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首先阐述了语义留白的意义、常见语义留白的分类以及语义留白的美学效果,然后结合实例分析了接受美学和格式塔心理学语义留白翻译理论,简略探讨了语义留白之美在翻译中保留与遗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首先阐述了语义留白的意义、常见语义留白的分类以及语义留白的美学效果,然后结合实例分析了接受美学和格式塔心理学语义留白翻译理论,简略探讨了语义留白之美在翻译中保留与遗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浅议《围城》中称谓语的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文化的载体之一,不同的民族在对称谓语的使用及表达上都有其各自的系统和规则。因此,称谓语的翻译不仅是语码的转换,也是一种文化间的交流。文章首先简单介绍了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然后通过对《围城》人物对话中称谓语的英译进行分析,阐述了中英文化差异对称谓语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深入探讨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围城》英译本称谓语翻译中的应用并进一步指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4.
文章探讨了语境和指示语解读与翻译之间的关系,特别提出了语义空缺情况下社交指示语翻译的关注点,并结合实例,指出在指示语翻译中,尤其是在语义空缺的情况下应考量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即以语篇为翻译单位.  相似文献   

5.
纽马克对文本分类的研究为翻译标准提供了新的视角,文本不同翻译的标准也随之改变;针对于在翻译中是要忠实于原文还是要注重译文这个问题,纽马克提出了以文本为中心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方法;为了消除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之间界限分明的区分,关联翻译法把二者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指导,依据"三维转换"的观点,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探讨公示语翻译补偿中的语言补偿、文化补偿和交际补偿,可以弥补和减少公示语译文的语义、文化信息、交际意图及功能的损失。公示语的三维翻译补偿共同作用并服务于译文质量的提升以求实现最佳有效交际。  相似文献   

7.
以Nida关于翻译是语义属性的经典定义为基础,讨论了各种语义类型在翻译中的不同作用。翻译过程实际上是语义的筛选过程。常规的翻译是从词汇、语法等静态的语言义向语用修辞动态的言语义过渡的筛选过程。因语言之间存在概念范围、句法组合、篇章结构、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全方位等值的翻译很难实现,真实的翻译标准是趋同。  相似文献   

8.
模糊语言理论为数字模糊语义翻译开辟了新的途径。英汉数字在民间语言和文学作品中具有模糊语义,重在表义、言情、显势。本文从英汉数字模糊语义出发,对其翻译三原则和五种互译方法进行探讨,寄望于对模糊语言翻译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成分分析法是一种在语义成份层面上比较词义的方法 ,它可以有效地分辨词义。本文尝试将语义成分分析法运用到词语翻译中。在本文中 ,作者首先对语义成分分析法作了简要介绍 ,然后分析了成分分析法理论在词语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奈达曾指出 ,纽马克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对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作了详尽的论述。本文着眼于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 ,结合商贸信函语言自身的特点和风格 ,对其翻译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指称意义相同的人物肖像描写词汇在不同民族中有些可以引起相同或部分相同的联想,有些则仅在一个民族中引起丰富联想,而在另一个民族中不能引起联想,因而造成了汉英翻译中其联想意义的亏损,导致貌合神离,为了将这种文化上的亏损程度降低,在翻译中应采取变通手段进行补偿。  相似文献   

12.
词的意义往往都是由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两部分构成,其中的词汇词义时常出现变化的现象。运用义素分析法,分析英语词汇发生词义演变的类型,主要有义素增添、义素脱落、义素变更三种义素变化方式,并对词义演变方面应用的利弊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语言的文化属性及汉译英的失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除具有交际和思维功能外,还作为文化的载体而存在。由于不同语言各自的文化特性,在语言互换过程中会出现原有内涵不同程度丧失的现象,即翻译失真。汉语翻译成英语时存在着六种失真的情形:其一是失趣,即原有语言之趣丧失;其二是失味,即原有文化韵味丧失;其三是失义,即原有意义部分丧失;其四是失礼,即原有礼仪内涵丧失;其五是失骨,即原有民族风骨丧失;其六是失美,即原有艺术美感丧失。增加直译成份、尽可能展开或加注、扩大文化交流是减少汉译英失真的三种比较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采用“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社会符号学翻译标准,以双关、典故和重复三种修辞的翻译为例,探讨了《葬花吟》霍译本中言内意义及相应功能的再现。分析表明,英汉两种语言符号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言内意义及相应功能在翻译过程中的流失。因此,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要注重言内意义的转换,尤其是修辞的再现。  相似文献   

15.
翻译学视角中形式的表现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翻译运作过程中,形式与意义是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然而,由于中西语言文字的异质性、思维和文化形式的差异性,使汉英两种语言不能共享一个表达机制,这就构成了翻译过程中形式和意义对应的潜在障碍。本文从翻译学意义理论的视角探讨在翻译中语言形式变异的必要性、形式适度异化的可行性和形式意义丧失的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6.
生命意义的根源在于它的有限性与不确定性,生命意义的魅力在于它的独特性和生命体验的多样性。现代生命科学的无限发展将打破人类数千年积淀下来的生命哲学。因为每一个极限的被打破,就意味着一种意义领域的丧失。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为了促进各国各民族间的相互理解.翻译过程中会出现必然的意义丢失与补偿,文化差异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文章引用一些英汉、汉英翻译的实例,从词语、句子和篇章三个方面分析了翻译中意义的丢失和补偿手段.  相似文献   

18.
当代文化传播中的内涵缺失与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大众传播为主渠道的当代文化传播 ,由于精英文化的缺失与精英知识分子的缺席 ,存在着内涵缺失的现象 ,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道德价值的迷失 ;文化生态的失衡 ;人文精神的失落 ;科学精神的缺欠。并提出 ,重建当代文化传播中的内涵 ,必须有高校及其高校精英群体的广泛参与和深入合作  相似文献   

19.
知识教育与信仰危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的目的是以知识教化人.本文通过对西方古代、中世纪和近现代知识、意义、信仰与教育关系的反思性考察,认为意义世界是支撑人在现实世界中安身立命、生活实践的价值理念系统,是一个超越性的信仰世界,而现代知识教育则导致了意义的失落和信仰的危机.寻求和重建信仰,是当代中国教育必须关注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宗教意识淡薄,它将个人的人生价值观限定于此岸,缺少形而上的超越性.在当代,这直接催生了审美文化中宗教意识的畸形发展.因而缓解中国社会当前面临的信仰危机,正是宗教意识应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