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中原书风"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地域书风,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原书家的智慧和几代中原人多年的辛劳与付出。"中原书风"的出现既是一种书法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一出现就带有中原文化创新、包容、开放、厚重的气质。"中原书风"也是一种审美再现,它雄强、朴厚、博大、灵动。"中原书风"更是对中原历代书法经典的继承与融通。从中原书法的文化属性、审美属性和外在形态来看,"中原书风"的源头就是中原文化。  相似文献   

2.
上博简《孔子诗论》第八章云"邦风纳物也博,观人俗焉,大敛材焉。其言文,其声善。"诸家考释多有未确。此简之"物"是礼、德、政的表征形式,"邦风纳物"说,则是在继承春秋时期"以物观礼、以物观德、以物观政"思想的基础上,结合邦风作品的实际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诗学命题。揭示这一命题的思想根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先秦诗学相关命题。  相似文献   

3.
建立纠正和反"四风"长效机制,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项根本性的任务。文章就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效,建立纠正和反"四风"长效机制,围绕以制订"三重一大"制度实施细则为抓手,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及衍生物关进制度的笼子;将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表现置于厂务公开这盏聚光灯的焦点下,无以盾形,使想为的人不敢为;用"钉钉子精神",抓落实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周杰伦的《东风破》确立了"中国风"这种新的音乐表现形式,更引发了流行音乐与中国古典诗词比较的研究浪潮,但对于隐藏在浪潮背后的社会文化问题,少有人探讨,本文列举了"中国风"音乐研究的主要论点,同时对隐藏其后的社会问题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5.
《粤风续九》辑有五卷百余首浔境的地方民族歌谣,录有涉及本书及粤地风俗的组诗百余篇,又有多篇涉及诗歌批评与民族风俗的序跋之文,材料丰赡,是一座尚待开采的富矿。该书曾因"亡佚"而产生了诸如《粤风续九》的编纂、传本情况,《粤风续九》与李调元《粤风》及相关清代笔记著作的传承关系等纠缠不清的问题。鉴于《粤风续九》所载的"刘三妹"二文及相关歌谣在刘三姐传播系统中的重要意义,本文拟澄清其所载录的"刘三妹"故事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摩尼教在东方的传播以中亚、新疆地区为最盛。中亚是伊朗雅利安人神话传说的汇聚地,中亚粟特人在佛教故事壁画影响下,具有以壁画来表现雅利安人神话传说故事的传统。这种传统与摩尼教经书插图艺术相结合,使插图从宗教典籍转向文学历史故事和表现世俗生活的享乐,增加了插图的文学性和趣味性。回鹘人一度以摩尼教为国教,使摩尼教插图艺术得到高度发展。同时,回鹘人以国库之力扶持摩尼教书籍插图艺术,也使之成为服务于宫廷的艺术。细密画书籍插图艺术在中亚和西域的发展两相结合,使插图艺术完成了从宗教艺术到世俗宫廷艺术的转型。伊斯兰时期的波斯细密画插图艺术即是一种以世俗文学作品插图为主的宫廷艺术。在中亚、西域发生的转型无疑对波斯细密画的兴起、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回顾我们党治理"四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过程,并总结其基本经验,对于新时期治理日益凸显的"四风"问题,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风经由茶叶、绘画与瓷器纹饰,形成了一种以女性审美感受与生活经验为主导的女托邦形象。女托邦形象溢出了欧洲传统美学家的性别凝视,重塑和改写了合法性审美趣味的意义分配,以女性个体生活情感的真实在场,推动着女性审美趣味及其意义的生产。经由上行下效的流行机制,欧洲不同阶层的女性通过挪用、改造与戏仿等艺术方式,将中国风作为复数的审美符码系统,孕育出多元叠合的特殊审美文化活动。中国风融入欧洲女性审美趣味的建构过程,松动了古典主义美学趣味,在西方与中国、男性与女性的张力关系中,以跨地域、跨文化的形式,参与和推动了西方现代审美文化观念的生成。  相似文献   

9.
胡希东 《北方论丛》2008,1(3):30-33
"新感觉风"作为一种文体风格在1930年代的中国文坛有重要影响,一些批评家试图建立一种新的理论以扩大其影响,但由于这一文风自身的缺陷,它面临乡土中国的现实处境,以及来自"左翼"文坛的批判,这使"新感觉风"在现代中国文坛存在的历史非常短暂.  相似文献   

10.
汉唐时期,由于中外文化交流的兴盛,涌现出诸如《高僧法显西行记》、《佛国记》、《奉使高丽记》、《大唐西域记》等大量僧俗士人的西域行纪。这些著作的作者,以亲身的见闻和阅历,记载了大量的异域见闻,对于向中原人介绍异域风俗,促进西域文化在中原地区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借助这种生动的西域风土映像,中原士人传统的华夷文化观念也发生了微调,变得更为开放,对西域文化也更易于理解、认知和接受。  相似文献   

