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唐末五代沙陀集团中的粟特人及其汉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唐末藩镇割据的状况下,沙陀作为一支政治力量异军突起,并在唐末五代政治生活中表现出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沙陀人中,就有许多粟特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在六胡州叛乱之后而逐渐融入沙陀的.最初他们是以部落的形式存在于沙陀之中,此后这一部落逐渐演变为一地方行政机构,并最后消失.这一过程,体现出粟特人的沙陀化及最终与沙陀的融为一体.在五代后期,随着沙陀的汉化,这些粟特人也进一步融合于汉民族之中.  相似文献   

2.
沙陀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源自新疆、融于汉族,并在中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本文拟对沙陀汉化前的社会经济状况、沙陀汉化的表现进行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沙陀的汉化略作评价。  相似文献   

3.
今言思想,作为动词,乃主观的一种思维活动过程,作为名词,乃主观的一种思维结果。无论动词、名词,都强调个体人的独立的认知与判断,如思索、思考、思绪、思路、思辨或想法、想念、联想、想象等等。思想家指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有独到见解并能自成体系的人。若从汉语构词法讲,思想属同义复合词。而在古代汉语中,思’想则又是两个近义词。再往上推,思、想仅是两个意义不同又相互关联  相似文献   

4.
唐末五代士人对沙陀政权的认同,是与他们的国家观、正统观、华夷观密切相关的,也是沙陀人汉化的结果.士人们继承并进一步发挥了先秦儒家"用夏变夷"的思想,结合现实,提出了以儒家"礼义"、"仁义忠信"作为区别华、夷的最高乃至唯一标准;沙陀人则在内附后由"在蕃"到"入附"、"熟户",成为唐朝的"王人"、"百姓",并最终与汉族融合.沙陀政权由此也得到了汉族士人群体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郎火”、“提陀”语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郎火"、"提陀"是古文献中两个引人注目的音译名称,分别表示"头人"和"百姓"的意思。据史载,这两个音译名称均属岭南僚人称谓,而岭南僚人包括今壮侗语民族,因此,它们当译自壮侗语。但是,壮侗语有10多种语言,它们究竟源自其中哪一种具体的语言和具体的词,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经过反复、深入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它们分别出自仫佬语的lak8k o3和ti6to2两个词。  相似文献   

6.
公元前623年渠谀(粟弋、粟特)西迁阿姆河流域。他们带去了昆仑山(以日月纹象征)及西王母崇拜。西王母译称夜摩西雅乌施。得悉神就是西王母神。  相似文献   

7.
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代表了梵语文学的最高成就,它的主题、形象、故事情节一直以来为人们津津乐道.但是,人们在接受这个美妙故事的时候往往都为剧中人物多桀的命运揪心,很少体味剧作在艺术构造上的精妙设计.事实上,正是由于迦梨陀娑匠心独具的艺术构造,才使诗剧获得了一种永恒独特的魅力,这匠心独具的艺术构造便是"诅咒"与"遗忘"手法的出色运用.  相似文献   

8.
以唐末农民起义的初起——形成——发展——壮大——衰弱——失败为线索 ,分析了沙陀骑兵在镇压黄巢起义中所起的作用。指出正是由于骁勇强悍的沙陀骑兵的参战 ,使黄巢起义由盛转衰 ,并进而导致了起义的最后失败。  相似文献   

9.
五代十国时期,沙陀人在中原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北汉四个王朝。同时进入中原的还有契丹、回鹘、吐谷浑、奚等少数民族。沙陀人建立的王朝完全采用了中原王朝的官制及礼乐制度,在用人上蕃汉一体,不分民族畛域。再加上少数民族统治者与汉人通婚、收养义儿及对汉文化的认同,仅过了半个世纪左右,这些少数民族便融入到汉族中。  相似文献   

