意下,首批外国记者捷足先登参观了其中的一些防空掩体,并且聆听了老挝人向他们叙述的印度支那战争史。陪同外国记者参观的副省长卡姆万·菲马蓬说,“在我眼里这些掩体就是我的战时同志。我的许多战友在这儿牺牲了。我经常回到这儿来,每次都充满了伤感和敬意。”  相似文献   

17.
接触与遏制并举是冷战后的美国两任政府对朝政策的重要特征。克林顿政府时期,“接触”占主导地位,是在接触的基础上寻求外交解决,实质上是一种“妥协性”的政策;小布什政府采取的是“鹰派接触政策”,遏制占主导地位,其实质是“对抗性”的。导致两任政府对朝政策产生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任政府在全球战略应对的政策手段上及战略指导思想不同。在朝鲜核问题上,对伊拉克战争的胜利使小布什政府更倾向干实力解决问题,可以预期的是,在实现其核问题、导弹问题等方面的基本政策之前,小布什政府不会改变对朝政策的强硬立场,将继续坚持“国际化”方针,并进一步加强美、日、韩在对朝政策上的协调立场。  相似文献   

18.
美国的全球遏制战略在朝鲜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挫折。继杜鲁门后走马上任的艾森豪威尔政府吸取了前任的教训,对美国的遏制战略做出了重大调整,调整后的战略被称为“新面貌”战略。“新面貌”战略以“用尽可能最小的代价取得对共产主义尽可能最大的威慑”为目的,其手段包括核威慑、联盟政策、心理战、秘密行动、与对手谈判等。“新面貌”战略自身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弱点,因而未能实现其预期的遏制目标。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将多“米诺理论”视为美国在印度支那进行干涉的行动指南和美国在越南酿成悲剧的“理论祸根”,并由此而将美国在印度支那的干涉看成是针对共产主义在东南亚的“扩张”而采取的防御性措施。不可否认,对东南亚地区多米诺现象可能出现的担忧的确极大地影响了美国的印度支那政策,但美国在印度支那的干涉绝非仅仅是“多米诺理论”的具体实践。即使东南亚地区不会出现多米诺现象,美国基于谋求控制印度支那的意图及其他考虑,也不会放弃在该地区的干涉。  相似文献   

20.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一个微妙的调整阶段。分析调整的原因,美国最高决策人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构成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框架,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政策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但美国国内在中苏关系上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分析,以及建立国际联盟来孤立新中国行动的失败,造成其政策的左右摇摆。此外,美国政府对中国现实和未来的认识和判断促使其调整对华政策,但又始终受到美国国内亲蒋势力和中共对美政策的制约和影响。在美国全球战略出台、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对新中国采取强硬的政策,麦卡锡主义既是一份警告杜鲁门政府在东亚不得再退却的最后通牒,又是一帖促使它步入军事干涉中国之路的刺激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