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洪(283~363),丹阳句容(今江苏扬州)人,是两晋之际重要的道教理论学者、社会批判思想家、医学家。他著述宏富,可比班、马,《抱朴子》内、外篇是他最为有影响的著作。《抱朴子内篇》已由王明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著成《抱朴子内篇校释》出版(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2版),而《抱朴子外篇》因为葛洪用典繁多、内容博杂,阐释难度颇大,向无良好注本行世。杨明照先生集四十余年之功,终于撰成《抱朴子外篇校笺》上、下两大厚册(中华书局1991、1997年版),其书搜罗材料丰富、校勘精勤,嘉惠学林。但其中尚有些微疏漏,今举一例如下:《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是我国近代史上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在古籍的校勘注疏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经他校勘的古代典籍达一百九十余种之多,其中《水经注》用力最深。由于他长期致力于《水经注》的研究和校勘,撰有《宋刊水经注残本跋》、《永乐大典本水经注跋》、《明钞本水经注跋》、《朱谋玮水经注笺跋》、《孙潜夫校水经注残本跋》、《聚珍本戴校水经注跋》等文章,掌握了《水经注》中很多详实的古史地资料,所以在考释散氏盘等古器物、古地理和研究殷周秦汉历代古史、特别是他晚年研究西北史地、蒙古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对国内外学术界有深刻的影响。兹就王国维校勘《水经注》和所撰《水经注校》的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甘肃文化出版社新近出版了胡渐逵著的《〈船山全书〉点校勘误》一书,该书纠正了岳麓书社出版的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大学者王夫之著的《船山全书》标点符号和文字校勘之误426条,每条均简析其致误之由,其中凡需书证者,均举古籍例句作证。书中还吸收了当今学者发现《船山全书》点校之误的最新成果,纠正了清代以来多位名家点校船山遗著的不少错误。全书所纠之误,均能证之以实,据之以理,实事求是,慎之又慎。该书对研读《船山全书》的广大读者及古籍的整理、研究者,和对今后继续整理修订船山遗著,都是有益的。《〈船山全书〉点校勘误》出版@刘新…  相似文献   

4.
日人竹添光鸿的<左氏会笺>是关于<左传>整理和注释的重要著作.它对<左传>整理的贡献首先体现在校勘上,其校勘特点主要从校勘方式和校勘方法两个方面显示出来.<左氏会笺>在校勘方式上可以归纳为存真求善、做校异、订讹误三种;在校勘方法上则可总结为对校、本校、他校、理校等几种.通过对<左氏会笺>校勘方式、方法的举例分析,并展现<左氏会笺>的校勘情况,说明其校勘不仅使<左传>的古钞本更臻于完善、精粹,而且丰富了校勘学的释例.  相似文献   

5.
古时校书,也称校雠,后又称校勘。“勘”字本有核对、查问的意思,和“校”字连成“校勘”一词,初见于《北史·崔光传》:“光乃令国子博士李郁与助教韩神国、刘燮等校勘石经”。以后唐的韩愈,宋的欧阳修等文学大家也都用到了这个词(韩称“点勘”。《秋怀》诗:“不为觑文字,丹铅事点勘”)。于是“校勘”这个词也就用来代称校书或校雠了。及至校书成了一门学问后,学者便以“校勘学”名之。  相似文献   

6.
《潜夫论》校读札记刘文英东汉王符《潜夫论》为中国古典名著之一,清人汪继培《笺》和前辈彭铎先生《校正》在校勘整理方面做过重要贡献。但现通行《潜夫论》汪《笺》、彭《校》合刊本,仍有不少地方难以解读。余于前年撰有《潜夫论·梦列》校补,见中华书局《文史》第三...  相似文献   

7.
李福标 《学术研究》2005,(11):141-142
韩愈诗文在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宋代以来有关的校勘、笺注资料繁多,号称“五百家注韩”。但近一个世纪中,其作品较有规模的整理惟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简称马注)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近年韩愈研究得到重视,作品集的整理也接连展开,如1996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屈守元、常思春主编《韩愈全集校注》,2003年台湾国立编译馆出版罗联添主编《韩愈古文校注汇辑》,但屈注力求详集历代旧注,当代重要的校勘、诠评成果却有遗漏;罗注称“涵盖历代笺校成果、纵摄古今评释源…  相似文献   