10.
唐末五代时期,中原地区的战乱、动荡,打破了以前鲜明的民族畛域,汉人大量北逃,北方民族则乘乱内侵。这使汉文化如潮水一般涌入北方民族社会。其中,汉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对北方民族成员尤其是将帅、君主造成了重要的影响。儒学理念尤其是伦理观逐渐由浅入深地在他们的意识形态中打下了烙印,使他们逐渐摆脱了愚昧及原始性,而接受了儒学倡导的孝、忠、礼、信等伦理、政治观念,逐渐汉化。这对于民族融合的进一步深化无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啥子"与"啥子+N"高频率出现在四川方言口语中,但关于"啥"字的读音,各类工具书说法不一。在四川方言中一般用"啥子"、"啥子东西",表示问物;用"啥子"、"啥子事",表示问事,三者同时存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本文从共时的角度出发,基于方言口语语料与方言文本语料,对"啥子"和"啥子+N"进行考察,充分描写它们在语义表达,句法功能等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唐代的移民与牡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时,牡丹演变为观赏植物,由并州传入长安。粟特东渐,中亚园艺传入了六胡州、营州。城傍、六胡州粟特南迁黄淮、江淮时,其园艺也南传民间,又由黄淮、江淮园艺师西传长安。牡丹的传播,通过寺院园艺、民间园艺两条渠道,最后汇聚到长安,成为唐代赏花奇观。移民们带来的园艺被中原人民吸收与改进,可以说,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促进了牡丹的培育。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沙马、施袁喜、鲁娟等几位彝族青年诗人,分别从诗歌意象、文化内涵、语言特点等方面对他们的诗歌进行简单评析,力图通过他们的诗歌概括一些当下彝族青年诗人创作的特点,展现彝族汉语诗歌的一些面貌。  相似文献   

14.
古代突厥如尼文字起源问题 ,历来是国际学术界讨论的热点 ,众说纷纭。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 ,突厥如尼文字源自阿拉美———旧粟特文一说 ,不仅得到了突厥学界一批学者们的肯定 ,而且还受到伊朗学专家们的有力支持。事实上这两种文字形体的基本线条是有差别的 ,它们不是整体的、系统的、派生方式的对应 ,不存在绝对借制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土家语“撒叶嗬”(sa^55 je^21 xe^53)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西地区民间保留的丧葬习俗“撒叶嗬”(sa^55 je^21 xe^53),不是汉语,是土家语,其意为“死神舞”。因其地汉化较早,虽然土家语消失,但其中拥含土家文化底蕴深厚的一些底层语言被借入汉语,受汉语影响,在形式上稍有变化而世代流传,使人神秘莫测,其含义更鲜为人知。故研究土家传统文化,必须考察与其相关的土家语言。如不精通土家语言,很难发掘其文化真谛。  相似文献   

16.
丝绸之路陇右段粟特人踪迹钩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古时期,中亚粟特人沿着丝绸之路不断东来入华。学界对东迁粟特人及其后裔的聚落分布做过系统梳理,但对陇右段粟特人考论不多,造成了丝绸之路粟特聚落分布在研究上的断裂缺环。陇右东去关中,西通河西、青海,南下蜀中,北达宁夏,是交通枢纽之地,也是粟特人流动经行的必由之所。传世史籍、出土墓志、墓葬文物、石窟题记、敦煌文献及其他各种文物中保留了一些陇右地区粟特人的相关信息,反映出他们在天水、陇西、兰州、河州、成州、西平、廓州等地的聚落分布与生活状况。在这些地方,粟特人及其后裔或定居或经行,或贸易或任官,甚至形成军事武装聚落,也形成了陇西米氏、西平曹氏等郡望,他们成为陇右民众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敦煌曲子词有“隔饭病”、“曾父”两词,学者们对其多有考述仍存异议.我们考证认为,“隔饭病”实应作为“膈饭病”,俗名日“涩饭病”,乃医学上所言“噎膈”.“曾父”应作为“鲁妇”,“曾”与“鲁”乃形近致误;“父”与“妇”乃音近致误.  相似文献   

18.
李白乐府名篇《上云乐》是否含有景教意蕴,学术界颇有争论。揆诸文本并结合葛洪《太清金液神丹经》、西安所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敦煌景教文献与开封犹太人碑刻等相关文献中的旁证,可知"道"与"大道"可指异教法门,"元气"为景教士借用之道教术语,女娲、盘古之名为西方神灵的音译或意译,而李白的身世决定他接触景教士的机会极多,故而可推定本作品应当为景教歌辞,应作于唐玄宗或唐肃宗时期。  相似文献   

19.
由一般数词构成的数量短语结构一般不能重叠,除非是作状语才能重叠.但是“数词‘一’与量词相结合的数量短语”一般都可以重叠,而且重叠之后有了多种语法意义和句法功能.数词‘一’与量词相结合的数量短语重叠有很多种重叠式,其中使用得最多的是“一AA”式和“一A一A”式.文章从诸多视角来探讨这两种重叠式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伊沙对1990年代的现象学描述,他的喜剧精神、谬误推理的认识论、语言的快乐原则,以及其对唐诗的奇妙感应给予当代中国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