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新发现的《贞元七年七月杰谢乡牒为请大王处分事》文书为线索,针对唐代于阗的乡里制度、杰谢与质逻的关系、于阗王的地位、阿摩支以及于阗陷蕃的年代等问题进行了考察。本文所介绍的这件文书不仅首次证实了唐朝乡里制度在于阗的实施,而且是和田地区目前已发现的年代最晚的贞元年号文书。  相似文献   

2.
一敦煌出土的文书中有许多珍贵的于阗史料。这些有关于阗的史料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于阗语写的各种文书。在整理和研究于阗语文书方面,贝利(H.W.Bailey)做了奠基的工作。德莱斯顿(M.J.Dresden)编有《于阗塞语写本草目》(1),我们以这份目录的部分内容为基础,编纂了《巴黎国立图书馆所藏敦煌于阗语写卷目录初稿》,将刊于《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四辑。另一部分是敦煌汉、藏文写本中有关于阗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所藏的一组和田出土粮帐文书,对这些文书的定名与性质,以及它们所反映的于阗地区在军镇体制下的经济、军事等事务都有所讨论。特别是围绕《唐某年杰谢镇状为大历十七年当镇应管仓粮破用等事》对公粮发放的对象与标准以及杰谢镇与杰谢守捉的关系等,都做了新的探讨与补充,从而对安西四镇的镇防体系以及相关制度也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 thau这个词常见于和田出土8~9世纪的于阗语世俗文书。据于阗语专家对文书的最新解读,可判断此词当如早年贝利所解释的那样,意为毛织布。近年学者提出的絺?之说或棉布之说仍需商榷。8世纪中叶后于阗毛织布的价格曾一度飞涨,但9世纪初进入吐蕃统治后,其价格复又回落。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新疆山普鲁发现的毛织毯入手,结合于阗语文献,认为"山普鲁"的于阗语真名写作Sūmapaua,其传说保留在藏文《于阗国授记》之中,是一名舍身化龙以拯救寺庙的高僧。在编号S.2471、CH 00267的于阗语文书之中,Sūmapaua位列龙王之组,属于于阗本土民间信仰的龙。Sūmapaua正是现代地名"山普拉"或者"山普鲁"的源头。藏文拼写为Sum-pon,维吾尔语Sampul。从维吾尔语音译为汉语,则有了两种写法"山普鲁",或者"山普拉"。同一名词的音译在三种不同语言间转换,脉络清晰。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唐朝安西四镇之一的于阗镇守军为研讨对象,希望通过于阗镇守军的情况了解军镇制度在西域的发展。唐代于阗史研究,离不开和田出土的于阗文书,而于阗文书尤其是汉文文书,则多为军镇文书,对于研究于阗镇守军及更基层的军事单位如杰谢镇等,提供了最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于阗镇守军的很多问题尚不清楚,本文重点探讨了镇守军的主要职官。  相似文献   

7.
关于古代于阗王国之国名的讨论,并非学术界崭新的话题。但是,近年来,发现了更多新的文书,涵盖佉卢文、梵语、于阗语等。本文以新材料为佐证,重新考察了玄奘所谓于阗王国之"雅言""俗谓"背后的语言现象,并引用汉语音韵学家的观点,提出汉文史籍的"于窴""于阗"正是最古老的于阗王国的国号的音译。佉卢文的khotana以及梵语的khottana与"于阗"相承一脉。而玄奘笔下的"瞿萨旦那国",虽然有于阗建国传说的背景,但始终未见应用于官方、民间以及佛教文献。  相似文献   

8.
新疆和田地区文管所编著的《新疆历史文化丛书·于阗》,2004年6月由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全书以流畅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形象地再现了古代于阗辉煌的历史进程。古称于阗的今新疆和田为丝绸之路重镇,著名的南道佛教中心,在汉文史籍中虽常有涉及,但多文字简略而难知其详实情况。3世纪前后,通行于塔里木盆地东南缘的怯卢文文书,曾透露出于阗史的若干  相似文献   

9.
现存文献中,有关于阗王朝的史料分属汉文、藏文和于阗本地语言文字资料三个系统。最先为于阗立传的是《汉书》卷九十六《西域传》。其后,历代正史传记相继续之。除正史外,汉文古籍还拥有许多涉及于阗的僧人行记和佛教著述。前人研究于阗史都是根据这一系统文献。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藏文古籍的研究整理、考古发掘和敦煌藏  相似文献   

10.
“作钱”与“作草”叶爱国日本荒川正晴《唐代于阗的"乌骆"》(载《西域研究》1995年第1期)一文,其第四节《唐代于阗的役畜提供·驴的提供与"作钱"》部分,考释了三件出土文书,认定"作""在吐鲁番是指向州县民派征徭役劳动","作钱""应理解为:把分配给...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刊布和考释了2006年由民间找宝者发现于策勒县达玛沟乡北沙漠废墟的四件汉文文书残页(其中一件背面有于阗文),论证了文书中的"蔺城镇"可能即《新唐书》中的"兰城镇",《新唐书.地理志》所载"兰城镇"或"兰城守捉",应是"蔺城镇"或"蔺城守捉"之误。考释了《唐某年于阗供酒帐》,指出账页上的"硕"即容量单位"石"。C6号文书残页首次透露了中土诸子百家的经典曾通行于古于阗,但残存文字出自何书,或者系失传古籍佚文,尚需研究。  相似文献   