8.
年逾七旬的额尔登泰和乌云达赉合校的《“蒙古秘史”校勘本》,及额尔登泰、乌云达赉和阿萨拉图三人译著的《“蒙古秘史”词汇选释》两书,即将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问世。这是继道润梯步同志的《新译简注“蒙古秘史”》出版后,又取得的两项新成果。这套书的出版,不仅标志着我国多年来对《秘史》学研究的新成就,也是我国少数民族学者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作出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9.
<正> 我在一九六二年纪念杜甫诞生一千二百五十周年会前,写过一篇简略介绍王嗣奭和他的《杜臆》稿本的文章,发表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周刊上,当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了《杜臆》原稿影印本,由顾廷龙同志写了前言,着重介绍王氏生平和此书稿本的情况;次年出版了排印本,由我写了前言,着重分析此书的思想艺术,后来,寓居澳门的曹树铬先生作了《杜臆增校》一书,在香港出版。这些,使王嗣奭其人和《杜臆》其书为国内外研究杜甫和杜诗的人所  相似文献   

10.
宋前 《船山学刊》2006,(2):21-22
2004年7月,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了胡渐逵著的《船山全书点校勘误》(下文简称《勘误》)一书,该书纠正了岳麓书社出版的明末清初名家王夫之著的《船山全书》(下文简称《全书》)文字校点之讹426条。本文拟通过列举书中多个实例,评介该书。(一)纠不明字义之误。《全书》有许多不明字  相似文献   

11.
王重民等先生编校的《敦煌变文集》(以下简称《变文集》)自1957年问世以来,虽然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欢迎,但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局限,致使该书在校录方面的错误甚多,据不完全统计约在万条以上。从《变文集》出版至今,有关的商榷、补校论文、著作已达120余篇(种)之多,取到了不少成绩,但仍有许多误录、漏校、误校之处未被发现和纠正,甚至产生了新的差错。令人欣喜的是,最近由岳麓书社出版的《敦煌变文集校议》(以下简称《校议》,该书1991年获王力语言学奖”)一书,使敦煌变文的整理校勘达到了一个具  相似文献   

12.
黄灵庚出版了洋洋78万余言的专著──《离骚校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5月版)。此书的特色,首先体现在它对《离骚》文字的校勘,远较前人详尽、周到的巨大获弋上。据黄氏自述,他原先以为闻一多《楚辞校补》、姜亮夫的《屈原赋校注》,在考索《楚辞》异文上已极为完备,在这方面后人“似已无事可为”。但黄氏是位有心人,在偶然的检索中却发现姜氏所列异文,与刘师培《楚辞考异》“基本相同”,“且刘误姜亦误,一字不差”;姜校也有参照闻一多《校补》者,也多处出现“闻误姜亦误”的实例。黄氏由此慨叹,“号称异文最全的《屈原赋校…  相似文献   

13.
年逾七旬的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古史研究所的额尔登泰和乌云达赉合校的《“蒙古秘史”校勘本》,及共和阿萨拉图三人译著的《“蒙古秘史”词汇选释》两书,将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问世。这是继道润梯步同志的《新译简注“蒙古秘史”》出版后,又取得的两项新成果。这套书的出版,不仅标志着我国多年来对《秘史》学研究的新成就,也是我国少数民族学者,为提高我国各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作出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14.
“文选学”兴于唐初,经宋、元、明的发展,至清而大盛,有关《文选》校勘、注释、评述的著作,有清一代,见于骆鸿凯《文选学》著录的就有四十余种,而胡绍焕所著三十二卷《文选笺还刚是其中最有参考价值的著作之一,骆氏誉其书“即文字声音以通治训,分推测证,前此选学诸家所未有也(《文选学·源流》)”。足见其对是书的重视!然而所借的是,对著者胡绍煐其人却知之甚少,在近些年的出版物中竟有人张冠李戴,把著者名字弄错,如《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题解》中错为“胡文瑛《文选笺证》三十卷”①;又《昭明文选笺证》的“影印说明”中也题…  相似文献   

15.
当编辑、治学问,总要碰上校勘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搞好校勘呢?著名历史学家陈垣先生曾说,“综举校勘之法有四:曰对校,以祖本相对校也;曰本校,以本书前后互校也;曰他校,以他书校本书也;曰理校,不凭本而凭理也。”这四种方法,究竟以对校为最可靠,本校、他校次之,理校又次之。理校和对校相比,要自逊不如的很了。宋曾季貍《艇斋诗话》上说,杜诗“鹅费羲之墨,貂馀季子裘。”今草堂石本作“鹅贵羲之墨”。“贵”比“费”虽无义理。然草堂入石本,不应有误也。欧阳修《六一诗话》记载,陈从易偶得杜集旧本,文多脱误,至《送蔡都尉》诗云:  相似文献   

