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在表达忍耐、不满、拒绝等自我主张时的形式是不尽相同的。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比较中日两国人在表现自我主张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部分,同时语言也受到文化的影响。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的经济文化交流,这些交流在汉语和日语这两种语言上留下印记。因为中日两国的历史渊源,中日敬语之间有很多共同点。与此同时,因为各自不同的语言结构和历史、文化因素,中日两种语言中的敬语又有着自身的特点。本文尝试对中日敬语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为以日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的汉语语言学习和中日文化交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流行语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本文以近年来的中日流行语为对象对二者在词语分布、造词规则、流行语倾向性等方面进行对比,进而管窥中国和日本的社会现状和国情的差异,以期有助于两国的进一步互相了解和交流。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邮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电子邮件中出现最多的语言形式即为请求表达。在日常生活中,面对面的请求表达在措辞以及展开方式上都具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在电子邮件中,如何恰当地使用请求策略对请求目的的达成有着更直接的影响,更需慎重考虑。本文将对中日电子邮件中的请求表达的展开构造以及使用策略进行分析,并考察上下关系对中日语言中请求策略的影响,从而找出中日电子邮件中请求策略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徐泽 《现代交际》2012,(7):129+128
女性专用车厢,是为了方便女性上下班高峰时段能够顺利乘坐地铁或者电车而专门设立的一项特别设施.目前全世界有九个城市实行了这种特殊举措.中国在2009年曾一度提出过草案,但很快被否决.九个特设的城市中有三个都在日本,我国可否从日本的经验教训中寻找到一条解决交通问题的合理化道路成为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6.
日汉语中惯用语的使用频率都很高,而隐喻是惯用语发挥作用的关键手段,也是当代语言研究常用的分析方法。本文抽取了日汉语中含"马"的部分惯用句,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视角出发,对比分析了其中的隐喻机制,发现"马"的隐喻概念在两种语言中的共通性来源于古代文化的相互交融,差异性则是受到不同民族历史、思维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结合具体事例,从直接感谢、间接感谢、感谢时机三个角度分析中日感谢表达的差异。直接感谢方面,中国人会不道谢以示亲近,而日本人则会出于感激心理进行二次道谢。中日两国都会使用间接感谢表达,但是日本受耻文化影响,往往使用道歉式间接表达。感谢时机方面,中国人会选择提前道谢,而日本人会选择事后道谢。通过分析表达方式背后的文化因素,研究造成冲突的原因,为日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从词语的语义特点等方面来分析看起来和看上去的语义特点和类型,同时伴有举例说明。主要是从这两个词在作为语气副词时的评价意义和推测意义来以及看起来和看上去这两个词能否相互替换这两个方面来讲述的。对这两个词的研究有助于研究汉语为母语的人对这两个词的理解,也对对外汉语教学有积极意义。使汉语学习者更好地学习汉语,提高汉语学习者的交际能力,扩大其交际范围。  相似文献   

9.
贺荣兰 《现代妇女》2014,(10):77-78
“简政强镇”改革作为一个新型的研究课题,在研究领域、角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转变政府职能、行政分权与权力配置、组织变革、乡镇改革等理论已经构筑了目前研究的体系。该体系的纵深发展需要找到突破口,而就目前的研究成果看,改革目标与模式、改革的主体、权力分配与制约、权力衔接以及建立“有限而又强大的”政府权力体系应成为今后研究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0.
水乃生命之源,一方面,在法、汉语中都有着相似的隐喻映射,如"时间、力量、灾难、失败";另一方面,法汉两个民族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使得"水"在两种语言中也存在着不同的隐喻认知。通过选取与"水"相关的谚语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法、汉语言中"水"概念的隐喻投射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两种语言中"水"的概念隐喻投射的共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11.
惯用语作为一种结构较为灵活的习语词组,在汉日语言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汉日惯用语均可通过棱柱形模式进行认知。我们得出汉语的颜色词惯用语主要包含了三种隐转喻类型:单次隐喻、隐喻和隐转喻并行。而日语的颜色词惯用语同样包含了三种隐转喻类型:隐喻、隐转喻连续和隐转喻并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前者基于文化共性,后者则是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所致。  相似文献   

