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抗日战争第一阶段“全国各方面是欣欣向荣的,政治上有民主化的趋势,文化上有较普遍的动员。”在当时全国抗日文化运动中心的武汉,文艺工作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武汉抗战文艺活动是抗战文艺史上值得重视的一页。  相似文献   

2.
前言抗日战争爆发后,武汉一度成为全国政治、经挤、文化的中心。以数百计的作家云集江城,“全国文协”在汉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统一战线的推动下,以武汉为中心的抗战文艺运动有声有色,成绩卓著,给现代文学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可是长期以来,对这段时期文艺运动史料的发掘、搜集、整理是很不够的,几乎成为一段空白。抗战初期,由于战局动荡,作家流徙,文艺期刊纷纷停办、文艺界和出版界曾出现十分沉滞的状况。随着抗日声浪的高涨,在短时的沉寂之后一些刊物相继在武汉创办和复刊,先后出版十几种之多,反映了武汉抗战文艺的一个重要侧面。我们查阅期刊报章和走访函询有关人员,整理出这份概观,以供研究者参阅。由于年代久远,这些期刊又诞生在战乱的岁月,印数不多,发行面狭窄,后又几经浩劫,虽有幸存亦多残缺不全,现将查考结果,依其刊行先后,分述如次,疏漏错讹,在所难免,欢迎得到指正。  相似文献   

3.
武汉抗战文艺,作为整个抗战文艺运动兴起的第一个巨大潮头,汇入到全中国反抗日本法西斯斗争的洪流,写下了新文学史上重要的一页。本文旨在综述武汉抗战文艺的概貌,并对其地位、特点和局限作简要论列。  相似文献   

4.
抗战初期,武汉一度成为全国抗日文化运动的中心,抗战文艺运动如火如荼、蓬勃发展。这一局面的形成,正是中国共产党对文艺运动进行正确领导的结果。一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寇向我国发动了全面进攻。上海南京沦陷后,成千上万的抗日青年,文艺界、教育界、科技界的无数知名人士,各种抗日宣传队、救亡演剧队、文化工作队,战地服务队等,由东北、华北、华东沦陷区云集武汉。全国十八个著名戏剧团体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戏剧界代表人物来到了这里。面对这么多的文化流亡人员和群众团体,如何把各方面的爱国力量组织起来,结成广泛的抗日文艺统一战线,为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服  相似文献   

5.
抗战初期,重庆地区蓬勃兴起的文艺运动,既促进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同时也为1938年武汉撤守以后重庆成为大后方文化中心准备了条件,是整个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战文艺运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 抗战前,新文艺运动主要囿于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城市,地处西南一隅的重庆,文艺基础十分薄弱。重庆的文艺运动是伴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而兴起的。“九·一八”事变以后,特别是1935年华北危机以后,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富有反帝爱国传统  相似文献   

6.
读茅盾写于一九三八年二月的《“抗战文艺展望”之发端》,有点点感想。 《发端》涉及了抗战文艺运动形成的时限问题,其中有这样两句:“抗战以来,我们有抗战文艺作品,然而没有抗战文艺运动!”意思很清楚:在“展望”抗战文艺的当时,抗日战争虽早已全面展开,但抗战文艺运动却还没有形成,抗战文艺作品的出现,并不表明抗战文艺运动的“存在”。 对这一论断,《发端》有所解释。“所谓‘抗战文艺运动’,不是多出些文艺刊物,多发表些作品之谓,而是就现实中看清了何者是中心问题,问题的实际怎样,然后由此而决定文艺工作的方案。有了这样的方案,然后文艺工作者不会在心中浮起了‘我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在武汉抗战文艺的编年史上,镌写着老舍、郭沫若、田汉、阳翰笙、冯乃超、茅盾、赵清阁、艾青、田间、肖红、肖军等一长串令人骄傲的著名作家的姓名。诗人穆木天也是其中引人注目的一位。抗战初期,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武汉成为战时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作家云集,期刊荟萃,社团如林,抗日救亡的文艺运动如长江怒潮,波澜壮阔。穆木天和广大爱国作  相似文献   

