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要特征,它们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共同作用于时代发展的全过程;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主导者和最大受益者,决定着未来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发展中国家是全球化进程中的弱势国家,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发达国家应重新审视其全球化的发展战略,尽量减少或避免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应;发展中国家既要利用全球化有利的一面不断发展本国经济,又要利用“反全球化”运动维护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而教育的发展又促进了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日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人材的培养,劳动力的质的提高,对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因此,从五十年代开始,西方国家经济学家和教育家提出了关于“人的能力”开发的理论。大力开发“人的能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人的能力”开发,则依赖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人的能力”的开发也叫“智力投资”,这是比单纯地增加物的资本和劳动力数量更有效的投资。为了提高“智力投资”的收益率,他们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教育的经济效果,便产生了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从一个方面说明:教育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加强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于提高教育的经济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农村工业资源配置与农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力求从理论上探求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农村工业化规律。作者认为,发展中国家农村工业发展是由农业劳动力的供给状态决定的。由于农村工业的兴起,农业土地经营规模、农业技术选择和农户家庭结构等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而要实现农村工业和农业的协调发展必须建立新的农村发展机制。这种机制的重点是把影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劳动力成本因素和影响农产品供需状况的价格因素结合起来,因而能够实现农业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相似文献   

4.
浙江农村劳动力的基本特点是“一多二巧”。所谓“多”,就是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有大量的剩余;所谓“巧”,就是有不少掌握各种技艺的能工巧匠。这是我省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优势。充分发挥这个优势,对于合理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果,建设富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里,我们着重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农村劳动力优势的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一、劳动力转移和吸收的不同机制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按照产业结构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社会朝着更为经济的方向进步的结果是:在农业中就业的人数相对于制造业中的就业人数趋于下降。接着,制造业相对于服务业的就业人数也趋于下降”。①这一论断已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所证实。我国劳动力分布的变化也符合这一历史趋势。在1952年至1985年中,我国第一产业使用的劳动力由占总劳动力的88.11%下降到75.99%,第二产业由6%上升到13.23%,第三产业从5.89%上升到10.78%。②近几年来,其变化趋势更为明显。然而,由于我国劳动力转移和吸收是在双重机制和不同导向的作用下进行的,致使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质量与产业结构优化的要求不相适应,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快。首先,在收入和就业双重机制作用下的劳动力转移使各产业低效和无效劳动力无法在短期内析出,也使大量非自愿就业者存在于各产业之中,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识到,先进的科学技术教育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经济商品.一些国家,例如新加坡、加拿大和德国,正在寻求一种"技能移民"政策,将才能出众的学生吸引到它们的大学进行深造,然后鼓励他们留下来.另一些国家,例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则主要将吸引外国留学生作为增加收入的一种手段.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印度和中国,为了将其最优秀的学生留在国内和提高劳动力的整体教育素质,都在向其大学大量投资.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教育发展还处于落后阶段,在基础教育中,国家已投入大量的资金,已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现代化进程中生态环境建设的分析比较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省在现代化进程中迅速由“经济中省”跃升为“经济大省”,创造了“经济奇迹”。但是,浙江省的发展模式还不是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式,生态环境建设严重滞后干经济发展。目前,浙江省的生态环境状况虽然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与它们在工业化顶峰时期的严峻环境状况相当。要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综合运用法制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教育手段等各种手段,增加生态环境建设的经费投入。  相似文献   

9.
一党的十五大报告在论述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时指出,这个理论对以下三种类型国家的状况进行正确的分析并作出了科学的判断。第一种情况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第二种情况是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第三种情况是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就我国理论界研究状况而言,研究“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显得不够。当我们把目光转向研究现代化进程中的这个问题时很自然地会得出这个结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超前意识与制定正确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首先,现代化建设的超前意识是制定正确的…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现代化进程中生态环境建设的分析比较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在现代化进程中迅速由“经济中省”跃升为“经济大省”,创造了“经济奇迹”。但是,浙江省的发展模式还不是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式,生态环境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目前,浙江省的生态环境状况虽然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与它们在工业化顶峰时期的严峻环境状况相当。要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综合运用法制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教育手段等各种手段,增加生态环境建设的经费投入。  相似文献   

11.
世界低生育率国家生育率下降模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世界人口的生育率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生育率的下降具有三种模式:一是靠发展推进的“自发型”模式;二是靠各种控制机制推进的“约束型”模式;三是发展和各种控制机制合力推进的“混合型”模式。较发达国家属于前一种模式,后两种模式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文章指出,/v四年龄结构老化是低生育率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具体情况不同:较发达国家生育率一直就很低,人口老化过程缓慢;而发展中国家如东亚地区生育率下降迅速,是在社会经济尚欠发达、缺乏物质准备的情况下,迎来人口老化的严峻形势的,适龄劳动力短缺以及老年社会保障等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和教育日益突出地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21世纪发展的关键。正是在我国处于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时期,我们抓住了科学技术和教育这一关键因素,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指明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面对“科教兴国”战略下的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日本的“科技立国”道路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如何看待和吸取日本的“科技立国”道路及其经验教训,如何从“科教兴国”战略出发,实现中日经济技术合作的深入发展,这是下一世纪中日双方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一…  相似文献   

