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王力先生四十年代提出要建立新训诂学。其实,新训诂学本世纪初就诞生了,它的创始人就是章太炎和黄侃二先生。特别是黄侃先生,作为章氏弟子,后出转精,用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把训诂学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王力先生认为,新训诂学应纳入语义学的范畴,成为语言学的分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词义发展作历史的研究。他说:“从历史上去观察语义的变迁,然后训诂学才有新的价值。”“等到训诂脱离了经学而归入了史的领域之后,新的训诂学才算成立。到了那时节。训  相似文献   

2.
义训法研究是训诂学的一项重要内容。20世纪我国训诂学义训法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40年代的开创阶段,对义训法的定义和分类都比较粗疏、零乱、芜杂;二是70~80年代末的发展阶段,定义和表述更加通俗明确,但仍嫌粗疏,不够科学,分类也不全面;三是90年代以冯浩菲先生《中国训诂学》为代表的渐趋完善阶段,该书所建立的义训法体系全面、系统、科学,独树一帜。综观20世纪我国义训法的研究,走过了一段从粗疏到严密、从零散到系统、从芜杂到科学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
正山西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杨光荣:《分析哲学视野中的训诂学》指出从分析哲学入手研究训诂学,其理论和方法的支点是分析哲学的外延义、内涵义以及传统训诂学的类义、核义;语义是西方分析哲学和我国传统训诂学的交汇点。  相似文献   

4.
王力先生四十年代提出要建立新训诂学。其实,新训诂学本世纪初就诞生了,它的创始人就是章太炎和黄侃二先生。特别是黄侃先生,作为章氏弟子,后出转精,用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把训诂学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王力先生认为,新训诂学应纳入语义学的范畴,成为语言学的分支,采用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统语言学即广义的“小学”包括文字、音韵和训诂三个部门。训诂学的观念经历了从古代、现代到当代三个发展阶段。训诂学不是字义学或词义学, 也不是语义学, 从本质上说, 训诂学就是注释学, 当代训诂学应该属于文献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跟现代语言学各分支学科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当前的训诂学应该破除门户之见, 正确认识其学科性质, 致力于训诂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试论中国古代名物研究的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有悠久的名物研究历史,对其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入探讨是很必要的。中国古代名物研究分野主要表现在"持名找物"的名物学角度和"持物找名"的博物学角度,二者之间存在着历史和现实的联系,也有很大的区别。博物学早已独立,而名物学却一直从属于训诂学,使名物学的研究成果没有很好地用于科学的名物研究领域,所以名物学从训诂学中独立出来具有迫切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近代文字训诂学家胡朴安重视中国传统训诂的精要,指出了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各大训诂学派的代表性人物及其代表性著作,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中国训诂学进行了合理的分期。推崇清代训诂学家治训诂之方法并在实践中进行运用,崇尚系统研究的学术探究理论,对于某个研究领域以系统论的观点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详尽探讨。在学术研究中提倡学术创新,重视训诂新方法的使用,大胆地预测了中国训诂学在方法上的两种创新的趋势——考证法和推测法。他的这些训诂学思想是对中国传统训诂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在传统训诂基础上的提高,对我们今天的治学同样有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关于训诂学在现代学术中的定位问题,30年来有三种互相补充但方向不同的意见:一是作为文献学工具学科的应用训诂学,二是进入语言学领域的训诂学,三是向解释学发展的训诂学。而事实上,训诂学在现代的发展可以从应用的角度,也可以从理论的角度,可以是语言学,也可以从文献学、文化学、哲学等其他学科发展,这是训诂材料的综合性带来的特性,无需把多元的角度对立起来,关键是不要忘记继承,不要用错了资料,背离了科学。这样才能使训诂学的资源得到最广泛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陆宗达、王宁二先生与训诂学复兴初期的理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宗达、王宁二先生与训诂学复兴初期的理论建设陈素梅中国传统训诂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实用性学科,自汉代形成,至清乾嘉时期达到鼎盛,绵延不绝近两千年。但是,用现代科学的观点来衡量,训诂学尚未摆脱前科学状态,因而清中叶之后,训诂学便逐渐走向衰落,究其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训诂学是我国的一个古老的学科。一般人对它很陌生,常常把它看成一门神秘莫测、高不可攀的学问。一九八一年五月在武汉召开中国训诂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有的代表谈到,在赴武汉开会的途中,听到有的群众把“训诂学”念成了“训话学”;这充分说明,训诂学亟需普及,必须深入研究祖国的这份珍贵的遗产,并把它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训诂简论》,就是陆宗达先生为普及训诂学的基本知识而著述的一本书。它从训诂的概念、范围、内容、方法和运用几个方面,对训诂学的基本理论和前人在训诂上的成就作了简要通俗的论述和介绍,在许多问题上有作者自己独到的见解。读了这本书,使人感到,训  相似文献   

