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利亚特》中的女性,无论神袛或凡人,皆无完美的爱情,社会规则、天灾人祸、强权干涉,以及女性自身的局限,社会地位低下,女性意识尚未萌发,不敢也不能与男权社会抗争,造成她们的爱情以悲剧收场。  相似文献   

2.
周健伟 《现代妇女》2013,(12):I0032-I0037
在《诗经》的各类诗歌中,以女性的独特视角审视爱情与婚姻的婚恋诗与战争、徭役诗无疑是其中的精彩华章。它凭借女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触角,深婉细腻地描摹了女性在爱情婚姻生活中以忠贞不渝、情理冲突、重德修身、思念征人等为核心的各种微妙复杂的女性心理。此类婚恋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表现出了古代女性对唯关爱情的执着追求,其内容或是歌唱男女的相悦之情;或是抒发男女的漫漫相思:或是描述幽会的动人情景;或是体现追求爱情的反抗精神;还有嗟叹弃妇的不幸遭遇等。这些诗描绘了古代女子或精彩或悲情的爱情故事,以及她们或幸福或悲凉的婚姻生活。通过贴近人们生活的这种直白的描写.给我们展现出了古代人们尤其是女性对待感情生活的纯真、朴实、热烈.以及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大胆追求和对爱情自由的向往。本文通过对《诗经》中的婚恋诗进行分析,探讨周代女性的爱情观以及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秦露馨 《职业》2014,(12):182-183
本文以莎菲和林道静为解析对象,比较《莎菲女士的日记》和《青春之歌》中对女性爱情意识的描写,从以她们为代表的中国女性的感情历程和对待爱情态度的变化着手,论证革命对女性思想解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战争与和平》是列夫·托尔斯泰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文中描绘了三十几位女性形象。本文以娜塔莎和海伦两个迥然不同的贵族妇女形象为典型范例,从她们对待爱情及两性关系的态度、家庭社会责任等方面,论述托尔斯泰笔下女性形象的最终宿命,借此来审视托尔斯泰女性观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熊政 《现代妇女》2010,(7):87-88
本文认为金基德的电影《时间》深刻地反映了高速、无序的现代生活中现代人对“爱情”的深刻体验,同时他艺术地采用了隐喻的方式探讨了“爱情”的本质:在“时间”之下,爱情的本质被清晰地放大,它以严肃而不可抗拒的面容让我们重新思考心灵融合的永恒,也许这在任何时代的爱情体验中,也是爱情最终的本质。值得注意的是,在对爱情本质的追求中,女性总是处在更先、更敏感的位置,这也是与女性对时间的体验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6.
王薇 《现代妇女》2013,(11):26-26
《荒原》是艾略特的成名作,也是欧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在《荒原》这部伟大的诗作中,女性形象占据了很大篇幅,是“荒原场景”中的代表人物。艾略特从西方传统女性观中继承下来了丰富的理论遗产,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他的笔下,女性的堕落是毁灭文明的恶魔,她们虽然是受害者,却是罪人,在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女性形象体现了艾略特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7.
《白鹿原》作为二十世纪后期一部渭河平原五十年代变迁的雄奇史诗,在描绘了一幅中国农村斑斓多彩的长幅画卷的同时,也塑造了众多极具命运特色的女性形象。然而不论她们有着怎样的家庭背景或者生活经历,在生命尽头等待她们的终究是不幸。本文以吴仙草、田小娥、白灵三个典型的女性形象为切入点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在传统文化下女性人性被扭曲、生命遭到迫害的悲剧,继而揭示出中国传统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所在,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进而展示女性主体性追求所具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裕固族《格萨尔》故事虽然篇幅短小,但其信息量的外延却是异常绵亘源长的。本文以故事中的女性形象为角度,透析了她们及其形象在裕固民族文化中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女人,原本就是爱的化身,女人身上与生俱来的母性可以化解一切的怨恨与纷争,女人由内而外散发的温情更是可以柔软或温暖任何一颗坚硬或冰冷的心,这个世界因为有了女人才能感知爱与被爱。中国女性更是以勇敢付出而显得尤其伟大,她们不断地在发现自己内心的渴望,她们热爱生活,热爱男人,她们不断地在表达自己爱的欲望,并不断地在爱的给予中获得力量,即使是坎坷,即使有苦难,她们依然执着地相信爱情。这一次,《女性大世界》联合新浪女性颇道共同发起了一个“中国女性爱欲之欲”的调查,这是想真实地反映现代女性对爱的追求和渴望,我们想让男人和女人自己共同关注女性体内这最本真,最活跃也最美好的情感,从而使男人和女人都更加珍视爱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简·爱》无疑是一部成功之作,把女性经济独立、情感和地位平等且不屈不挠不懈努力的女性形象发挥到了极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女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促进了女性地位的平等。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她们出身经历不同,性格迥异,或是纯真善良的童养媳,或是任人鄙弃的娼妓,蕴含了"爱"与"美",而这正是大部分湘西女性形象的独特之处。本文主要通过对沈从文的《萧萧》和《丈夫》这两部作品中萧萧、老七女性形象的探究,认识作品中女性的回环式的宿命感。在这些乡村女性的身上,同时也体现了作家所塑造的女性形象蒙昧悲凉、无奈的文学意义,寄寓了作家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嘉莉妹妹》描述了主人公嘉莉从农村出来到城市谋生,最后成为名演员的故事。在小说中同时出现的还有几位女性,赫斯特沃太太、杰西卡和敏妮,她们是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中的一些女性代表。本文通过对以上几位女性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态度的分析,研究各阶层女性在20世纪时所处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3.