8.
在舆论控制森严的国统区,中国共产党通过《新华日报》副刊引导了抗战大后方文艺的发展,实现了党对抗战大后方文艺的领导:首先,《新华日报》副刊在党的领导下发表了数量和质量均属上乘的文艺作品,彰显了大后方抗战文艺的成就;第二,《新华日报》副刊通过开展诗歌朗诵运动、民歌运动和戏剧运动引导了大后方抗战文艺运动;第三,《新华日报》副刊通过建构抗战文艺观念、展开抗战文艺斗争和影响其他报刊文艺方向等来引导大后方抗战文艺观念。  相似文献   

9.
抗战初期,武汉一度成为战时文化运动的中心。一九三八年三月和四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先后在汉成立。从此,两军奋起,并肩战斗,在中共长江局及周恩来等同志的领导下,文艺界结成了空前、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于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中成长的武汉抗战文艺理论建设,也呈现出崭新、活跃的战斗局面。尽管它落后于当时文艺运动和文艺创作,但文艺界对一些文艺理论问题的探讨和论争,对抗战文艺的推进、发展起过不容抹杀的历史作用。它始终高举反帝反封建的战旗,沿着新文艺民族化、大众化的方向前进,具有承先启后的深远意义。本文仅就“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和文艺的大众化与通俗化两个问题,作历史的回顾和概略的评述。  相似文献   

10.
文艺是民族解放事业中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充分发挥文艺动员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的一项重要任务、周恩来同志抗日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尽管任务繁重,但他自始至终关心着文艺,卓有成效地领导了国统区文艺运动,为发展抗战文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周恩来同志对国统区文艺工作的领导,贯穿于抗战文艺运动的全过程和它的各个方面。系统地学习、研究周恩来同志有关国统区文艺工作的意见、指示,对深入了解国统区抗战文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里仅就我们学习的一点体会,谈谈我们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武汉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向战略相持阶段转变的拐点。在空前团结、合作、民主、进步的气氛中,武汉成为全国抗战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毛泽东以全球反法西斯与全国抗战的全局视野密切关注武汉,通过文章、电文、信件指导中共代表团与国民党紧密合作,为"武汉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首先,他将与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主导集团进行合作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心环节,促进国民党坚持抗战,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次,向国民党建议武汉会战实行的战略、战术;同时指挥八路军积极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运动战,策应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最后,组建新四军,策应武汉抗战,并为武汉沦陷后的华中抗战预留伏笔。  相似文献   

12.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武汉成为中国抗战的中心.在中央、湖北省地方政府和各社会团体的共同参与组织下,武汉的募捐活动呈现出新的特点.在募捐的组织上,整合各种力量,成立专门负责征募的组织;在民众动员上,宣传活动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各种募捐运动此起彼伏,各有特色.这一时期武汉的募捐运动为以后其他地区开展征募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也揭开此后以重庆为中心的整个国统区大规模募捐运动的序幕.  相似文献   

13.
解放区抗战歌谣的历史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在无产阶级革命与抗日民族解放斗争共同语境下诞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解放区抗战歌谣开创了民族音乐与工农兵相结合、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大众化之新局面,全民抗日救亡歌咏运动高潮的兴起有力支援了全民族的抗日斗争。而解放区抗战歌谣在中国民间歌谣思想内容方面的拓展,创造了中国民族音乐史上的新体例和新境界。同时解放区抗战歌谣诠释了抗战精神,成为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精神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4.
抗战初期,武汉一度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由于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成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以武汉为中心的抗战文坛,作家云集,期刊荟萃,团体如林,出现了蓬勃的崭新气象。这一时期,报告文学异军突起,作为一支文艺的突击队,随着日益高涨的救亡声浪兴起,在武汉迅速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它以轻健敏捷的姿态,走在各类形式创作的最前头,一跃成为战时文学的主流。茅盾在论及这一时期的创作时说:“在作品方面,这一时期——从七·七到武汉失守,最流行而最精彩的是报告文学。”  相似文献   

