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坚持"三治一体建设"的重要论断,并于2013年2月23日再次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三治一体建设"。坚持"三治一体建设",有利于贯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有利于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法治保障;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2.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势必涉及民族地区治理法治化的问题。首先对民族地区治理法治化的研究背景做了简单介绍,了解到法治化须是"良法善治"。通过分析现阶段推进民族地区治理法治化面临的困境,提出完善民族地区法制体系、对民间法和国家法进行有效整合、严格执法和强化民族地区法治监督体系等一系列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3.
刘辉 《公关世界》2022,(2):68-69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1]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地方的举措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起着基础性作用,我们要重视地方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工作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法治社会建设中负有重要责任,并会对依法治国发挥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围绕着新型国家治理体系构建的新一轮深化改革全方位展开.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成为这次改革的重大内容和显著主题.近期闭幕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详细阐述了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由此可见,国家治理体系及其运行的法治化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最核心内容和最明显标志.  相似文献   

6.
董彪 《城市观察》2016,(2):97-105
创新城市社区治理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以"单位制"为基础的城市社区类型解体后,取而代之以"街居制"为主导的城市社区类型,城市社区治理中的权力类型从单一转向多元。如何在多元化的权力碰撞过程中实现善治目标值得考虑。有必要对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行政权力的作用、社区自治的理想与现实、社会组织的定位、居民委员会的性质进行分析,就城市社区治理的法治路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以及高校加强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我国对高校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高校治理体系尚有许多不足,在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过程中也存在较多的阻碍因素。高校作为多元利益主体相关的公共性、非营利的社会组织,是典型的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的知识组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宏观背景下,通过探索构建"共治"治理模式,推动高校从"管理"向"治理"过渡;理顺治理结构,促进高校从"人治"向"法治"转型;健全治理机制,实现高校从"行政本位"向"学术本位"回归,寻求我国高校加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路径,为高校治理适应新时代要求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8.
法治文化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文化底蕴,是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力量源泉,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需求,也是推进依法治国、维护人民利益的重要保障。但目前,中国现阶段国情面临法治不被信仰、公民法治意识淡薄、法治文化氛围不浓厚等问题。通过分析问题原因,坚持问题导向,本文从进一步提升全民族法治文化素养、提升公民法律信任感、加强制度保障等对策建议,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上,探索"美丽中国"理念的生态文化基因、含义与路径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实现"美丽中国"理念,当前的生态文化要紧紧围绕生态制度文化建设、生态科技文化建设、生态伦理文化建设三方面协调推进布局,从而打造多元共治的协同机制,有效培育公民的生态文明素养,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推进国家生态治理体系和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这片沃土上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结构日趋科学完善,不断为中国法治现代化指明方向。中国法律体系的建构是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中国化为基础的。以宪法为指挥官,形成了以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律和其他法律规范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巩固了中国法治的基础。在对仍在发展中的法律现象和法律制度进行重新审视和合理建构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在中国化的语境中获得新的内涵。为推进当代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应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内在联系,在法治制度、法治政府、法治经济、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建设的多元化背景下,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为法治提供现代化的现实途径,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11.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现阶段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而治理体系的基石就是处于我国基层政权组织中最底层的乡镇政府。乡镇政府承担着规划和组织乡镇公共设施以及公益事业的建设、为乡镇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因此,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在农村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的现实中,如何不断增强乡镇政府治理能力,提升公共服务及供给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密不可分、互为促进,具有天然的耦合关系,在本质属性上都强调国家治理和公共管理的理性化。因此,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夯实法治基础,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上海通过系列探索实践,符合现代化方向和要求的社会治理体制初具雏形。但多年来,"政府负责"强而不优,基层党建、社会发育、基层自治和法治保障等方面,与整体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不相匹配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上海应打破现行体制"行政主导、内部循环"的逻辑惯性,按照体系建设与分类治理相结合的总体思路,重点实施"政、社"关系调整、"社区中间层建设"、法治保障创新等基础性工程,加快基层社会治理体制从纵向垂直化的行政管理模式向横向网络化的多元治理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4.
基层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的核心,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基层治理的主要目的是将宏观的方针政策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政策落地的同时,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的现实问题,实现人民权益。"枫桥经验"是重要的基层治理经验,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智慧。"枫桥经验"在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为我国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的根本要求,"互联网+"在为国家治理活动提供机遇的同时,也给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鉴于此,本文分析了"互联网+"对我国国家治理的影响,研究了"互联网+"环境中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希望能为国家的发展和新时代宏伟目标的实现提供理论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刘彦平 《城市》2015,(2):45-48
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立为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并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了重要部署.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的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讲话.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并正式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相似文献   

17.
正国土空间规划作为配置空间与资源的公共政策工具,也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深入,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愈加向往,空间规划也从"分"到"合",迈上了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18.
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才 现在,智库建设是一个热点问题.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部分,也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一部分.智库理应为国家发展提供更多的精神支持.易中天说,我们现在是身强力壮,东张西望,钱包鼓鼓,六神无主.这话有点激进,但可以从正面理解,我们的精神因素确实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9.
郭玉梅 《现代妇女》2014,(12):54-54
网络社会的有效治理是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重组成部分。只有科学把握网络社会的基本特性和运行规律,积极运用法治思维,严格遵循法治求,网络社会的治理才会达到预期目标。各级领导干部应当以培养契约思维、理性思维和科学的权力观等为切入点,将培养法治思维作为提高网络社会治理能力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20.
社会治理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始终关注的目标,我国也在逐渐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虫洞效应"这个来自自然科学的概念随着一部电影被笔者引入到对社会学领域的探讨,力图在电影引发的思考之下,初步探究人类社会中是否具有与该电影情节中类似的"虫洞"现象,以及如果存在的话,并阐述其与社会治理方面相关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