陈忠实创作的《白鹿原》中,白赵氏、白吴氏、鹿冷氏和田小娥无疑是典型人物,她们代表了白鹿原上不同的女性形象:或屈服,或压抑,或反抗。这些女性身上都体现了受封建传统道德礼教影响的女性的人生。从女性悲惨命运入手,分析作品核心价值,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古船》塑造了一批在动荡历史中沉浮的女性形象,她们是洼狸镇宗法男权社会的附属品,在男权文化中始终处于弱势的地位,她们的命运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但她们身上美好的品德却成为苦难洼狸镇最绚丽的一道色彩。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由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创作并由王颖导演执导的电影《喜福会》,剖析了该影视作品中母女两代女性在男权制社会中所受到的压迫,她们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及她们寻求出路的挣扎努力,诠释关注女性和自然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6.
在作品《人生》中,路遥主要塑造了刘巧珍和黄亚萍这两个女性人物形象,她们的出现主要围绕着主人公高加林的人生命运展开。在她们的身上,虽然存在人物外形审美上的共性,但在人物性格特征上却表现迥异。本文结合女性主义理论对《人生》中的刘巧珍和黄亚萍两个人物形象作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7.
简·奥斯丁是女性主义的忠实拥护者,她的作品对女性在婚姻和社会中的地位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作品中的女性性格迥异,个性鲜明。《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丁最为人熟知的作品,书中主人公玛丽安从开始关注经济的思考,到最后变成一个世俗而现实的女性,区别于传统文学史上凭借美貌和美德走向美满婚姻的老套的女性角色塑造,她是一个敢于向伪善的社会习俗挑战,敢于在现实中追求幸福与真正爱情,希望富裕但是不崇尚拜金的新女性形象。本文就其性格特征做了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美国知名作家舍伍德·安德森在其代表作《小城畸人》中,讲述了处于社会变型时期的女性形象。尽管每个女性的知识背景与性格面貌各有差异,但由于当时的社会存在,她们都受到了男权社会的压迫。笔者从两性关系和亲子关系出发,结合安德森所受到的女性影响,论述新时期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9.
茅盾所创造的"时代女性"形象群无疑是文学史上独特的存在。《蚀》三部曲中的时代女性虽形象性格各异,但都饱尝大革命时期带来的精神之苦,有一种漂泊之感。本文旨在分析这些时代女性内在漂泊感的缘由以及她们的漂泊状态。  相似文献   

20.
托尔斯泰《复活》的生态女性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小说对沙俄下层女性的生存和发展关系的探索上。土地盘剥毁坏了下层女性的生存基础,以马斯洛娃为代表的沙俄女性长期处于极端恶劣的生存处境中。贵族奴役剥夺了下层女性的爱情权利,马斯洛娃们不得不接受贵族家庭的诱惑,在虚幻和畸变中生活。女性意识的觉醒使马斯洛娃走向复活,对女性自身良好精神追求的坚持使马斯洛娃在与男权压迫的对抗中开始了向生态方向的突围。生态社区的发育使马斯洛娃接近崇高,监狱里的政治犯作为沙俄男权社会下一支不可忽视的生态社区力量,引导马斯洛娃形成了新的比自我更重要的人的目的。为了涅赫柳多夫的美好人生和西松的正义工作,马斯洛娃的献身和复活有了一层更生态化的成长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