12.
庞博 《现代交际》2012,(3):171-172
"对比"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本文论述了在教学中怎样"对比",在对比中怎样把某一方面的知识由点到面地串联起来,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3.
颜色词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研究颜色词有助于促进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交流.本文通对“黑”与“白”基本含义和文化涵义进行对比研究,对颜色词在文学作品中的翻译手法进行总结归纳,以及展现《呼啸山庄》英文原版与方平版中译本中的颜色词具体翻译实例,总结出颜色词的翻译手法基本上可以分为直译、意译和改译三种,及其在文学作品中大体上的分布情况,展开对比研究.并总结了影响这些颜色翻译的原因.通过原文和译文的对比分析,直译所占比例比较大.虽然意译和改译比例较小,但其作用巨大,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韩国跆拳道与中国散打的竞技形式、特点和产业运作思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与对比,总结两者的异同,从借鉴、学习的角度来探讨中国散打的推广与普及问题,力图对中国散打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与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强干预”与“弱干预”:社会学干预方法的两条途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多年来,人们对改革开放以来所创造的“经济奇迹”谈论甚多,而对促动这一“经济奇迹”的“体制奇迹”,即权力与市场的结合,却始终着墨很少。“转型社会学”企图面对这一“体制奇迹”及其所引发的诸种问题。为此,必须努力寻求“工具实证主义”以外的社会学研究手段,以便有能力面对剧烈变动中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安排。奠基于“行动社会学”之上的“社会学干预”或许就是有效方法之一。不过,面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实际过程,这一源出于法国图海纳学派的方法,必须在原则和技术上都有所改进。嫁接“解放社会学”的诸原则,形成“强”、“弱”两种干预手段,可能构成一种有意义的尝试。本文结合对农民工和都市运动两种现象进行社会学干预式的研究,试图阐释“强干预”与“弱干预”的不同方式和操作特点。  相似文献   

16.
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起源于人体对世界的体验,这种体验会反映到表身体部位的人体词的意义中,这些意义往往带有厚重的隐喻性和转喻性。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和转喻理论,对汉俄语中与人体词脚-нога相关的隐喻和转喻进行比较,分析两种语言中脚-нога所衍生的隐喻与转喻意义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当前,全党、全路上下都在开展"四强四优"活动。近期以来,我们桦南站党支部结合铁路企业特点和本站工作实际,对"四强四优"活动进行了思考和实践。本文就如何推进"四强四优"活动,更好地推进铁路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进行了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8.
民间故事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的叙事体裁,不仅富有鲜明民族特色,还蕴含一个民族的世界图景。神话故事是民间故事的一种,它反映了一个民族最原始、最恒定的民族心理结构。本文通过俄汉民族神话故事中不同女性形象以及大众对其评价来分析两民族女性观念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黄小晶 《城市观察》2014,(3):105-109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状况,指出了养老产业是综合性服务产业,其产业间的关联是一种生产技术关联,其发展势头涉及医疗、保健、日用品、房地产、旅游、金融等众多行业,发展项目将包括十个方面。常见的产业发展模式有政府主导、政府+企业、需求+政府+企业三种模式。运用克强经济学的核心理念指导发展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产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自愿为原则,以需求为方向,以激发为重点,关键点在于通过政府政策引导推动市场化改革,突破口在于做强民办养老。  相似文献   

20.
口译是指以口头表达方式将信息由一种语言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形式的交际行为,是来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所依赖的交际手段,是一种集视、听、说、写、读于一体的综合性语言操作活动,有着多层次的信息来源和传播渠道,具有交叉式、立体式的信息传播特点。本文旨在从英汉差异入手,通过介绍口译实践中的英汉对比,以及在翻译过程中该如何处理两种语言的差异并结合各种口译案例进行分析,以揭示口译的特点,指导口译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