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兄弟”语义指向丰富,异父异母关系的限定,为夸张建构修辞主体的修辞身份提供了可能.固有修辞身份/对应修辞身份作为修辞元素,参与文本建构.在小说《兄弟》人物系统中,对应修辞身份认证推动叙事进程,规约文本结构,凸显复杂人物关系,升华人物内涵,丰满固有修辞身份类聚系统,实现修辞意图:兄弟俩互为镜像;兄弟俩与林红互为镜像;兄弟俩成为一女两个自我的他者化镜像.印证修辞预设:“四百年间的动荡万变浓缩在了四十年之中”.  相似文献   

2.
肺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常见的疾病意象之一,社会性别作为社会象征系统中重要的文化符码,它与肺病隐喻这一叙事/知识话语系统密切相关。肺病隐喻具有性别化的倾向,这种倾向直接影响了男女两性不同的性别文化身份建构模式。肺病隐喻的男性叙事主要关注肺病的道德内涵和社会化倾向,通过肺病隐喻完成男权社会的主体文化身份的建构,进而由肺病隐喻的审美化、意象化取向实现对女性身体的想象和规训;肺病隐喻的女性叙事割断了肺病与女性身体之间的审美想象,企图摆脱男性叙事的扭曲和遮蔽,实现现代女性自我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品特戏剧中的人物大多出身卑微、地位低下,为了能够占有一方空间,常常和他者展开各种形式的较量。对他们而言,一定的空间既是生存的最低物质保证,更是财富、权力、身份的象征,关乎自我身份与精神世界的建构。品特戏剧中人物之间的空间争夺,不仅是特定时代社会生活的缩影,也是人类本性与命运的象征。  相似文献   

4.
肺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常见的疾病意象之一,社会性别作为社会象征系统中重要的文化符码,它与肺病隐喻这一叙事/知识话语系统密切相关。肺病隐喻具有性别化的倾向,这种倾向直接影响了男女两性不同的性别文化身份建构模式。肺病隐喻的男性叙事主要关注肺病的道德内涵和社会化倾向,通过肺病隐喻完成男权社会的主体文化身份的建构,进而由肺病隐喻的审美化、意象化取向实现对女性身体的想象和规训;肺病隐喻的女性叙事割断了肺病与女性身体之间的审美想象,企图摆脱男性叙事的扭曲和遮蔽,实现现代女性自我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农民工题材小说中,人物饮食中不同的习性、方式和观念,超出了食物本身的物理性因素,构成了不同主体的自我身份认同和社会身份建构的符号文本。通过这个"文本"可以区隔农民工和城市上层人士的不同身份和地位。《高兴》等小说所体现的吃素嗜荤和吃素弃荤的饮食观念,分别表征着农民工和城市人士的身份地位和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6.
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的身份建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相关身份理论,以克林顿总统第一任就职演说为语料,从文化层面、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探讨总统演说话语中身份建构的实现形式.说话人建构不同的身份是由其某一具体阶段的交际需要决定的,说话人能够合理运用各种语言手段建构相关身份特征.  相似文献   

7.
评价理论中,个性化与身份归属链、实例化中的耦合理论可用来诠释人物的身份构建。根据该理论,选取《石头记》中妙玉唯一一次正面出场的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妙玉奉茶的一段文字并配以书中插图,对其身份进行多模态解读,为妙玉的身份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通过对妙玉的多模态话语中身份建构现象进行定性研究,探究模态之间制约身份建构的相关因素,阐明多模态互动过程中的主体身份构建模式。  相似文献   

8.
高校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部分大学生党员个体身份和社会身份认同出现弱化的趋势。根据现代社会身份理论,建构当代大学生党员身份,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学生党员教育中的领导作用,建立合理有效的参与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完善党员的吸收及退出机制,加强对学生党员的社会关怀。  相似文献   

9.
商务话语中的咨询顾问在会话的不同阶段建构了不同的语用身份,进而执行了不同的语用功能。咨询顾问语用身份建构的语用功能主要包括施事功能和人际功能两个方面。语用身份作为交际者可运用的在线语用资源,其执行的语用功能均指向该语类中咨询顾问交际需要的实现,即促进销售的产生,促成咨询人的购买行为。  相似文献   

10.
围绕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这一问题,形成了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维系论"、"切割论"和"匹配论"."维系论"在公民身份与文化认同之间建立起单线对应的关系;"匹配论"区分了两种公民身份和两种国家认同,并在它们之间建立起双线匹配的关系;"切割论"则主张彻底割裂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联.通过对政治制度与历史文化的关系、人类认识的特性、国家与民族的关系以及国际移民等要素的检视表明,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之间实际上是一种模糊和动态匹配的关系;通过对阶级属性、国际关系和全球化等国家认同的形成性因素的考察表明,公民的国家认同还表现在阶级认同、差异性认同、超国家认同和亚国家认同等方面;通过对人类认识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分析则显示,国家认同实际上是公民"理性地建构"与社会"结构性制约"双向互动的产物.由此可见,上述三种观点并不全面,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动态匹配"、"多元认同"和"双向建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简·里斯在《藻海无边》中对帝国主义殖民话语进行了系统的颠覆,并采取多种文本策略试图重塑边缘人物"主体"身份。以后殖民身份建构为视角,探索作家超越边缘人物的"他者"身份对自我"主体"身份的正面建构和对帝国殖民主义的解构。虽然小说从叙事策略、人物形象及话语策略入手,严重挑战了帝国主义殖民话语并对传统欧洲主、奴二元对立模式形成了巨大冲击,但由于作者本人身份困境及帝国主义框架的共同制约,后殖民地"主体"身份建构难以取得最终的成功。  相似文献   