13.
郭凤鸣 《浙江学刊》2020,(5):124-133
数字经济不仅改变了劳动力的就业量,而且带来了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进而对劳动强度产生影响。本文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民工过度劳动的影响,并通过分解过度劳动代际差异,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对两代农民工过度劳动差异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缓解农民工群体的过度劳动;对于新生代和传统代农民工,数字经济发展对过度劳动的缓解作用无明显差异;高数字化行业就业比例增加,会使得新生代农民工过度劳动概率低于传统代农民工。由于数字经济的发展将增加对知识和技能密集型劳动力的需求,因而政府部门应有针对性的为农民工群体开展技能培训,特别是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新兴岗位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群体的知识技能水平。这不仅有助于农民工进行岗位转换,增加农民工的收入,也有助于农民工过度劳动的缓解和就业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在城镇化和新农村的共同作用下,作为农民传统聚居地的村庄发生了演变,有的村庄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成为空心村,有的村庄建设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尽管村庄劳动力要素流失是普遍现象,但目前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即从原来单纯的单向流动发展为复杂的双向流动,村庄劳动力资源的流入流出频率和数量都有所增加,尤其是发达地区的村庄表现得更为明显。不同村庄的劳动力资源流动情况既存在共性的地方,又具有各自的特点。村庄经济发展状况是村庄劳动力流动的最初动因,经济性动机起决定性作用。农民自身的技能水平、社会资本积累状况、资金的获取等资本整合情况决定了劳动力的流动趋向,而无论决策的结果是进城还是回乡,目前来看生计型转移是农村劳动力资源流动的主导模式。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西部地区尚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外出劳动力回流使得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特别是如何解决那些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较低、工作能力较弱的群体的就业更是面临艰巨挑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分工的发展,而且拓展了就业途径,促进了就业的增加.农业产业化发展阶段性的特定要求与回流劳动力人力资本状况相适应,使得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的就业具有更低的人力资本再配置成本,提高和增加了回流劳动力的收益,对吸纳回流劳动力具有积极作用,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闻英 《社会工作》2009,(15):48-5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而社会发展却显得相对滞后,出现了发展过程中“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经济和社会的不均衡发展,必定会引发一些社会冲突或矛盾,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进而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骏 《社会》2016,36(3):64-85
近十多年来,鉴于中国高等教育扩张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一些学者开始用经验数据研究劳动者与工作之间的教育匹配(尤其是过度教育)对收入回报的影响。但是,已有文献较少考虑过度教育的选择性问题,也很少对高学历劳动者进行专门研究。本文使用倾向值匹配的方法分析高学历劳动者的教育匹配与收入回报。研究发现,即使是在考虑了选择性之后,过度教育者的收入仍然显著低于适度教育者。同时,对家庭背景、学校出身、人力资本和劳动力市场四大影响因素的考察还发现,过度教育确实具有负向选择的特点,那些拥有较低人力资本和较差出身背景的人更容易发生过度教育。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人们仅对森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所了解,并一直集中精力开发天然林和营造大面积人工林,却忽略了广大农民对森林的依赖和需求。乡村贫困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由此而产生的毁林种粮、过度樵采、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等,导致森林资源迅速减少,进而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乡村贫困已成为发展中国家最大的林业问题。发展中国家解决林业问题的最佳办法之一,无疑是把林业纳入整个乡村发展规划。1978年召开的第八届世界林业大会通过的雅加达宣言,阐明了林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人力资本流动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中,较高素质的青壮年劳动力优先流出,而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和贫困人口则留在农村和农业中,这就形成了农村劳动力数量丰富而人力资本缺乏的现象,农村人力资本的单向流失和净流失状态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我们除了要研究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外,也不能忽略怎样提高农村的人力资本整体水平。各级财政改变过去资源配置向城市倾斜的做法,加大对农民教育、农民培训和农村公共卫生等方面的投资,培育懂科学懂技术的新农民,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等方法是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含量,防止优秀人才过度外流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增长质量上差距明显,而且没有随着经济发展而得到显著改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艰苦进程。从发达国家转变增长方式的经验来看,科技进步起了决定性作用,必须大力增加科技投入和提高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贡献率。“后发优势”和“政策干预”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集约化的捷径。中国要实现这种转变必须推进科教兴国战略、提高人口质量和实现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综合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