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失业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产物 ,必将对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该文阐述了目前城镇失业压力和就业困难已成为我国未来一个时期内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并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析了我国失业原因 ,最终提出了解决我国城镇失业的对策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失业率统计指标变化对测度失业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长期以来缺乏一个和国际接轨的失业率统计数字,就业与失业的真实状况并不能通过科学的统计指标反映。目前中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失业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可是,2005年我国统计年鉴上公布的城镇失业率4.2%,它实际上很难反映中国真实的失业水平,因而不能准确、及时地反映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国家统计局从2005年11月开始进行“调查失业率”的抽样统计。本文阐述国际上其他国家是如何测度失业率的和对比两种测试失业方法的经济影响。  相似文献   

3.
我国当前城镇失业的基本特征是总量性失业。因此 ,推动经济增长 ,扩大劳动力需求 ,是解决城镇失业的根本途径。从实际情况来看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将进入次高速增长阶段。只要政策得当 ,就可以通过经济增长来解决我国城镇失业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前,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一个主要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1997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约有500余万人。但如果把国有企业1500万至2000万的下岗、富余人员也计入失业人口,当前我国城镇失业率大约在7%左右。而且据有关人士预测,今后几年,我国劳动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从1995年至2000年,这六年中,全国失业职工将达到2130万人,其中,富余人员将分流到社会上的有450万人,终止劳动合同人员有1080万人,破产企业职工也将有上升势头,失业职工将以平均每年355万人的幅度增长。因此,如何妥善解决好失业问题,已成为实现“九五…  相似文献   

5.
当前,千百万国有和集体企业职工失业和下岗,成为继几千万农村劳动力进城2后,中国大陆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一个最热门的话题。这一问题直接涉及到20%以上城市居民(包括失业下岗职工本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切身利益和生存状况。据有关部门按现有产业技术水平的保守测算,全国城镇公有制经济单位需要排出2000-3000万富余人员。黑龙江作为大中型国有企业最多和私有经济最少且煤炭、军工、森工、纺织、制糖五大行业尚未完全摆脱亏损,进行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实施再就业工程任务更为艰巨的地区。截止1998年12月末,全省实有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总…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现代企业制度的的建立、职工择业意识的萌生、民工潮的兴起等因素的交织作用,使我国企业(尤其是城镇企业)在几十年传统的劳动用工制度下积淀的富余人员乃至相当一部分职工都面临着失业、接受市场选择的现实。劳动者的失业—再就业保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不容置疑,我国自1986年初步建立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体系以来,已经为相当一部分失业劳动者提供了失业后的经济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培训、介绍等服务,为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  相似文献   

7.
世纪之交,失业成为我国突出的社会经济问题.失业统计提供的数据失真,会造成我国宏观就业管理的决策失误.本文具体分析我国失业统计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对策,这对于提高失业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不承认社会主义国家还存在失业问题,取而代之的是“待业”的说法。直至1994年初,国家统计部门才弃用早该废止的“待业率”指标并正式公布失业率这一指标,开始承认失业问题,随后人们围绕此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一、目前我国失业的基本状况失业是我国日趋严峻的难题。国有企业职工的失业问题较为突出,现在的失业现象不除过去所谓的“待业青年”那么简单,且失业职工人数较多。据统计,到1994年末,我国城镇失业率为八8%,失业人数由1993年的42o万增至490万;到1995年末,我国城镇失业率为Z9%,失业人数增至…  相似文献   

9.
国情所限,就业模式如何选择?宋长青去年以来,就业已代替物价成为政府和社会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据各方面资料预测,未来若干年我国城镇失业人员将大量增加,城镇实际(而不是登记)失业率将上升到5%以上,就业形势仍是很严峻的。失业将使城镇产生一大批贫困人口,对社...  相似文献   

10.
建立和完善我国失业统计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失业统计应客观反映劳动力的失业状况 ,为国家制定就业政策和宏观决策提供依据。针对我国失业统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中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的现实 ,文章从失业的界定、失业统计指标和失业统计调查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目前的城镇贫困以贫困职工群体为主体,其实质是一种失业型贫困,而且归根到底是一种再生性贫困.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城镇贫困的治理,主要应侧重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基于相关历史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目前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就业态势与反失业公共政策效应.主要结论是:由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城镇失业下岗职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三大焦点人群共同构成的就业压力中,青年人初次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已经取代城镇失业下岗人员再就业而成为主要的就业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中国就业问题所具有的总量过剩、结构失衡和体制摩擦三大成因中,总量失衡带来的失业属于原发性失业,非短期的宏观调控政策所能解决,结构失衡较之总量过剩的矛盾更加突出,但是前者具有较高的政策可调控性;反失业公共政策在取得相当的成效,存在着共性政策多、针对性政策少,单项政策多、组合政策少等问题,亟待将就业促进政策由"面"细化到"线"和"点",逐个击破,提高反失业公共政策的有效性.还具体探讨了中国反失业公共政策优化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就业问题并不完全符合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所揭示的发展进程中的就业主要表现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现代部门转移这一特征 ,整个过程充满着城镇失业的存在与庞大农业过剩劳动力转移需求之间的矛盾冲突。因此 ,研究城镇失业问题不能仅仅囿于对城镇和现代部门的关注。本文从中国经济社会结构的现状出发 ,通过分析城镇就业与农民增收的内在联系 ,说明增加农民收入和开拓农村市场是扩大城镇就业的门路之一  相似文献   

14.
我国失业统计提供的数据失真 ,关键是失业定义与国际不接轨 ,隐性失业统计困难造成的 ,怎样利用中国现有的统计资料 ,运用数理统计、经济学的方法来统计失业情况 ,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企业职工下岗成为近几年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职工下岗或失业,既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作为农业大省,江西的企业职工下岗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为社会广泛关注。尽管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和各级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职工下岗和再就业的压力,但尚存在不少问题。因此,须进一步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做好职工下岗和再就业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国家统计局关于199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中使用的一个“新”词——失业。 “待业”一词,大概属于我国的“专利”,发明于何年,启用于何时,难于考证,可以说是相当久远了。直到去年的统计公报还是这样表述的:“全年城镇新安排就业700多万人,年末城镇待业率为2.3%。”今年则不同了,有关内容改为这样表  相似文献   

17.
通胀与失业从来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运行中可能出现的两大难题。要控制通胀,经济可能不景气,失业会增加;反之,为刺激经济,减少失业,则通胀可能加剧。能否做到经济高速增长、抑制通货膨胀与增加就业三重目标的统一,不仅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更是我国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本文在分别对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劳动就业与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来探讨如何实现三重目标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目前困扰社会的城镇失业问题进行了探讨。我国劳动力参与率高、经济体制的转换、经济增长中结构不平衡是造成目前城镇高失业率的三大基本原因。提出有效地改善失业现状的途径, 一是加速建立和完善失业保障制度; 二是国家宏观调控措施要进行调整; 三是开辟再就业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小城镇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提出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政府很重视小城镇的发展和建设,而且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果我们要问,小城镇在中国的城镇化过程中究竟占有什么地位?小城镇在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占有多大份额?很遗憾,这个问题几乎没有人能准确地回答。原因是中国没有一套稳定、合理的城镇和城镇人口的统计标准,当然更没有小城镇和小城镇人口的统计标准。  相似文献   

20.
失业问题几乎是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无法避免的问题,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目前中国存在两种不同形式的失业,即一般意义上的失业和特殊形式的失业——下岗问题,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二元失业保障制度体系,即针对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制度和针对下岗职工的特殊形式的失业保障制度——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再就业制度。毫无疑问,下岗问题迟早要与失业问题并轨。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