11.
西域摩尼教向无土地崇拜之俗,然在近年发见的霞浦抄本竟出现"赞土地"的对音夷偈。本文解读其中二首,揭示其与霞浦抄本其他夷偈一样,出自唐代来华摩尼僧的口授,历经多代口传耳受后,始被不谙夷语之辈形诸近音汉字。个中内容既非赞颂人类赖以生存的大地,亦非赞颂职司土地的神祇。  相似文献   

12.
<凤林书院草堂诗余>是宋末元初的一部词选,所选多为江西词人词作,厉鹗据此提出了"凤林书院体"和"江西词派"的概念.对于凤林书院体的风格特点,学者们大多认为是"接近干苏辛一派词的风格",但从该书所选词作的选调用韵、用典和用字等几个方面来看凤林书院体与"稼轩词风"的关系,可以发现,它与辛派词人的豪壮词风差异较大,有些地方接近于张炎一路格律派词人,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廉政教育的实效性凸显、“正能量”释放,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内容与时俱进.“四风建设”作为新时期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内核,旨在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以正党风、顺民意、得民心.基于此,大学生廉政教育必须将“四风建设”的要旨内涵灌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以真正培养厚德尚廉、知耻且格的新一代接班人.  相似文献   

14.
温馨热烈、浓艳绮丽,甚至是淫靡流荡的“花间词风”是与齐梁时代宫体诗风分不开的,但它更主要地是受到西蜀宫廷享乐风气的影响和城市游乐生活的熏染。“花间词人”在将唐五代文人词推向“雅化”与“艳化”道路的同时,也开始显露出“异化”与“俗化”的发展趋向。这与五代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尤其是城市文化的影响有关,也为北宋以柳永为代表的慢词作家通俗真率词风的形成导夫先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乐人、乐器、乐曲以及歌舞戏方面进行考订 ,指出摩尼教乐舞艺术在西域的产生 ,正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康熙九年,京师词坛上演了"赠柳词唱和",此为"秋水轩唱和"之前的一次重要的稼轩风词学唱和活动.它是在江南词坛稼轩风唱和的影响下发生的,标志着京师词坛对稼轩风接受的扩大和深化,是"秋水轩唱和"能够发生的重要前提,表明清初稼轩风运动的方向是江南一京师,在清初稼轩风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甲骨文中的"告"是统治者在政治活动和宗教活动中的政治行为。与"告"相关的"祰"和"诰"都是统治者的统治手段。"风"是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统治和教化,在统治教化民众时,"告"(包括"祰"和"诰")是"风"的工具,"雅乐"、"雅言"、"雅文化"是"风"的具体内容。周朝,人的价值得到抬升,人民的思想相对受到重视。统治者用"雅文化"影响地方文化时,地方文化必然反过来影响"雅文化",因此,"风"是一种双向的运动。统治者在统治和教化劳动人民时,使用了行政手段和文化手段。  相似文献   

18.
流行音乐中的“中国风”具有广泛的大众认知度。“中国风”歌曲的歌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它总是借助各种修辞手法来传情达意,可以利用其来教授修辞手法,其中的很多妙语警句伴着曲中的主旋律,易记、易用,是写作中积累好句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国风”歌词不仅能让留学生领略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源远流长的历史,还能带领他们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古诗词,培养他们阅读古典诗文的能力;另外,“中国风”歌曲还可以作为一种独特的刺激形式,使留学生在欣赏音乐旋律的同时,毫无压力地提高听力技能。  相似文献   

19.
“中国风”绘本作为原创绘本里异军突起的一支,因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学经典更为道地的理解与重述获得了童书消费者的较高认可度。在以重述经典见长的“中国风”绘本中,作为文本重要维度之一的性别书写,整体而言仍然沿袭了传统脚本、文类的性别话语惯习。但近五六年来,“中国风”绘本内部一种标志性的“创新”重述就体现在“性别”这一牵涉最广的身份分划及其叙事中。其主要表现为民间童话重述脚本中颇具“性别翻转”意味的、具有强力量的女性主导者新传奇的缔造,以及文人经典重述脚本中女性视角、呈现女性欲望故事的生发和“超性别/双性同体”文本的增多。这些变化为当代文学性别叙事和“中国经典”的重述拓展了新的思维和疆域,为性别平等叙事增添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丁帆 《湖南社会科学》2007,2(1):136-139
废名是前期“京派小说”的中坚作家,其乡土小说被称为“田园牧歌”和“乡土抒情诗”,这与他的文化价值立场和叙事风貌有关。在小说叙事上,废名开了中国现代小说“散文化”和“诗化”的先河,而其田园归隐情结这种反现代的审美现代性的文化追求也具有“先行性”。这就是废名“田园诗风”的乡土叙事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