11.
一训诂学是以训诂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它的任务是研究训诂的源流、训诂的方法和训诂的著作,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从事训诂工作的能力。训诂学萌芽于先秦时代。文献的大量产生、先秦教育的发达,促进了训诂的产生。童蒙识字,需要掌握汉字的结构,所以要“教之六书”;当人们进一步学习时,就得“离经辨志”。无论是分析汉字,还是“离经辨志”,都需耍运用训诂的手段。至于阅读经典、解释经典,就更需要训诂,这就进一步推动了它的发展。训诂的产生和发展孕育了训诂学的产生。先秦古籍中有关语言文字研究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许多哲学家、思想家对语言文字问题所进行的探讨,特别是关于名实问题的论争,涉及到很多汉语语言学(包括训诂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荀子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  相似文献   

12.
训诂学是我国一门古老的传统学科。它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既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研究训诂学的起源,是研究中国文化起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文章借鉴公理化方法,确定了训诂学的研究对象,阐明了形义统一原则与音近义通规律的统一性,提出了训诂学理论的组成系统  相似文献   

14.
论黄侃的训诂学定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旁征博引,对种种传统训诂学定义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着重阐述了黄侃训诂学的定义。从而认为黄侃的训诂学定义实现了观念的更新,摆脱了训诂作为经学附庸的旧观念的束缚,特别是既要继承传统训诂的实用性,又要强调应具系统性和理论性,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黄侃对训诂学的定义,无疑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训诂学应如何发展,目前学术界有一种代表性的意见,认为今后的训诂学从理论上和实用上都会向建立有科学体系的汉语语义学的方向发展.笔者想结合训诂学的学科性质、训诂学同汉语语义学等学科的关系以及目前训诂学的状况,谈谈自  相似文献   

16.
训诂与审美     
训诂学作为一门学问,属于语言学的范畴,研究它,不仅可以“有助于语言学的其它部门的研究,比如文字学、音韵学、语法学、词典学”,而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掌握几千年丰富的文化遗产,从古今文化的发展中总结出我们艮族的精神传统和文化传统,建设其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过去,我们对训诂学的研究,大都局限于训诂学传统范畴的本身,着重在研究它的目的、方法、范围、对象等,力图从中总结出规律来,但是缺乏从横的方面进行探讨,把它同其它科学结合起来,如逻辑学、修辞学、美学等。恰恰这些科学,与训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在训诂中忽视了同它们的关系,就有可能犯形而上学的错误,至少不  相似文献   

17.
训诂学教材建设的重要新成果———评陈焕良《训诂学概要》孙雍长训诂学在中国传统学术中占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它是一门至今仍具有很强现实生命力和很高实用价值的汉语言应用性学科,高等院校的文史哲专业一般都要开设这门课程。近十多年来,随着训诂学理论研究的推广...  相似文献   

18.
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释词为核心研究内容,对提高古籍阅读能力和从事古代汉语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从准确解释文选中应注而未注之处、发现与匡正误注之处、在众说纷纭的注释之中决定取舍或另求正解等三个方面对训诂学在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一近十年来,随着辞书编纂的蓬勃发展,我国的词典学理论研究也以崭新的面貌、丰硕的成果饮誉海内外。汪耀楠教授的理论研究尤为引人注目,他在《辞书研究》(上海)、《词典研究丛刊》(成都)、《湖北大学学报》(武汉)及其他刊物上,先后已发表了30余篇论文。《词典学研究》,是他的词典学、训诂学论文的选集,由25篇论文组成。原中宣部出版局局长、《汉语大字典》工作委员会主任许力以同志为他的论文集写了序言,民主德国科学院中央语言研究所卡尔·伊尔丝博士为之写了评论。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教授、训诂学家周大璞教授对他的论文曾给予很高评价。可以说,汪耀楠的词典学、训诂  相似文献   

20.
在古代,传统训诂学的范畴包括经、史、子、集各大部类的典籍,《楚辞》归属于集部。两千多年来,有关《楚辞》的研究专著和注本有数百种之多,可以说,这些研究专著和注本产生及其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楚辞》训诂学史,它构成了传统训诂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因此,从训诂学的角度对历代《楚辞》注本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和比较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它至少可以使我们搞清楚这样几个问题:用训诂学的原则和方法对集部书进行训释的特点;不同时代的不同作者对《楚辞》训释的异同;历代《楚辞》注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传统训诂学与《楚辞》训诂学之间的关系,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