15.
武汉抗战初期的戏剧运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光辉的一页。从一九三七年七月卢沟桥事变始,到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止,总共不过一年零三个月,但是,它声势之浩大,创作之丰富,在抗战洪波中所起的巨大的社会影响,即使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回忆起来,也是叹为观止的。司马长风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史》“战时战后的文坛”一章中写道;“武汉时期无论在政治、军事和文学发展上都有独立的重要性。”这是很有见地的。而在所有艺术形式中,戏剧的重要性则表现得更为明显。武汉抗战戏剧运动之勃发,在于有一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一九三八年二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的“政训处”改组为政治部,周恩来同志任政治部副部长。该部下设四厅,其中第三厅负责抗日宣传工作,郭沫若任厅长,阳翰笙任主任秘书。三厅属员三百多人,负责的干部几乎全是作家。知名的戏剧家除了郭沫若、阳翰笙外,还有田  相似文献   

16.
被称为"周恩来的得力助手,郭沫若的代理人"的阳翰笙,是国统区抗战文艺运动的组织者、领导之一.抗战初期,阳翰笙即奉中共长江局及周恩来之命,首先发起组织"文协"等文艺界抗日统战组织,并参与筹建"第三厅"、"文化工作委员会".在这些组织和部门里,阳翰笙都担负着实际领导工作,作出了杰出贡献既是决策者、也是得力的指挥者和抗战文艺积极的实践者之一.  相似文献   

17.
文艺座谈会是现代中国文学生产中的重要现象。全面抗战以来的文艺座谈会可将重要性作为量度进行阶段划分,各阶段的起承转合与政治话语的介入密切关联。大后方文艺座谈会的阶段性形态伴随着文艺通俗化运动的起落、旧文艺与新文艺的此消彼长,体现出介入现实、参与抗战、改造文艺的雄心和魄力。大后方文艺座谈会立足于战时国家层面发出文艺之声,其鲜明的议题意识体现出左右文艺进程的倾向,某些议题成为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前奏,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大后方文艺座谈会依托文化团体及其刊物召开,具有一定的文学派性倾向,会期的不确定性和气氛的民主性为文学话语生产提供了较为自由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以1937年11月18日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而在武汉办公为开始,直到1938年10月25日武汉失守为止,近一年时间史称“武汉抗战时期”,简称“武汉抗战”。这一时期,武汉成为事实上的“临时首都”,为全国抗战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形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高潮,为坚持全民族的抗日,并取得抗战的最终胜利作了坚实的铺垫。中国共产党派出了由王明、周恩来、秦邦宪、项英等政治局委员组成的阵营强大的中共中央代表团和中共中央长江局,为全民抗战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由于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武汉抗战”时期成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辉煌的时期。  相似文献   

19.
胡绍轩是湖北大冶县人,三、四十年代曾任武汉文艺社社长,主编该社主办的《文艺》月刊和《文艺战线》旬刊。抗战初期曾参加筹备“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战协会”和“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一度当选为后者的常务理事兼总务部干事。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云南省文联编辑,现任昆明市戏剧研究室和《春城文化报》顾问。  相似文献   

20.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尽管当时已经宣布重庆为陪都,但是,包括财政部、内政部、外交部在内重要的、关键的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国民党中央党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等正面战场最高决策指挥机构,都直接迁往武汉办公,武汉成为实际上的首都;与此同时,分布在战区的商界、文化界等各种社会团体也纷纷聚集武汉,他们与武汉民众一起开展了义薄云天的救亡运动,武汉成为全国抗战的中心。在国民政府、湖北省地方政府和各种社会团体的共同参与下,武汉的募捐活动呈现出新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征募的组织性、动员宣传的规模性、群众参与的广泛性和募捐运动的多样性。这一时期的募捐运动为以后国统区开展募捐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也揭开了此后以重庆为中心整个国统区大规模募捐运动的序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