16.
胡适的《校勘学方法论》,本来是1934年为陈垣《元典章校补释例》(1959年中华重印本改名《校勘学释例》,以下简称《释例》)写的一篇序文。陈垣在1930年用故宫发现的《元典章》的元刻本对校沈家本刻本,后来又用诸本互校,校得沈刻本讹误衍脱颠倒之处,凡一万二千余条,写成《元典章校补》六卷。接着陈氏又从一万二千余条错误中,挑出一千多条,各依其所以致误之由,分别类例,写成《元典章校补释例》六卷。这是现代校勘学上的一部杰作,为我们提供了校勘学的范例,也为我们指出了校勘学的最重要的方法论。胡适的《校勘学方法论》(以下简称《校勘论》),就是在总结陈垣校勘实践的基础上对校勘学方法提出他自己的看法。《校勘论》在1955年批判胡适的运动中,没有例外地也受到了批判,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赵俪生先生的一篇文章。该文批判胡适的考据方法和校勘方法。去年赵先生根据实事求是的精神,写了《胡适历史考证方法的分析》一文,在对胡适的历史考证方法重新作出恰如其分评价的同时,对胡适的《校勘论》也作了新的评述,承认胡适在《水经注》的校勘上,“确确实实花了很老实、很大的力气”;承认他自己二十四年前,对胡适校勘方法论的某些论点“做了挖苦”,“是不合适的”。赵先生还由此“认识到在校勘工作中,一个字一个字地校,一句话一句话地对,一个本子一个本子的比,是无可选择的方法”。赵先生的这些意见话虽不多,含义却很深刻。可是如果作为对胡适《校勘论》的全面评价,那就很不够了。我以为给胡适《校勘论》以适当的肯定,这是对的,但必须同时看到它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有必要重新对胡适的《校勘论》作出比较全面的评价。下面谈我的一些看法。为了行文方便,我把它分成两个部分,先谈它正确的方面,再谈它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六年冬,我曾读过刘桓同志所著《殷契新释》(以下简称《新释》)书稿,为作序言,这部书已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在一九八九年出版了。《新释》如刘桓同志自述,是他十年间研治殷墟甲骨文字的一个结集,收文五十五篇,可称用力既勤,收获亦富,当时他便告诉我,尚有不少文稿,计划继续辑集。今年初春,他又亲自把《殷墟文字通论》和《殷契存稿》两书送来。披读之下,见其成果较《新释》更多,使我欣喜过望。  相似文献   

18.
现存的几种古本《孙子》都是在前人整理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1972年4月发掘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是汉初写本,当是张良、韩信“序次”《孙子》的一种传本,它的发现使我们对《孙子兵法》有了全新的认识;敦煌写本《孙子注》是在曹操注影响下产生的一种古注的残本,它为我人窥探《孙子》的古本面貌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宋本《十一家注孙子》是现存唯一的一部合注本《孙子》书,它保留了宋代末服、何去非校订《武经七书》以前诸注家所据本的版本面貌;《魏武帝注孙子》和《武经七书》本《孙子》都是宋朱服、何去非校订《武经七书》的产物,其中《魏武帝注》避免了合注本注文拼合移动的改订,较好的保留了曹操《孙子注》的概貌。通过对古本《孙子》的比较研究,并参照汉唐以来的古籍引文,可以探明《孙子》书的版本流传线索,校订出一个接近古本原貌的新校本。  相似文献   

19.
<正> 1962年张友鹤先生辑校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简称“三会本”)问世后,又陆续发现了一些旧抄本,如齐鲁书社1981年1月影印的二十四卷抄本、山东省博物馆馆藏的711号和703号抄本以及最近中国书店影印的《异史》。我们校注的《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9月出版。朱其铠、李茂肃、李伯齐、牟通校注)曾采用二十四卷抄本和山东省博物馆本作为主要校本,做了一些整理版本、校勘文字的工作;当时还没有见到《异史》。《异史》出版后,笔者对《全本新注聊斋志异》版本整理,作了一次复案;同时,关于《聊斋志异》的编次问题,也再次引起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0.
《谢榛研究》评介焕棠李庆立同志继《诗家宜说笺注》、《谢榛诗集校注》两书问世之后,前不久又有《谢榛研究》一书面世(齐鲁书社1993年6月出版),这样,庆立同志在谢榛研究上已出版了三部书,标志着他的研究步步深入。庆立同志之所以在谢榛研究上情有独钟,锲而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