12.
1909年,大谷探险队的桔瑞超氏在罗布淖尔地区所获前凉李柏文书,曾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重视。其出土地点,经王国维等学者考证,确定是在海头遗址(LK),从而否定了传统的出土于楼兰遗址(LA)说。这就使进一步探讨文书所涉及的问题有了坚实的基础。李柏文书,日本龙谷大学所编《西域文化资料》及《西域考古图谱》等书中已有刊载。本文所引用的六件李柏文书,系释读自西川宁氏的《李柏文书年代考》一文所附图版。据西川宁氏说,所附图版是由小笠原宣秀教授提供的龙谷大学所藏文书原件而制成。本文在前人释读的基础上,重新做了辨识。凡是经我所识文书中和前人释读不同的文字,用黑体字标出。为行文方便,本文将李柏文书编号为“文书A—F”。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刊布新发现于洛浦县的两件古代文书残页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文书纸张、用语和职官的考释,推断出古文书是公元705年至公元8世纪八九十年代唐朝的军事事务文件,反映了唐朝与吐蕃争雄西域期间的情况.文书中的"副守捉将军"一职弥补了两《唐书》对职官记载的缺漏.文书的内容丰富了我们对唐朝经营西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张铁山 《西域研究》2006,(4):113-115
现存世界各地的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约200余件,涉及回鹘人的文化社会、土地制度、赋税制度、阶级关系、民族关系、习惯法等诸多方面。这些文书对研究中世纪回鹘社会的历史、经济等问题有着重要意义。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的研究是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域“考古热”与回鹘文其他文献的研究同时展开的。在文书的研究中做出过突出贡献的,首先要提到的是俄人拉德洛夫(W.W.Radloff)。他的《回鹘文献汇编》一书于1928年在列宁格勒出版,书中收集了回鹘文文书103件。该书虽对所收大部分文书进行了转写和德文翻译,但遗憾的是,仅刊布了其中3件文书的…  相似文献   

15.
陈明 《中国学术》2004,5(1):136-173
自十九世纪末叶以来,俄、英、法、德、日等国人士在西域探险获得大批的文献,内容非常的丰富。其中的医学文献作为中外医学交流的实证史料,弥足珍贵,自不待言。从现存的资料来看,除数量颇丰的中医文献之外,医学文献另涉及的“胡语”(非汉语,有些可视为民族语言)种类有:梵语、于阗语、回鹘语、龟兹语(吐火罗语B方言)、粟特语、犍陀罗语(佉卢文)、藏语、象雄语、叙利亚语等。其中前四个语种写卷的数量相对多一些。  相似文献   

16.
“宾帝”一词 ,古代典籍中多有用例。《辞源》、《辞海》等工具书均未收录。《汉语大词典》为单独义项 ,释为 :语本《逸周书·太子晋》 :“吾所三年将上宾于帝。”孔晁注 :“言死必宾于天帝。”后即以“宾帝”指先帝。孤证为唐代沈期《追册章怀太子张良娣文》 :“恩绝宾帝 ,七日无归 ;义申从子 ,百龄先谢。”按 :《汉语大词典》释义错误。“宾帝”非指“先帝”。孔晁注文“言死必宾于天帝” ,当为“言死必宾于先帝。”从词性上看 ,“宾”乃名词意动用法 ,“宾帝”即“以先帝为宾”。《大词典》收“宾天”一词 ,即以天为宾 ,婉指帝王死亡。…  相似文献   

17.
《华语类抄》是19世纪末在朝鲜刊行的一部汉朝对译词汇集。全书分天文、地理等63个类别,收2400个汉语词汇。每个词条的每一个汉字都用朝文字母注音,而且用朝文对译。《华语类抄》具有以下几点特征:(1)北方话的颚化到19世纪末才全面完成。(2)日声母字的零声母化。(3)ü的注音较混乱。(4)鼻音韵母-m到了19世纪末已经消失。(5)很难看出舌尖音化。(6)为了标记北京话,使用了人为的符号。《华语类抄》的刊行年代正处于近代汉语时期(13世纪到19世纪),因此,《华语类抄》对研究近代汉语音系的音值及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是对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所藏和田汉文文书中的习字部分进行分析,通过研究习字文书的内容、形式,进一步讨论文书的写作时间、习字者以及年代背景等相关问题,从而了解唐朝统治时期于阗的汉化教育以及中原文化对于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裴成国 《西域研究》2024,(1):174-180
<正>敦煌和西域是荣新江先生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近年他不断推出文书资料的整理辑录著作,202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和田出土唐代于阗汉语文书》就是最新的一部。此前荣新江先生还主编出版了《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与李肖、孟宪实合编,中华书局,2008年)、《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文献》(与王振芬、孟宪实合编,中华书局,2020年)、《龟兹石窟题记》(与赵莉合编,中西书局,2020年)、《吐鲁番出土文献散录》(与史睿合编,中华书局,2021年)。  相似文献   

20.
满汉合璧的《清文启蒙》是清代的满语教材,反映了清代前期满族旗人使用汉语的情况。从书中的汉语释义来看,雍正时期,满族人已进入使用满汉双语阶段,其作者是一个精通满语和汉语的双语人,普通的满族旗人也已经具有一定的汉语水平。但这一时期双语旗人的汉语水平并不能超越其母语,满族人所使用的汉语带有鲜明的满语特征,同时有些满语成分也被汉语所接纳,经过汉语内部语言规则的打磨,这些满语成分成为了汉语家族的新成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