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歌所谓的意境,既是情景交融所产生的一种心灵体验。它的基本构成元素,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象和作者当时内心所涌现的感情。将这种感情,有机巧妙地融入到恰当的物象之中,从而达到融情于物,情景相生。物象是情感的载体,选择什么样的物象,要视情感而定。借物寄情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含蓄委婉,耐人寻味,既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又拓宽了读者的想象空间,诗歌的魅力与韵味也得以充分展现。  相似文献   

2.
刘锐 《现代交际》2010,(6):71-71
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重要并独特的范畴,古典园林意境则是意境创造的典范。正是对意境的不断追求与创造,才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区别于其他园林体系而傲立于世界园林之林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论述了汉语言文学的语言应用及语言意境解析应用,并阐述了汉语言文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张公善 《现代妇女》2010,(8):107-109
《错误》是一首汲取古典诗词营养,意境婉约情韵悠长,且又充满现代情怀的伟大之诗。《错误》之妙在于反衬法的运用、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以及言简意丰,韵味无穷。理解这首诗,至少有三个层次。第—个层次便是游子思归与思妇盼归。第二个层次是对两岸团聚统一的企盼。第三个层次便是“无家可归”的现代人对“精神家园”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影视作品当中,镜头的运用多种多样,每一种镜头的运用都有各自的功能与特点,不仅能够清楚流畅的表现出电影画面中的具体内容,而且还能够表达出影片的主题与意境。空镜头的运用在电影作品中随处可见,空镜头的运用对电影的叙事和抒情有着很强的表现力。文章主要以张猛导演的影片《钢的琴》为例,分析空镜头在此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意境。  相似文献   

6.
任何文学都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都有主观的意和客观的境,但是受影响于中国古代抒情文学传统以儒家学派物感说的影响,意境说还是有所偏重的,偏重于主观、偏重于主观感情的抒发。本文浅析了曹顺庆教授《中西比较诗学》中的意境说。  相似文献   

7.
意境是我国的古典园林在追求艺术美的过程中达到的最高境界,它同样也是我国古典园林的精髓与灵魂所在,它是情景交融、主客观结合的一种产物。本文试图分析和探讨承德避暑山庄所具有的意境美的内涵以及其具体的营造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国画审美中,意境说是众多中国美学范畴中最精髓的一个美学范畴。意境说最早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学,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象的美学范畴雏形,到唐代诗词发展壮大时意境说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当代中国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面对多元化、信息化的社会大环境,需要艺术家更加牢固,更加深度化的理解与继承最传统最精髓的美学基本要义。  相似文献   

9.
歌唱是以歌声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音是传情的手段,抒发情感才是歌唱的目的。要想真正唱好一部作品时,应先从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入手,一首歌曲的词曲作者将他们的情感融入在歌词与旋律中,演唱者应该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结合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再加上熟练的演唱技巧来完成对作品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李敏 《现代交际》2011,(2):58-58
本文主要围绕中国水彩画的用水特点展开分析,分别从构图的设计经营、黑白虚实的处理、中西文化环境差异等方面分别阐述了中国水彩画画面中的独特意境美。  相似文献   

11.
物象指物之本象,说穿了就是文章中人、物、事的写实,是尽量地不融入主观色彩的客观描述。意象是象与意的合体。外在物象,一经诗人注目留心,就注入无尽情意,所谓“即景会心”(王夫之)。而意境则是在把握意象的基础上,触发丰富的艺术联想和幻想,进一步深刻领悟那些超以象外的丰富内涵,切实领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旨。  相似文献   

12.
王凯 《现代妇女》2014,(3):246-246
古今中外,艺术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给世界带来巨大的改变。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二十世纪的新派,都为这世界艺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我自认为,唯独中国画,最能表现天人合一之境界,说到中国画,意境和留白不可不提。其实,要把中国画中的意境说出一二已是很不易的,再加上留白这一特殊表达手法,更叫人不知从何谈起,更是时刻体现诸多哲学思想,道家庄子之法,禅宗之说。谈及书画,时常论及宇宙万物、哲学修为,自知文化修养不够,诗书不通,也就是浅浅而谈,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3.
朗诵的作品都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审美价值,朗诵艺术的美主要体现在语言美、音乐美、情感美、意境美等方面。在朗诵过程中想要营造出作品的意境美必须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充分调动朗诵者的想象力,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同时还有注意朗诵技巧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当我们说到新闻采访这种活动时,似乎是一个非常现代甚至时尚的概念。其实“水有源,树有根”,自从人类步入文明社会之后,就有了信息的采集、加工及传播。因此,新闻采访活动可谓源远流长,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特别是和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他们彼此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用文化的血液哺育着新闻的精气神。本文从传统文化中的“兴观群怨”和“赋比兴”谈起,浅析其与现代新闻的报道内容、创作方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诗中有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月亮。从字面看特指月亮,其实也不尽然,透过高空中的云层,寻找月亮的影子,我们总能感觉到古人通过写月亮是想要诉说什么。为什么古人写诗喜欢用月亮烘托情感呢?透过月亮我们又可读到些什么呢?细读之下,我们会发现古人写诗用月亮寄托情感,透过月亮,我们可以读到的那份浓浓乡情、亲情、友情、爱情以及游子漂泊天涯时深深的孤独感,几千年来一直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16.
17.
诗歌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如何让这颗明珠在全球化的今天散发出更大的魅力,一直是译界关注的话题.但由于语言结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译者很难再现原诗作的意境美.本文以《关雎》为例,分析诗歌意境翻译的难点,以期从语言文化的层面来探索诗歌翻译.  相似文献   

18.
海子在1988年7月第二次进藏途经德令哈时,写下了这篇孤独的《日记》。他在雨夜的德令哈,面对空旷的草原和戈壁,呼喊出对姐姐这一独特意象的思念和追求。海子用黑色的孤独把自己封闭起来,失落忧郁,但他的灵魂是自由的,他是精神上的贵族。他以其特有的、灵性的内省姿态审视着人的生存形式和状态,寄托着个人的理想抱负和人生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9.
张艳云 《职业》2014,(33):164-166
《永远的蝴蝶》这篇经典小说的艺术魅力在于富有一种东方审美情致——“诗化”的艺术。它与一般的微型小说不同,呈现出“诗”的审美艺术特征:凝练、抒情和富有意境。笔者以此篇文章为例,总结了微型小说“诗化”艺术解读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诗经》是中华民族经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充分翻译价值;但因其年代久远,翻译难度较高。本文将在充分借鉴前贤译文的基础上,从中西方诗歌翻译理论出发,对《子衿》进行全新翻译实践,以求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得到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