12.
从身份建构的视角,以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2012年11月连任胜选演说为研究语料,运用语篇分析的方法和相关身份理论,从词汇、句法、文化等多个层面探讨其为实现交际目的而建构的不同身份类型以及各种身份的具体实现形式。结果显示:奥巴马总统在这篇胜选演讲中构建了负责的家庭成员、爱国的美国公民和有魄力的政治领袖等多重身份。分析表明:由于交际需要,说话人可以在各种身份中进行切换,说话人能够合理运用多种语言手段构建不同的身份。  相似文献   

13.
泛指叙事是中国现代乡土抒情小说中特有的叙事模式之一,其特征是在叙事中有意取消具体的叙事时间,也不针对特定的人物个体,以此造成叙事的话语跨界和功能变异,叙事抒情化,情节和人物意象化,参与文本中风俗意象的建构;而限制性视角的使用和视角越界现象的发生,在叙述者、小说人物和风俗意象之间进一步造成了复杂的情感关系,在不同文本中营造出了不同的抒情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一.人物创造中形象“本体”与对应意象相互映带的表现方式在色红憧对工的人物创造中,诗化的大象思江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8大围绕一个艺术形象出切许多对其性格命运身份起快带点纪四响作用的诗化意象.它们像艺术人物身上投射出来的一块块影子.可以局部地不同角度地达示艺术人物的气质、襟愫、性情以及遭遇.它们在书中出现不是散漫化的随心所欲地放置,而似一面面小镜片.各有各的投射点,各有各比照联带的目标.它们有规则地与人物形益的”本体”构成着“对应”的艺术关系.产生比兴意义的互补互射的效应.具体分析起来有如不清形.1,…  相似文献   

15.
伍慧明的处女作《骨》描述了生活在旧金山唐人街一家三代的故事,曾引起广泛的关注。然而以往的研究忽略了小说中"家"这一重要意象。小说中,"家"在地理意义和心理意义上的变化表明了三代人各自不同的身份定位,以及背后复杂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其重要性源自作者及人物均为族裔散居者。后殖民主义理论中,"家"是考察族裔散居者身份定位的一个重要线索。以解读此意象为出发点,运用后殖民主义的相关理论分析文本,可以对作品及族裔散居者有更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及国家安定团结和稳步发展的重任。他们具有多重身份,即少数民族族群身份、国家民族身份和世界公民身份。身份的建构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涉及本民族族群的心理健康及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均衡多重身份的建构非常重要。通过对120名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多重身份建构现状的分析研究,发现他们多重身份的建构存在着欠均衡的情况。国家民族身份意识比其少数民族族群身份意识强,世界公民的身份意识比较弱。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身份处于不断的被建构过程中。中国农民身份经历了由农民变为农民工再到产业工人的变迁过程。但国家不同时期对农民身份制度的不同安排,都是权衡利弊,看到了潜在的产出大于成本,于是主动设计和安排制度,强制人们认同和执行。但长期以来政府对农民的制度安排产生的惯性,使得农民工转换市民身份遇到很多障碍。改革阻碍农民身份转换的正式制度,重塑非正式制度来推进农民身份转换显得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18.
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的长篇小说《上海孤儿》中有大量互文手法:《上海孤儿》与《远大前程》在人物命名、人物形象、人生经历、故事情节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互文性,其目的在于对《远大前程》进行戏仿和帮助主人公班克斯完成身份建构;对《名利场》的戏仿帮助女主人公莎拉补充前半生经历、颠覆原戏仿对象的形象、体现作者的女性意识。作者通过与经典文学作品互文、借用经典文学作品的元素来构建小说人物的身份,展现了作者对于身份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从女权主义以及后殖民主义杂交性理论的视角分析了托尼·莫里森三篇小说中三位女性佩科拉、秀拉和吉丁的身份建构问题,从佩科拉内化了殖民主义黑人身份走向悲剧,到秀拉颠覆了传统黑人女性身份重建自我的艰难,再到吉丁自我女权主义身份的积极追求获得自由,揭示出英里森建构其现代黑人女性身份的解放之路.  相似文献   

20.
西方社会正面临着身份认同危机,除去对身份产生的历史性考虑之外,还需探讨当前身份冲突的广泛性与激烈性产生的共时建构因素。通过探讨身份变动的原因,追溯身份与情感的关系,分析情感对社会身份建构的影响、作用以及驱动身份的方式,指出身份建构是以情感作为产生前提、加工中介和呈现效果的过程,并分析了由情感驱动的自我身份、他人身份和国家身份引起的西方社会身份话语冲突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